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因為什麼喜歡三體?(本文略帶劇透,慎入)

“不要回答,不要回答,不要回答。”

連日來,曆經七年籌備拍攝的《三體》電視劇在春節期間繼續熱播,再一次掀起了一陣三體元宇宙風暴。眾所周知,長篇科幻小說《三體》是作家劉慈欣的成名之作。2015年,劉慈欣憑藉《三體》拿到了科幻小說界的最高獎項——雨果獎。有人說,大劉憑藉一己之力,就把中國科幻小說帶上了世界之巔,姑且不討論這本書的文學價值,翻拍電視劇的成功與否,先回答一個入門級問題, 人們因為什麼喜歡三體?

仰望星空,漫步宇宙

為生活留白,為未來留夢,這就夠了

山西省陽泉平定縣娘子關水電站,一個每天騎著自行車上下班,相貌平平無奇,還略帶禿頂的中年大叔“劉工”,在這裡面朝大壩、山川、河流、樹木,日夜碼字,最終鑄成世界科幻小說傳奇巨作。

劉慈欣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自己創作科幻小說,原本就是為了能夠暫時逃離、擺脫現實平淡生活的桎梏和束縛,能夠用想像力去接觸那些無法到達、觸及的神奇時空和太空領域,能夠在有限人生長度的條件下,最大程度拓展生命的寬度。

正如小說中所寫的“很多人到死都沒有向塵世之外看過一眼”。作為三體受眾的我們,又何嚐不是如此?有人選擇暢遊科幻世界,就是覺得現實生活有些平淡、按部就班或者過於緊繃。 三體,讓我們在深夜加班回來的路上,抬頭看看那稀疏的星空,思索遐想幾萬光年之外的未知世界,甚至妄想整個宇宙會不會為我們閃爍,為生活留白,為未來留夢,這就夠了。

“巨大的幾何體佈滿天空——球體、四面體、錐體、環狀、立體十字形和莫比烏斯帶——‘像是一個巨人孩子在蒼穹中撒了一盒積木’。然後,它們逐漸融合變成一隻巨眼,後又變為一面拋物鏡,將陽光聚焦到三體人的首都,使它燒了起來。”

在大劉的三體世界中,人類的科學是有邊界的,但是想像力是沒有邊界的,每個受眾心中都有一個不同的三體世界。蚍蜉天地、滄海一粟,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面壁者和破壁者,做好自己的執劍人。

立足現實,關注人性

宇宙很大,生活更大

任何脫離現實、束之高閣的科幻文學作品,註定不可能、也不會成為傳世之作。

漫威、DC元宇宙中的超級英雄,帶著濃厚的美式個人英雄主義,要麼自帶超能力,要麼擁有“鈔”能力,往往能憑藉一己之力、力挽狂瀾、逆風翻盤。我們的東亞鄰國日本熱血漫畫中,即便主人公“菜”到極致,但憑藉幾段回憶殺,就能“中二”地點燃心中的小宇宙,藉著主角光環,以弱勝強,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酷炫的美式科幻,熱血的日式動漫,都能給人們帶去“爽”感。但是這種“爽”感是一時的、短暫的,很難影響受眾的內心世界,更不用說要改變受眾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相較之下,三體更立足現實,也更關注人性。

在三體電視劇中,“火雞科學家”汪淼在面對“物理學不存在”的種種現象,焦慮不安、困惑迷茫,甚至恐懼害怕,價值信仰頃刻崩塌。帶著“普通人光環”的主角,讓讀者、觀眾有了更多代入感。從眼前出現幽靈倒計時,到戴上3K眼鏡,發現整個宇宙都在為之閃爍,汪淼的內心世界近乎崩潰。面對這樣的一個讓人不知所措的局面,大史警官的世俗智慧和坦誠相待,讓汪淼重新站了起來,並重啟了納米研究,直面外星生物和神秘組織“科學邊界”的挑戰。

“你們不會因為跌倒,而停止向前,當然在尋找真理這條路上,也不會一帆風順,一定會碰到挫折,一定會遭人質疑,但不管是布魯諾,還是伽利略,曆史最終都證明,他們對真理的堅持,是無比的正確。讓我們保持一顆追求真理的心,永不放棄”。電視劇《三體》中,汪淼給學生們上了生動一課。在面對幾乎不可能戰勝的對手,目睹絕望時,人性中那一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韌勁和闖勁,更顯得彌足珍貴。

像這樣展現、刻畫普通人內心世界和外在表現的場景,三體中還有很多。汪淼和家人的互動,充滿煙火氣息,平凡日常的生活,成為了汪淼對抗未知世界的能量。汪淼和大史從相互猜疑、到相互信賴,再到相互依靠,打入神秘組織“科學邊界”內部,拯救人類、拯救世界……

暢遊三體宇宙,是為了更好地活在當下。畢竟,“宇宙很大,生活更大”。

《三體》電視劇劇照。

直面自我,接受渺小

“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

很多科幻小說,是基於人類視角去探索世界,而三體則是站在宇宙視角去觀測萬物。

美國前任總統奧巴馬也是三體的絕對擁躉,他曾向媒體坦言“三體太有想像力了,背景宏大,看完後,我覺得當個美國總統和浩瀚的宇宙相比實在太渺小了。”

“旅行者一號”拍攝的“暗淡藍點”。

人類的確是渺小的。 一知道在哪兒,世界就變得像一張地圖那麼小了;不知道在哪兒,感覺世界才廣闊。1977年9月5號,“旅行者一號”被發射升空,用於探索木星和土星及其衛星和土星光環。在完成任務使命後,旅行者一號飛向了宇宙深空,天文學家卡爾薩根突發奇想,打算讓旅行者一號從遠處拍攝一張地球的照片。在飛行了13年後,旅行者一號給人類留下了經典的“暗淡藍點”。此時,旅行者1號已經位於地球64億公里之外。在這裏望去,地球就像漂浮在宇宙當中的一粒塵埃,更不用說地表上的人類了。

縱觀人類發展曆史,直到1800年前後,全球GDP和人口出生率曲線還猶如平靜的湖面,波瀾不驚、紋絲不動。在英國工業革命的驅動下,兩條曲線瞬間被轟鳴的蒸汽機炸醒,人類由此開啟了大增長和大分流階段。發達國家,在短短的幾十年內完成了人類數百年、甚至數千年都未完成的技術革命。

從1800年開始,世界人口、各國人均GDP出現大分流、大增長。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人們沉浸在了科技進步帶來的社會變革中。人類的傲慢像是盈溢出的水一樣滲透到了文明的每個角落,甚至產生了一種幻覺,認為可以主宰地球,甚至征服宇宙。

在地球上,人類可以毫無顧忌地踏進另一個大陸,通過戰爭和瘟疫摧毀那裡的同胞。從哥倫布踏上美洲大陸起,就註定了印第安人悲慘的遭到種族大屠殺,1518年,第一艘來自非洲的販奴船到達西印度,開始了非洲與美洲之間直接的黑奴貿易。一戰、二戰、冷戰、再到當下的俄烏戰爭、世紀疫情…… 沒有人能夠保證,人類最終不會走向自我毀滅。

“還未等人類做出反應,三體星球派出的‘水滴’飛船,驅動了它12台立場扭曲引擎,頃刻間擊碎了人類太空武裝力量的2013艘戰艦,人類全軍覆沒。”遭遇三體飛船“水滴”的降維打擊,人類顯得如此渺小而不堪一擊,畢竟 “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大劉在《三體》小說中如是說到。

《三體》三部曲沒有呈現出“闔家歡”式的結局,人類抗擊三體入侵曆經了“失敗——成功——毀滅”的階段,最終整個太陽系降至二維,變為畫幅,走向重啟。

“人類的存在本來就是一場偶然,生存原本就是一份幸運”。三體宇宙的世界觀認為,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或許三體最值得人類社會銘記在心的是“敬畏”二字。但願,人類能夠盡快警醒,成為自己的歌者,用心中的二向箔,降維打擊傲慢與偏見,直面自我,接受渺小,擁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