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來無恙 大灣區里共團圓

1月15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恢復運營,香港旅客在西九龍高鐵站搭乘高鐵回內地。(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蘇俊傑 攝)1月15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恢復運營,香港旅客在西九龍高鐵站搭乘高鐵回內地。(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蘇俊傑 攝)

隨著香港往返內地的高鐵緩緩駛出站台,港珠澳大橋上的大巴車入境珠海,皇崗、深圳灣口岸再現排隊等待的人流……等待了3年之久的大灣區百姓向著美好生活踏出了堅實一步。1月8日零時起,香港與內地實施首階段通關。同一天,由內地、香港或台灣入境澳門,如7天內無外國或其他境外地區旅居史,就可以免核酸檢測通關。粵港澳之間的出入境政策正逐漸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態。

恢復通關後,三地百姓得以順暢往來交流,農曆新春到來之際,閤家團圓的大灣區已是一派祥和歡樂圖景。人們都有哪些新年願景和計劃?近日記者就此採訪了一些大灣區青年,聽他們一一道來。

1月15日上午,從廣州東站出發的旅客在去往香港西九龍站的首趟高鐵上留影。(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蘇俊傑 攝)1月15日上午,從廣州東站出發的旅客在去往香港西九龍站的首趟高鐵上留影。(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蘇俊傑 攝)

香港創業青年:闊別3年 90歲祖母等我吃年夜飯

“今年春節終於能回家和家人一起過了。 這幾天奶奶聽說我要回香港過年,高興得不得了。通關這一天,我等了整整3年。”“90後”香港小夥林嘉偉難掩興奮,過去三年是他一生中難忘的一段時光,他一直沒回到香港和家人團聚,但他也在廣州找到事業的新方向。“也算是意外收穫吧,廣州是我的福地。”林嘉偉笑著說。

林嘉偉出生於1994年,身上有著和年齡不相符的沉穩。2019年下半年,林嘉偉的公司與內地一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訂單金額上千萬元,但2020年疫情發生了,“我當時挺崩潰的,因為那原本是我賺取人生‘第一桶金’的好機會,但疫情改變了我的規劃。”

香港青年林嘉偉香港青年林嘉偉

林嘉偉說,當時受疫情影響,原本簽訂的合同很難如約履行,從那時起,他就留在廣州尋找創業機會。“我當時心想,就算我不當老闆,在廣州找一份工作也挺好的。”

林嘉偉告訴記者,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實施,廣東出台了很多支持港澳青年來廣東創業的政策,林嘉偉的姐姐和妹妹如今也都在內地工作。“我媽當時就跟我說,廣州發展這麼好,你幹脆留在廣州吧,不要回香港了”。

在一次公益活動中,林嘉偉認識了廣州本土企業家陸鵬毅,兩人十分投緣,隨後成了合夥人,“我們主要是把企業的需求和另外一些買家的需求做對接,幫助企業少走彎路。”林嘉偉本來就是做外貿的,因此這項工作他得心應手。

回憶起3年來在廣州生活的點點滴滴,林嘉偉感慨萬千。2021年5月當廣州出現疫情時,林嘉偉主動到居住社區報名,穿上防護服,成為一名基層防疫誌願者,為社區長者送物資、倒垃圾、量體溫。“在我的人生中有這麼一段和廣州同甘共苦的日子,我感到特別自豪。”在林嘉偉看來,廣州就是自己的第二故鄉。

如今,林嘉偉在做的另一件事,就是動員香港青年到內地就業,他說,此前不少香港青年對大灣區的就業和創業環境不瞭解,不太敢跨出這一步,他就現身說法,把這3年在廣州工作的經曆說給他們聽。在林嘉偉帶動下,如今已經有幾名香港年輕人在大灣區創業,幹得風生水起。

林嘉偉的祖母已經90歲,祖母很疼愛他,3年來經常念叨著孫子,“我祖母望眼欲穿。3年了,我終於要回香港了,她等著我吃年夜飯呢。”

林嘉偉一直有個夢想,就是在廣州開一家養老院。他說,這些年在大灣區城市養老的香港居民越來越多。林嘉偉作為公益活動誌願者,經常去養老院探望老人。林嘉偉告訴記者,香港的養老院面積較小,很多香港老人來到廣州看到這裏的養老院寬敞明亮,有的還有醫生駐點,都十分羨慕。“對香港人來說,在廣州生活的幸福指數確實很高。”林嘉偉說。

駐港國企員工:下車就能回家 團聚來之不易

1月15日傍晚,廣州中國大酒店,李先生迫不及待地從香港到廣州的直通巴士上跳下,打了一輛出租車,直奔已經離開半年之久的家。“終於能夠一下車就馬上回家了。”李先生興奮地說。

李先生是一名國企的工作人員,據其工作職責,他需要長期在香港工作。他告訴記者,最近3年,除了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受到影響,他和家人的聯繫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2020年以前,由於香港與廣州之間距離近,他每隔一兩週就可以回家一次,“雖然與家人分隔兩地,但是溝通和交流的時間基本可以保障,也可以力所能及地照顧家庭。”

但最近3年由於疫情防控需要,李先生每次回家所需的時間都大大增加,“以前隔離時間需要14天,最長時甚至需要21天,為了保證正常工作不受影響,我只能儘量減少回家的時間,從半年到一年,甚至超過一年才能回家一次。”長期不能回家,李先生對家人的思念和虧欠感讓他產生了不小的壓力。

如今,隨著疫情防控政策的優化,李先生終於恢復了“週末穗港兩地跑”的大灣區生活。“通關落地後,我非常開心和激動,隨著這輪疫情高峰過去,我能明顯感到境內外人員往來和經濟交流的有序恢復,企業的業務和經營也在有序複蘇。”李先生告訴記者,從香港返回廣州,自1月8日開始已基本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況,人們可以乘坐巴士、跨境客船等傳統通行方式,還可以選擇通過港珠澳大橋入境等新渠道;同時,深圳灣、港珠澳、落馬洲、羅湖等口岸準備充分,通關快速便捷,也給大家返回內地創造了良好的通關環境。近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正式恢復運營,更加方便了他往返。

“相信在不遠的未來,通關將更加便利,我們回家的道路也會更加通暢,我長期駐港工作,經曆了疫情後,更加感覺到這一切的來之不易,我非常珍惜,接下來終於可以更多和家人團聚了。”李先生說,他希望粵港澳大灣區的互聯互通更加密切和通達,為大灣區青年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

駐穗香港青年:期待通關後兩地人才交流

香港青年Kit新年有一個重要計劃,那就是等到年初二那天,帶女友回香港家中見父母。“我和女友一直在等通關放開,以便見過父母之後再做相關的人生安排,終於等到了這一天。”他笑著說。

香港青年Kit香港青年Kit

Kit上一次回香港還是2020年初。他的工作地點在廣州,在疫情發生前,每年他都會往返香港和內地間五六次,而疫情發生後,他往返兩地就變得越來越不易。

2021年,彼時即將30歲的Kit遇到了如今的戀人,兩人原計劃面見父母,但因為疫情,這一計劃不得不一再延後至今。

“今年會是兩地交往更加緊密的一年。”Kit告訴記者。他所服務的公司專門承接建築工程諮詢、設計以及城市規劃等項目,總部在香港,因此廣東這邊有不少公司員工都是香港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落地實施,公司開始承接越來越多來自廣東的項目,因此不少員工都過起了雙城生活,“我們公司有一位工程師此前在北京生活工作了8年,因為大灣區發展機會多,4年前來到深圳工作,平時則住在香港,每週都要跨境上班,一方面負責深圳項目的施工和驗收,另一方面也可以照顧家人。此前他長時間沒能回香港,但如今通關恢復後,大家來往粵港澳的意願變得格外強烈。”

Kit還告訴記者,他所在企業對於兩地通關後業務交流和往來的意願同樣格外強烈。僅2021年~2022年間,公司就承接了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區)、廣州之窗以及香港馬會在從化的旅遊建築等項目。“疫情期間,很多時候我們廣州分部都是充當總部和客戶間傳聲筒的功能,導致溝通成本較高;現在兩地通關恢復之後,就可以保證我們的工作效率迅速提升。”

他還認為,隨著兩地通關恢復,將有助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勞動人才要素、資金要素、文化要素等的交流。疫情發生前,公司會時常給員工申請去香港短期辦公的機會,特別是針對剛畢業的內地同事,可以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和工作經驗,但近3年這些交流被迫暫停,也有不少員工出於家庭考慮選擇回家鄉找工作,從而造成部分人才流失。“通關恢復對粵港兩地企業留住人才將起到積極作用,我們也越來越看好大灣區市場,今年相信香港和內地各行業之間的跨界合作、技術交流的頻率和規模都將會更高。”

在港博士畢業生:通關恢復後準備在大灣區就業

在定下今年2月份從香港回瀋陽的機票後,東北人小劉長吁一口氣。小劉上一次回東北還是2020年1月18日,那年在東北過完年返回香港讀書後,小劉便再也沒回過故鄉。連續兩年春節他都是獨自一人過。“今年可能還是一個人過除夕,但至少我可以在年後回去陪伴家人一段時間了。”小劉笑稱。

小劉如今正在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攻讀博士學位,他所在學院類似他這樣的內地學生並不在少數。由於博士期間學業壓力大,加上此前的疫情防控政策,不少學生出於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考慮,要麼選擇留在內地上網課寫論文,要麼就待在香港,小劉屬於後者。

得知1月8日兩地通關恢復的消息時,小劉格外興奮。他告訴記者,今年8月如果順利他將會從學校畢業,並在父母見證下穿上博士服。在就讀香港大學之前,他曾對自己的博士生活有無限期待,比如可以邀請父母來香港看看自己的大學生活,以及認識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學者等。“希望未來半年,這些願望都可以一併實現。”

通關恢復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小劉後續的人生計劃。小劉坦言,疫情下大家的就業壓力增大,學術競爭也變得格外激烈,“尤其在我的專業領域,疫情催生了教育技術的發展,這類文章的發表數量突飛猛進。”原本小劉計劃讀完博士後去國外繼續深造,但隨著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加上香港人才政策的推出,他正考慮留在粵港澳大灣區的高校內從事教學和科研。

“從目前來看,以我們學校的教學背景,畢業生在粵港澳大灣區就業的前景比較可觀。”小劉表示,香港如今受到越來越多有深造意願的內地學生的青睞,據他觀察,很多港校開始擴招學生和吸引師資,同時港校回內地辦學也成為一個新趨勢,如香港科技大學創辦了廣州校區,且目前已經招聘了很多優秀的博士生,“港大其實也有計劃到內地辦學,只是此前因疫情阻礙了進度,相信通關恢復後,各項發展將很快步入正軌。”小劉說。

澳門來穗青年:“免檢通關”後要抓住大灣區發展機遇

1月8日起,由內地、香港或台灣入境澳門,如7天內無外國或其他境外地區旅居史,就可以免核酸檢測通關。當日,澳門多地的“煙火氣”更旺了。

澳門青年劉延鑫澳門青年劉延鑫

劉延鑫是一名來自澳門的“90後”,2019年碩士畢業於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之後來到廣州,現就職於南沙新區產業園區開發建設管理局,他也是首批在廣州擔任公職的港澳青年之一。

劉延鑫告訴記者:“澳門免核酸通關後,我回家更方便了。現在我不僅可以在澳門看看演唱會,還可以過去香港跟許久沒見的同學、朋友見面,這都是之前3年不敢想像的事情。今年我打算1月18日就回澳門過春節,年初六晚上回來。”

疫情期間,劉延鑫和澳門家人主要依靠視頻電話溝通。2022年受疫情影響,劉延鑫只在3月和12月回過兩趟家,每次回家也頗費周折。他告訴記者:“原先只要在南沙客運港坐船1個多小時就能直達氹仔,當時疫情發生後航線取消了,所以我要坐高鐵或其他交通工具到拱北口岸,過關時還要再排隊做一次核酸檢測,整個過程比較耗時;現在可以免檢通關了會順暢很多,另外‘澳車北上’的政策也已落地。以後家人來看我也會方便很多,我也幾乎可以每個週末都回趟澳門。”

劉延鑫表示,免檢通關後,對澳門的會展經濟是很大的利好,在香港、澳門舉行的招商推介會,對於吸引外資將會產生良好的效果。“從我個人的工作經曆看,我覺得港澳青年來到南沙工作的前景是非常不錯的。”劉延鑫告訴記者,2020年6月,他開始接手南沙大崗先進製造業基地的招商工作。“這是一個大型產業園,面積8平方公里,聽起來好像沒什麼概念,但當時我查了查,整個澳門的陸地面積不到33平方公里。等於我入職不久就有機會接手約等於1/4個澳門面積的企業籌建和招商引資。這樣的機會給一個年輕人,在其他地方是不可想像的,到現在,我們基地落地的企業社會總投資已經超過280多億元,我看著園區飛速成長壯大,如果我當初回到澳門工作,很難有這樣的機會。”

劉延鑫告訴記者:“對港澳企業來說,南沙擁有拓展灣區業務的巨大優勢,隨著各種交通設施的建成,業務輻射整個大灣區都是很方便的;另外,南沙的用地成本、人工成本也相對會低一些。在企業所得稅方面,針對來南沙投資的港澳企業還有‘澳人澳稅’‘港人港稅’,這些都是為我們量身定製的好政策。”

“從生活方式上說,這裏與港澳是無縫銜接的。”劉延鑫說,“以前我們在澳門很喜歡去黑沙海灘跑步、遊玩,而南沙也有很多濱海綠道,我可以去爬山、釣魚。南沙對港澳青年是一個就業、創業的新高地,我最期待告訴他們的是,3年時間不長,但我確確實實看到這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新變化,希望以後不管是港澳的從業者還是企業家,大家都可以多來南沙看一看,乘著粵港澳大灣區以及整個南沙發展的東風,把握住這個時代的機遇。”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武威 肖歡歡 程依倫 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