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備箱被媽媽裝了個菜市場”,全是打包好的愛與牽掛

全文1210字,閱讀約需2.5分鍾 

撰稿/龍之朱(媒體人) 編輯/遲道華 校對/趙琳

▲2023年1月27日,湖南長沙,旅客在長沙南站(高鐵)候車室候車。圖/IC photo▲2023年1月27日,湖南長沙,旅客在長沙南站(高鐵)候車室候車。圖/IC photo

春節長假“指標”將盡,這兩天,很多人踏上返程旅途,“後備箱”又成了熱詞。近日,回湖北老家過年的羅先生拍攝的一段小視頻上了熱搜,新鮮的蔬菜、花生,還有家裡的醃菜……滿滿噹噹,整個後備箱被媽媽裝了個“菜市場”。

每年都有人曬後備箱,而這樣的場景,也每每觸動人心。那些裝在後備箱里的各色土貨,是父母欲言又止的關切,是成年人日漸醇厚濃烈的鄉愁,也是你與故園鄉土撕扯不斷的血脈牽連。

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口味,每個人也都有屬於自己的故鄉記憶。當在外闖蕩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當你總是在故鄉與他鄉之間遊走,媽媽給你裝滿的後備箱,實際上就是一個移動的故鄉,就是一個始終追隨、永遠護持的親情港灣。

外婆做的艾葉粑粑,媽媽做的辣椒醬,家鄉特有的香腸、圓子、蛋餃,還有土雞、土雞蛋……裝滿行囊的是沉甸甸的美食,裝不完的是家人的牽掛。

你在外邊過得怎麼樣?吃得慣嗎?住得好嗎?遠在故鄉的爸媽可能管不到,但爸媽總是會以自己的方式表達惦念。從家裡帶回去的“特色”,是家鄉的味道,也是一種被悉心照顧、無遠弗屆的妥帖感。

很多人也注意到,這些年來,返鄉的人曬出的“土貨”越來越豐富、充盈了。為什麼媽媽能夠給兒女帶走的東西越來越多?因為如今的鄉土中國,發展得確實越來越好了,家家戶戶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巨大變化。

每一種生活都是交互的。當下城鄉之間的這種互動,雖只發生在家人之間,但卻同樣具有社會學的價值。在外打拚的人固然要反哺鄉土,而如今的鄉村,也越來越有能力給予在外的兒女以切實的幫助。這與人們之前的慣常認知並不相同,但無疑是一種可喜的變化。

一個越來越豐富的後備箱,在讓回城的人感受父母關切的同時,也會有一份穩穩的踏實感。大家都踏踏實實地做著自己的事情,都在各自的軌道里努力奔跑。這種庸常的日子,不就是我們長久以來想要的生活嗎?

一個春節長假,與家人在一起,親情就是所有的一切。回家的人放下外邊的硬殼,體驗久違了的舒適姿勢;而父母家人卻在扳著手指頭數著孩子們離開的日子。

跨越萬水千山,只為一家團圓;走過千山萬水,開始新的打拚。這也是一種常態,生生不息,永不言棄。

回程吧。收拾好心情,打包“愛與牽掛”,回到自己的軌道上,這不是一個選項,而是人生的必然。而你也在與故鄉親人的離離合合中,漸漸成為故鄉,成為記憶,成為鄉愁。

就在一週前,回家過年的人還在“曬”給家人的禮物,那時打包回家的,是滿滿的“愛與喜悅”;如今,返程的人打包帶走的則是滿滿的“愛與牽掛”。不一樣的方向,一樣的愛的深情,這來來往往也承載了一個傳統中國的悠長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