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丨永受嘉福:漢代的民間信仰世界

《中國彩陶·廟底溝文化圖譜》

王仁湘著,巴蜀書社

本書是一部詳盡講述中國彩陶之廟底溝文化彩陶的著作。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彩陶的發現”,分地域講述了廟底溝彩陶的分佈範圍、主要特徵和紋飾代表,展現其傳播範圍和影響程度;第二部分“彩陶藝術特徵”,分析了廟底溝文化彩陶的一般特徵和藝術特徵,如基本紋飾構成和展現方式等。作者通過“紋飾”藝術視角,串聯起中國文明起源與中原文化認同概念,全面披露了廟底溝文化彩陶高清精美圖片,集中展示了以彩陶文化為代表的史前中國在藝術、文化上的成就。

《商代金文研究》

謝明文著,中西書局

商代金文是指商人在銅器上鑄刻或書寫的文字,是研究商代語言文字和曆史考古的重要資料。本書首先在作者已收集的7129件商代(含“殷末或周初”)金文的基礎上選取220件進行著錄考釋,以器類為綱,按銘文字數排列,包括“時代”“著錄”“字數”“釋文”“來源”“註釋”等內容。其次,作者分“金文構形”“商代金文與西周金文常用字詞關係對比”“部分族名的整理與研究”“商代金文單個字詞考釋”“部分銘文單篇考釋”五個方面對商代金文作專題研究,頗多創見發明,發掘了商代金文在文字學、曆史學等多方面的價值。

《漢字再發現:從舊識到新知》

葛亮著,上海書畫出版社

這是一本古漢字通識讀本,用900多幅出土古文字例字,介紹200多個常用漢字的源流,旨在揭示關於漢字的“常識”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探討分析漢字源流的正確方法,介紹甲骨、金文、簡帛等出土文獻及相關研究取得的新知。

《徙封:西周封國政治地理的結構—過程》

於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徙封是指諸侯國在始封之後受天子之命移徙。本書收集、整理與西周封國相關的文獻、考古、古文字資料與研究成果,在對130多個封國進行通盤梳理的基礎上,展開西周徙封問題研究。全書從地理變遷和封國秩序兩個角度入手,考察西周封國分佈的階段性變化,分析分封製時代血緣與地緣的複雜關係;通過分區、分期的方法,把握王朝政治疆域內各地理板塊發展的節奏,嚐試為理解西周曆史進程提供一個基礎的時空坐標系統。

《〈道德經〉智慧100講》

劉笑敢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道德經》究竟說了什麼?今天我們又該如何理解它呢?針對於此,劉笑敢教授在本書中通過八大主題,將《道德經》八十一章妙語整合為融貫的道家思想體系,詳解《道德經》的核心關鍵詞:道、自然、無為、正反……更有老子治國思想的獨特命題以及其對現代社會的重要啟示。

《永受嘉福:漢代的民間信仰世界》

汪桂海著,鳳凰出版社

“永受嘉福”的書名來源於一枚著名的漢代瓦當,意喻吉祥。漢代民間重視鬼神,但是這些資料在正史中很少記載,給後人留下了種種謎團,而新出的簡帛等出土材料,為我們揭示了這一個重視巫鬼的民間社會。本書將簡牘帛書、畫像石、碑刻、鎮墓文、買地券等考古資料與傳世文獻相結合,對漢代的民間信仰,尤其是經濟領域的信仰、醫療信仰等信仰領域進行了詳細的梳理。

《文物中的鳥獸草木》

劉敦願著,鄭岩編,活字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沒於古代器物與畫像中的鳥獸草木,題材廣泛,映現著人們與自然界生物豐富密切的關聯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含義和藝術脈絡。本書通過描述這些圖案、紋樣的風格,剖析其意涵,推想古人對自然資源的認識、改造與利用,複原彼時的生態環境與社會生活,追蹤古族的征伐與遷徙,再現悠遠的宗教禮儀與信仰。

《晚清民初細菌學說與衛生防疫》

姬淩輝著,壹卷·四川人民出版社

本書是一部以細菌作為切入口的文化史著作。自19世紀下半葉,細菌學說不僅逐漸改變了東西方醫學的彙通焦點,同時還構成了近代中國學科生成的重要面相。本書以晚清民初為觀察時段,以細菌學說的容受與衛生防疫機制的調適為主線,輔以重大疫情為曆史剖面,試圖揭示該時期因蟲致病說、細菌致病說、防疫觀念、衛生機制之間錯綜複雜的情節,注重挖掘近代知識、觀念與制度的往還與互動,呈現細菌學說在中國的“在地化”過程。

《道義實存論倫理學》

鄧安慶著,商務印書館

本書為鄧安慶教授主編的十捲本《西方道德哲學通史》的“導論卷”,以“道義實存論”打通第一哲學與倫理學的關係,以正義、愛和自由的關係闡明西方道德哲學一以貫之的曆史相通性原則,並因此對西方倫理學的類型關係做出了出自第一哲學之根據的全面解釋。

《靜寂工人:碼頭的日與夜》

魏明毅著,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昔日人聲鼎沸的基隆碼頭陷入停滯,隨著基隆港的衰落,碼頭工人一步步淪為全球化“棄民”。伴隨生存困境而來的,還有“男子氣概”的失落,社會關係網絡以及情感紐帶的斷裂。被時代拋棄的碼頭裝卸工人、入不敷出的大貨車司機、飽經風霜的茶店仔阿姨、失語返家的父親……人類學學者魏明毅走進基隆的日與夜,傾聽他們的訴說,並不斷叩問這靜寂背後深層次、結構性的原因。

《城市戰爭》

王千馬著,現代出版社

本書通過審視中國城市及區域經濟的沉浮來尋找它們的發展命脈,觀照其背後的曆史邏輯。這些城市是如何生長的?它們又有怎樣的立足之本?命運轉折的背後,隱藏著什麼規律?在當下,它們需要打造怎樣的“城設”,我們又該如何為它們的未來助力……

全書分古典的重生、進擊的中堅、嚮往的未來三部分,由西安、洛陽、開封、鄭州、揚州、安慶、蕪湖等城市的進化演繹了“古典城市”的沒落與自強,以合肥、南京、杭州、青島、濟南、長沙、武漢、重慶、成都、長春等城市的轉身與躍起來展現“中堅城市”的勃勃生機,從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香港等中國城市的佼佼者來觀察思考“未來城市”將如何引領下一個時代。

《江南尋城:上海衛所城市曆史形態研究》

孫昌麒麟著,上海書店出版社

本書是以上海地區衛所城市為主,兼及討論周邊區域城市的曆史地理論著。研究對象為今日的上海金山衛、奉賢奉城(青村所)、浦東惠南(南彙嘴所)、寶山(吳淞江所)四座衛所城市,全書分別從曆史形態、文獻資料、古舊地圖等方面展開研究,分析江南區域城市的曆史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