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音樂會為何在美國受到超出想像的歡迎?

中新社記者:王帆 廖攀

全文字數:2168

預計閱讀時間:7分鍾

2023年伊始,一場“唐詩的迴響”音樂會在美國費城和紐約上演,來自10個國家的15位歌唱家攜手費城交響樂團,用中文演繹了以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家詩篇為基礎創作的音樂作品,受到美中媒體的廣泛關注。

唐詩如何與歌劇、交響樂等西方藝術碰撞交融?近日,“唐詩的迴響”音樂會藝術總監、著名歌唱家田浩江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講述了音樂會從作品徵集到演出成型的背後故事以及他對藝術融合和文化交流的理解。

田浩江是首位與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簽約長達20年的華人歌唱家,曾在40多個世界頂級歌劇院參演過1400多場歌劇,與帕瓦羅蒂、多明戈等有過多次合作,先後獲丹佛大學終身成就獎、獲曼哈頓音樂學院榮譽博士。田浩江認為,歌唱有一種力量,能潛移默化起到溝通的作用。不同文化應加強交流融合,這樣世界才更充滿希望。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唐詩音樂會為何在美國受到超出想像的歡迎?

田浩江:此次唐詩音樂會,是由世界著名的費城交響樂團演奏整場唐詩音樂作品,它不是一個孤立的表演藝術形式,而是綜合性的。彙集中國唐詩的文學力量、現代音樂和多國歌唱家,這種綜合性呈現出獨特性。

2023年1月7日晚,2023“歡樂春節”《唐詩的迴響:iSING! Suzhou和費城交響樂團中國新年音樂會》在紐約林肯中心愛麗絲·杜莉音樂廳上演。廖攀 攝

中新社記者:唐詩是如何與歌劇等西方藝術碰撞交融的?

田浩江:唐詩是中國文學的高峰。在國內,大家從孩提時學習、背誦唐詩,這是文化的傳承。說到融合,我當歌劇演員已經超過35年,最相信的就是歌唱。我唱了幾十部歌劇,演出了1400多場。我認為,歌唱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很難言語,它可以感動你。不管是意大利歌劇、德國歌劇、中國民謠還是中國現代歌劇,觀眾一分一秒都有感覺,會不知不覺地被吸引。唐詩音樂會的演員都是年輕的歌劇演員,只要是用心唱、唱得好聽,歌唱就能讓我們更好地感受彼此。這是一種溝通的力量。

我認為,西方的歌劇和中國的原創歌劇,都有成為經典的歌曲和音樂,這與音樂的豐富性、交響性、歌唱性有直接關係。此次唐詩音樂會不是簡單的詩歌問題,而是一個完整的、有底蘊的藝術呈現問題。作曲家在創作時,把他們內心的感受賦予到作品中。來自多國的作曲家結合他們的曆史知識,用現代音樂把對唐詩的感覺融進去。最後,我們的歌劇演員再把這種感覺表現出來。這是一種全新的綜合性呈現。

歌唱家田浩江在位於紐約林肯中心附近的寓所,他身後的牆上掛滿了他所飾演的歌劇角色劇照。廖攀 攝歌唱家田浩江在位於紐約林肯中心附近的寓所,他身後的牆上掛滿了他所飾演的歌劇角色劇照。廖攀 攝

中新社記者:從作品徵集到音樂會最終成型,您最大的感受是什麼?此次演出,在演員、樂團等配置上有哪些考慮?

田浩江:我們的團隊從組織國際作曲比賽開始,用了將近8個月的時間,選出一組來自6個國家的青年作曲家的唐詩譜曲。這是沒有嚐試過的項目,最終如何呈現、能否演出都充滿未知。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西方的演出市場都關閉了,我們仍得到多方的大力支持。後來,多國歌唱家萬里迢迢來到中國參加排練,唐詩音樂會先在國內進行了首演。時至今日,這個項目能夠延續到紐約林肯中心的舞台上,可以說是經過了千山萬水。這次15位獨唱演員來自10個國家。做這個項目,要對唐詩有感情,要對呈現新的作品有追求。

樂團方面,此次美國演出,我們非常有幸能與著名的費城交響樂團合作。費城交響樂團演奏的每一個音,尤其是絃樂部分,都把作品提高了不止一個層次。他們演奏的水準,包括協調性和交響性,對於我們的歌唱家來說,是一種托舉。

演出結束後該音樂會藝術總監田浩江與全體演職人員合影。廖攀 攝演出結束後該音樂會藝術總監田浩江與全體演職人員合影。廖攀 攝

中新社記者:從一開始學習聲樂表演,到參演歌劇,再到擔任藝術總監,您對東西方藝術的感悟是多維度、多層次的。您怎樣看待這種經曆?在聲樂領域,您覺得什麼是好的藝術?

田浩江:對於一個歌唱家來說,經曆對歌唱的影響是不容置喙的。一個人的經曆不光是在舞台上、在音樂學院里,而是跟他人生的種種遭遇有直接關係。經曆得越多,對喜怒哀樂的領悟會更豐富、深刻。你所經曆的一切對你在台上塑造人物都有幫助。

任何一種聲樂藝術實際上都有關聯性,不能把它們隔開。搞聲樂藝術的人,對歌唱、音樂形式一定要有寬闊的視野。我自己是一個歌劇演員,我也喜歡流行音樂、爵士樂、民謠等。對我來說,好的藝術是要好聽、感人,這兩點極為重要。

中新社記者:唐詩音樂會是否會去到其他國家?對於未來有什麼計劃或打算?

田浩江:據我所知,有觀眾在費城看完唐詩音樂會後,又追到紐約觀看。可以說,美國這兩場演出後,觀眾的反應超出了我的預期。唐詩音樂會值得去無數的地方演出。不過,未來是否能爭取到投資,這個我也不知道。

一般來說,提到唐詩就會想到宋詞,是繼續做唐詩音樂會還是轉向宋詞或嚐試民歌?這個問題我來問你。大家的期待對我們會有啟發。

2023“歡樂春節”《唐詩的迴響:iSING! Suzhou和費城交響樂團中國新年音樂會》的演出現場。廖攀 攝2023“歡樂春節”《唐詩的迴響:iSING! Suzhou和費城交響樂團中國新年音樂會》的演出現場。廖攀 攝

中新社記者:如何看待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交流?在藝術創作和演繹方面,您覺得中國文化應該怎樣與世界溝通?

田浩江:我認為,文化有包容性,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融合很重要,這樣世界才更充滿希望。就像藝術不可能停留在一個單音上,一定需要美好的和聲和旋律。中國文化不是一種孤立的文化,一定會和世界上的其他文化融合起來。而且,文化本身有一種平等性,文化間的交流要自然地、從最美好的角度進行。

歌唱也會起到溝通的作用。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去感受不同的文化,這就是一種很好的溝通方式。

受訪者簡介:

歌唱家田浩江。廖攀 攝歌唱家田浩江。廖攀 攝

田浩江是首位與美國紐約大都會歌劇院簽約長達20年的華人歌唱家,曾在40多個世界頂級歌劇院參演過1400多場歌劇,與帕瓦羅蒂、多明戈等有過多次合作,先後獲丹佛大學終身成就獎、獲曼哈頓音樂學院榮譽博士。

原標題:《田浩江:唐詩如何與歌劇等西方藝術碰撞交融?| 東西問》

文字編輯:王肅寧

圖片編輯:熊然

排版:趙曉倩

責編:宋方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