港澳委員看灣區|廣東省政協常委郭基煇:搭建粵港澳大灣區“五通”橋樑,加快邁向世界級灣區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魏彤、鄭瑋  廣州報導

“香港通關對我們來說是重大利好。過去三年,兩地許多青年交流活動、就業創業輔導活動都難以推進,相信通關後人才往來、活動交流等都將迎來‘爆髮式’複蘇。”在廣東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現場,三年來首次赴穗線下參會的廣東省政協常委、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執行主席、新鴻基地產執行董事郭基煇難掩興奮。

1月12日,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正式對外公佈,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其中出現超10次。面向2023年,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縱深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高水平建設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積極作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同時,強調高質量建設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為港澳居民在粵發展提供更加便利條件。

郭基煇在接受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下稱“南方財經”)專訪時表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持續深化融合發展以及各項利好政策陸續出台,越來越多香港青年認同並願意前往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九市發展。未來灣區應加快做好人才流通、基建聯通、機制互通、資金融通以及資訊暢通等“五通”工作,激活粵港澳三地協同效應,加快邁向世界級灣區。

(廣東省政協常委、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執行主席、新鴻基地產執行董事郭基煇,受訪者供圖)(廣東省政協常委、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執行主席、新鴻基地產執行董事郭基煇,受訪者供圖)

62%的在粵港青“融灣”意願增強

南方財經:你今年的提案主要關注哪些話題?

郭基煇:本次參會,我帶來了3個提案,以幫助香港青年解決學業、就業、創業、置業面臨的實際困難,進一步促進大灣區人才雙向流動以及完善通關後粵港澳大灣區的互聯互通,做好“五通”工作。

提案根據香港廣東青年總會聯同香港大學、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及香港明彙智庫,四度開展的《香港青年大灣區發展指數2021-2022(就業篇)》(下稱《報告》)調查得出,其中港青認同及願意前往大灣區內地九市發展的比例顯著提升。《報告》顯示,在港的受訪青年中,願意去大灣區內地九市發展的青年比例上升至41%,已身處廣東的港青中有62%表示自己比2018年更願意前往灣區內地九市發展。

此外,香港青年對薪酬、醫療、教育等問題更為關注,對人才培育、專業資格互認、稅收優惠等現有政策的認可度較高。但也需要看到,目前香港與內地的互聯互通還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間。其中,在人才往來方面,去內地發展對香港青年的吸引力仍需提高;資金方面,對長期在內地投資的企業及個人仍需提高稅收和投資等方面的便利;在置業方面,需要考慮進一步出台更具體、易操作的政策措施,暢通港人在大灣區內地城市置業的專項資金流入。

南方財經:聚焦人才吸引力問題,未來大灣區可以如何進一步提升人才吸引力,促進人才在三地流動?

郭基煇:首先,可進一步加強粵港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對接,引導更多內地大學與香港提供副學士課程的院校達成銜接協議,並支持港澳辦學機構在灣區內地九市開設更多非營利的港人子弟學校。港澳辦和特區政府也可協調三地高校,適度提升海外和大灣區人才獎學金金額和名額,尤其可擴大“一帶一路”獎學金的獲獎名額、擴大其中的特定國家範圍,吸引國際學生來港和大灣區就讀。

同時,應進一步探索打造港澳居民熟悉的生活環境。我們建議灣區內地九市政府可建立更多一站式“港式國際社區”,通過“政企合作”的方式,分階段為符合資格的港澳和國際人才,減輕人才住房負擔。同時,進一步提升政務保障服務,擴大港澳居民“回鄉證”在灣區內地九市的應用範圍,包括企業註冊登記、內地購房、預約看診等使用範圍等,讓未符合資格領取內地居住證的人才享受更多生活便利。

搭建“五通”橋樑,邁向世界級灣區

南方財經:你在提案中還提到應進一步促進大灣區資金融通,目前存在哪些壁壘?未來可如何探索改善?

郭基煇:在內地投資多年,我發現在我們資金投入後,部分港企在內地進行再投資,需參照外資管理要求,先將稅後利潤彙回香港後,再彙入內地,一方面增加了企業行政和資金負擔,產生了不必要的額外程序及成本,另一方面,也讓港資港企難以準確把握大灣區快速發展的機遇。

因此,我建議在大灣區內地九個城市,將符合條件的港資企業的定位和政策待遇與外資企業的身份有效區分,放寬“白名單”港企集團在公司設立及投資、再投資等方面的限制,給予“白名單” 內的企業在內地境內投資和跨境稅務安排方面,與內地企業獲得同等待遇。

南方財經:你提到可通過做好“五通”工作加快建設世界級灣區,如何理解“五通”?

郭基煇:“五通”分別是人才流通、基建連通、機制互通、資訊流通和資金融通。我們希望可以通過“五通”加大灣區聯合招引人才的力度,爭取引進世界各地具代表性、高潛力的重點企業。同時,為已取得香港工作簽證的人才到灣區內地九市提供簽證便利,建立粵港有關在港外籍人士赴內地工作簽證恒常聯絡機制,縮短審批時長,簡化審批手續。

在頂層設計方面,建議申請從國家層面出台《深港河套科技園聯合方案》。倣傚《南沙方案》及《橫琴方案》深化粵港澳互利共贏合作的精神,向中央爭取為進駐河套科技園的企業、人才、產業等提供相應稅收優惠及政策支持。

以生物科技產業為例,可給予產業創新的政策支持,例如內地有關部門回應業界需求提供基因數據等便利“過河”的“綠色通道”,臨床試驗結果互認,加快兩地藥物審批上市制度等,將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打造成為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熱土。

近年來,我們也看到中央和省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便利港人港企在大灣區發展的政策措施。在此基礎上,我們建議相關政府部門及青年團體能夠在通關後更多來港,與在港商會、同鄉會、青年組織合作舉辦交流活動,擴大政策的“宣傳面”,招引更多香港和國際人才和企業,前往灣區內地九市投資興業、就業創業。

(作者:魏彤,鄭瑋 編輯: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