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觀察|2023年中歐關係:合作前景廣闊,挑戰不容忽視

2023年1月10日,歐盟和北約發表近5年來首份聯合聲明,聲稱雙方希望加強合作以應對中國等國構成的“安全威脅和挑戰”。無獨有偶,近日英國政府發佈消息聲稱,日本將允許英國在日本駐軍,以應對“來自中國的挑戰”。這些近期的案例表明,中國與歐洲國家的關係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新的挑戰。但這不是中歐關係的全部,在挑戰之外,中歐雙方也在尋求進一步合作機會,這些努力包括去年下半年德國總理朔爾茨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先後來華訪問等。目前,中歐互為最大經貿夥伴之一,雙方在雙邊和多邊層面還存在大量合作空間。展望2023年,中歐關係將會在充滿巨大潛在挑戰的背景下繼續向前發展。

中歐合作關係前景依然廣闊

2023年,中歐關係合作空間依然巨大,雙方若運作良好,雙邊關係發展前景依然廣闊。這一估計基於如下因素的存在:雙方存在長期合作的戰略條件,也存在共同合作的具體利益訴求,以及在合作形式上還有更加多元化的可能。

第一,中歐雙方依然存在較為堅實的合作條件。從中方角度來看,在內外雙循環大戰略下,中國繼續秉持高質量對外開放的基本大政方針,這為中歐經貿與科技合作及文化和人文交流奠定堅實基礎。從歐方角度而言,儘管在俄烏衝突背景下,歐洲戰略自主受到負面衝擊,但歐洲繼續提升其國際獨立性的意願不會改變。雖然歐洲戰略自主有強烈針對中國的含義,但一定程度上這也有益於國際力量的多極化、國際格局的均衡化和國際關係的民主化,這為中歐雙方在不受第三方勢力影響下開展獨立雙邊關係奠定一定基礎。因此,從戰略角度來看,中歐雙方在未來存在經濟和戰略層面進一步深入合作的可能性。

第二,中歐各自經貿利益需求將強化雙邊合作關係。就歐方來看,目前它已深陷俄烏軍事衝突的泥潭中,未來大量精力不得不用來繼續對付這一衝突所帶來的各類挑戰,其中包括經濟衰退問題。在能源價格高昂、家庭購買力下降、外部環境疲軟和融資條件收緊下,歐盟、歐元區和大多數歐盟成員國在2022年最後一個季度陷入經濟衰退。隨著通脹不斷削減家庭的可支配收入,歐洲經濟收縮將在2023 年第一季度繼續。作為長期經貿合作夥伴,與中國的經貿合作對穩定和提升下行的歐洲經濟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儘管歐洲會繼續採取關鍵領域的“脫鉤”行動,但不可能在非關鍵領域謀求產業鏈斷裂,這不僅會對中歐各自經濟帶來進一步創傷,也會強烈衝擊世界經濟穩定。歐洲需要中國市場的原因還在於在很大程度上,它與西方政治盟友的經貿關係並不能在短期內取代與中國的經貿關係,而且像歐美之間還存在諸多市場衝突。

在此情勢下,歐洲依然存在歡迎中國在“非敏感和不涉及安全”的領域開展綠地投資的意願。在能源依然短缺情況下,歐洲資本也存在適度的對華投資熱情。在自貿區覆蓋範圍重疊背景下,中歐對第三方市場的投資和商品貿易也能一定程度上將中歐經貿關係拉攏到一起。隨著全球疫情的逐步緩解及中國對疫情管控的逐漸放寬,中歐雙方經貿和人員交流的阻力日益減少。中國還可以採取一定政策措施來改善營商環境,這將進一步吸引包括歐洲在內的外國投資者,尤其是開放型經濟體繼續開拓中國市場。

第三,多層次和多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可繼續得以維持。中歐是國際社會主要行為體,其交流與合作不會止於雙邊經貿領域。除經貿合作外,雙方還在如下許多領域存在合作與交流需要與空間。

其一是政治領域。雖然中歐不可能成為政治盟友,但不表明雙方沒有政治合作與交流空間。至少,2023年中歐可能需要開展一些高層雙邊會晤與會談。2023年是中歐戰略夥伴關係建構10週年,如果雙方能夠通過會晤來共同慶祝這一關係的建構及謀劃未來10年合作關係,這一政治層面的交流將為中歐未來合作奠定重要基礎。另外,2023年也是中國-中東歐合作機制第二個十年的開局之年,在世界局勢劇變背景下,雙方如何去偽存真,脫虛求實,共同維護和夯實這一機制功能,將可能成為2023年中歐尤其是中國與中東歐國家共同思考和麵對的話題。另外,面對曠日持久的俄烏衝突,中歐對如何結束這場衝突、如何防範該危機可能導致危及地區和全球安全事件的發生,及解決危機帶來的現實的或潛在的人道災難、糧食危機和能源問題等,都可以進行雙邊和多邊的共同合作。

其二是開展非政治性的功能領域的合作。中歐當前需要和可能開展治理合作的領域主要在氣變、健康和綠色能源等幾個方面。中歐在氣變領域具有較大利益訴求差距,但在整體的減排和維護綠色生態等全球目標上具有共同立場。鑒於歐洲尋求在氣變領域的主導地位,而中國在幫助實現全球減排目標上具有重要地位,這促使歐洲會進一步尋求和中國在該領域的合作與支持。在健康領域,雖然中歐雙方針對COVID-19病毒防控等問題上目前還存在一些立場差距和爭端,但隨著後疫情時代的緩慢到來,雙方可在協調雙邊人員流動的管控措施外,就加強世衛組織的功能和效率,促進疫苗開發、生產、使用方面的全球合作,及援助落後國家方面,也可進行一定合作。此外,隨著歐洲能源危機的持續,在太陽能板的生產和投資、鋰電池生產和綠色能源開發領域,以及為促進歐洲能源來源多樣化而進行的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中歐可以進行協調與共同合作。

第四,合作的形式可以更加多元化。中歐合作形式從交往方式來說是多元的。但隨著不同交往方式功能的變化,我國對歐交往與合作形式的重點可以適當調整。

其一是中國-歐盟交往方式。歐盟會繼續成為我國開展對歐合作的重要對象,但隨著歐盟一些機構和高層官員對華不友好立場的持續甚至增長,中國和歐盟未來關係會在一定程度上陷入僵局,但無論如何,中國會儘量保持和歐盟的友好溝通。

其二是與歐盟成員國的雙邊交往方式。隨著歐盟成員國對華立場的差距日益拉大,中國可能會選擇和對華態度更為友好和對雙邊關係影響更大的成員國進行更多交往,以彌補和擺脫對華立場不友好國家造成可能的對中歐關係的負面衝擊。

其三是中歐之間的合作機制與平台會得到繼續重視,包括已有的幾十上百個合作、交流與對話機制,其中包括中國-中東歐合作機制。這些機制可能需要一些旨在促進效率的精簡化和融合化改革,以適應複雜條件下開展合作的需要。

其四是在國際多邊機制中的交往可繼續強化。中歐可以尋求在中東歐主導的“三海倡議”及其他重要國際組織如聯合國、世衛組織、世貿組織等平台的初步或更多合作。

中歐關係的潛在嚴峻挑戰不容忽視

儘管存在現實的合作需要和潛在的合作可能,但中歐關係將在2023年遭遇潛在的重要挑戰,在一些難以化解的結構性矛盾下,雙邊關係發展可能會在地緣政治衝突和經貿關係層面遭遇重大挫折。

第一,導致雙方衝突的結構性因素依然存在並持續強化。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是價值觀衝突日益加劇。儘管歐洲戰略自主在一定程度上是中歐戰略合作的基礎,但它對中歐關係是一柄雙刃劍,在一定程度上是中歐價值觀衝突的重要誘因。在歐洲戰略自主中,維護歐洲自稱的“基於規範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觀、維護歐洲規範的權威及鞏固歐美價值觀同盟是其重大利益關切。在此背景下,中歐兩大堅持不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文明理念的力量,必定會在歐盟上述觀念下發生不可避免的價值觀衝突,並會以具體的對抗性事件表現出來。

其二是俄烏衝突背景下歐美政治同盟關係的強化。中歐雙方對俄烏衝突事件的相關問題的看法存在很大差異,儘管中國一直秉持客觀中和的立場,但整體上基本不為歐洲方面所理解和認同。隨著俄烏衝突的持續,歐洲基於俄烏衝突中雙方立場差異所引發的對華負面情緒會累積並演化成特定的對華政策行動,包括會在一定程度上配合美國對中國進行打壓,但是歐洲不會在戰略上形成自身的獨立遏華政策。

其三是國際性的逆全球化趨勢,將會誘使歐洲加速實施對華所謂戰略和安全領域的“脫鉤”行動。這一行動不會隨著中歐經貿合作的深入開展而有所減緩或遲滯。

第二,潛在的具體挑戰會日益激烈。由於上述結構性矛盾因素的存在,中歐雙方在2023年可能面臨一些具體的衝突案例,這不僅表現在地緣政治領域,也表現在經貿關係領域。從地緣政治領域來看,歐洲可能會在中國周邊引發更多的潛在對華挑戰,並可能試圖更進一步干涉中國內政。由於歐盟已經在2021年通過“印太合作戰略”文件,它將會在2023年繼續逐步付諸實踐。其成員國如法國和德國則更早通過了各自的“印太戰略”,這些國家也會通過各自行動來加強與中國周邊國家的合作關係,以加快實施對華一定程度的“脫鉤”。

在此,歐洲對華“脫鉤”並不只發生在經貿領域,也包括在戰略領域,歐洲試圖降低中國在它們對外戰略中的重要性,降低中國在它們外交中的影響力,以更好服務於靈活和獨立處理其對外關係的目的。歐盟和法國、英國等國家若加強和印度、日本、澳州及部分東盟成員從經貿到國防領域的關係,並採取針對中國的政策立場並不會特別令人驚訝。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歐洲可能會更深地涉入和中國台灣地區的關係,包括加強政治往來、推動自貿區談判和經濟合作及在國際多邊場合的更多交流等。

另外,歐盟作為北約成員,在針對中國的歐盟-北約雙邊合作指引下,有可能使北約的一些方案演化進歐盟框架,從而在歐盟與亞太和印度洋地區的合作中,將北約的意誌投射到中國周邊。此外,在其“全球門戶戰略”指引下,歐盟也存在干擾中國“一帶一路”項目的可能性,以及歐盟可能會在非洲等地區爭奪影響力,以強化它所謂在地緣政治競爭的優勢地位。

從經貿領域來看,一些僵局還會持續,而一些矛盾會進一步強化。這包括在歐洲強化價值觀外交的背景下,“中歐全面投資協定”依然難以找到擺脫僵局的機會,除非一方軟化立場。另外,歐洲將會在持續的對華戰略和安全領域的“脫鉤”思維指引下,造成中歐間一些產業鏈的斷裂和重構,影響中歐經貿關係的穩定。譬如,德國經濟部將在今年正式出台針對中國的經貿政策文件,這表明德國一些政治勢力會努力推動和中國的經貿“脫鉤”,從而造成對中歐關係負面衝擊。除了一些國家持續尋求對華經貿關鍵領域“脫鉤”之外,歐盟正在繼續醞釀一些共同經貿規範的出台,包括“供應鏈法”、“反強迫勞動法令”等的正式推行。去年底“碳邊境稅”法案的通過也將在2023年造成對中國一些特定商品的對歐出口的壓力。

在做好鬥爭準備基礎上盡力促進中歐友好

面對既存在進一步合作空間又存在越來越嚴峻的潛在挑戰的中歐關係,對中國而言,可以做好如下打算。

首先,要充分認識歐洲在我國對外關係中的地位及維護中歐關係友好的雙重要性。有一種觀點認為歐美是安全和價值觀同盟,在中美博弈中,不要指望歐洲站在中國一邊。這雖然是事實,但若一味強調歐美的同一性而不認識到歐洲的獨立性,會容易將美國和歐洲等而視之,這將嚴重矇蔽中歐合作的潛在空間,並逐漸惡化中歐關係。事實上,在當前國際格局發生重大分化重組的時刻,我國應充分認識到歐洲在維護國際力量多極化和國際格局均衡化方面的重要意義。在中美博弈背景下,維護穩定和發展的中歐關係不僅有利於雙方各自獨立地位的提高,也有利於維護國際關係的和平與穩定。對此,我國應將構建穩定與發展的中歐關係視作對外關係的最重要議程之一。

其次,努力推動中歐各種潛在合作關係的發展。在充分重視對歐關係基礎上,我國可進一步適度發展更為建設性的對歐政策,在政治和外交實踐層面,在不涉及原則立場和損害我國重大利益前提下,不主動激發矛盾,盡力緩和與歐洲各層面力量可能存在的緊張關係。在有關重大國際和雙邊關係特定議題上,力求關注彼此關切,儘量傾聽彼此意見和建議,以建設性態度處理對方的訴求。在此基礎上,加強與歐盟成員國,尤其是法國、德國和中東歐維謝格拉德集團成員的關係,維持與這些國家穩定的雙邊關係將對穩定和推動中歐關係良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做好政治鬥爭的必要準備。未來歐盟及其部分成員國很可能會在地緣政治和安全領域對我國發起挑戰。對此,我國需對歐採取合作與鬥爭兩手準備,以最大的誠意尋求合作,但應對歐洲危害我國核心和安全利益的行動進行堅決鬥爭,包括採取必要的經濟、外交和安全領域的多重手段,以及在雙邊和多邊層次準備反製措施,通過鬥爭維護和推動雙邊合作向前發展。

(簡軍波,複旦大學中歐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