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京劇院新版京劇《大唐貴妃》首次進京,本週末將連演三天

2月14日“情人節”當天,上海京劇院新版京劇《大唐貴妃》在北京國家大劇院舉行首次進京媒體見面會。該劇主演史依弘、藝術史博士王淑瑾、國家大劇院演出部策劃人南昊,現場一同解讀《大唐貴妃》中的千古絕戀,分享台前幕後的創排故事。

據瞭解,京劇《大唐貴妃》脫胎於梅蘭芳上世紀20年代名篇巨製《太真外傳》。2001年,由梅葆玖、張學津、於魁智、李勝素、史依弘、李軍等人領銜的《大唐貴妃》首演,成為當年的舞台盛事之一。此次上海京劇院全樑上壩、眾多名家擔綱的新版原定去年年底便要進京演出,礙於疫情管控延宕至今。2月17日至19日,將在國家大劇院連演三天。

媒體見面會現場 羅曉光 攝媒體見面會現場 羅曉光 攝

秉承梅派精神,“實現梅葆玖先生的遺願”

“北京的媒體朋友們大家好,真的是久違了。”上海戲劇家協會副主席、《大唐貴妃》主演史依弘的開場白令人不勝唏噓。她介紹說以前每次來國家大劇院演出前,照例都會同媒體見面,這次因為疫情耽擱了好多年。“戲迷朋友們都知道,四本《太真外傳》不論是唱腔還是曲牌等等,都是梅蘭芳先生創作的一個最高峰,也是所有熱愛梅派戲迷最喜歡的唱腔,幾乎每個人都會去學幾段,在票房裡唱一唱。”

“具體到《大唐貴妃》,這齣戲是梅葆玖先生一手策劃,一手創立的。2001年,他帶著四個本子的《太真外傳》來到上海,同編劇、導演一起籌劃怎麼把四個晚上的戲結合成一個晚上(的戲)。之後我們就開始整合演員和創作部門各個方面,當年在上海首演就引起轟動,帶到北京再演也是一票難求。《大唐貴妃》當年演出如此轟動,不僅是戲好,也在於它融入了歌劇、交響,應該說當年很多劇團劇院不敢想像的事情,梅葆玖先生都做了進去,大型的舞美,大型的歌劇、舞劇、交響全部融在裡面,它已經不是純粹的傳統戲的概念了。”

“所以這是梅葆玖先生最愛的一部戲,也是他一直想傳承下來的劇目。2016年3月我在北京開會,他跟我說,今年11月想在北京再演一次《大唐貴妃》,還是咱們這些老人。我當時聽了特別激動,連說太好了、太好了!但是很遺憾,當年4月他就走了……一直到2019年,上海京劇院複排整本的《太真外傳》,我當時就想以此向兩位大師來致敬,這是兩位梅先生留下來的作品。我們這一代人學梅派的演員有責任把它更好地傳承下來。”史依弘說。

見面會上,主演史依弘還分享了二十年前與梅葆玖、李勝素共同擔任《大唐貴妃》主演的創排細節。二十年前,梅葆玖帶著繼承創新的心願到上海創排《大唐貴妃》,從一連四本的《太真外傳》中甄選精華選段,並試圖將時代與傳統相融合,加入了歌劇、舞蹈、交響樂等豐富的藝術形式。源自京劇四平調“海島冰輪”的主題曲《梨花頌》兼具梅派唱腔特色而又朗朗上口,此後成為不少新觀眾認識京劇、愛上京劇的橋樑。

主演史依弘 羅曉光 攝主演史依弘 羅曉光 攝

觀照人物情緒,上演曠世戀情

楊貴妃、李隆基的愛情被傳唱多年,流傳千古。楊貴妃憑藉才華與美貌,得唐明皇李隆基萬千寵愛於一身,兩人在藝術追求上惺惺相惜,讓他們的心走得更近。史依弘提及人物塑造時,表示“訣別”一段是楊貴妃對自己短暫一生的回顧,也是她與李隆基曠世戀情的最後交代。李楊在藝術上互為知音,他們愛情故事的價值觀念與現代人有很多契合,史依弘相信這種深深羈絆的情感會吸引、觸動年輕人。

“漢皇重色思傾國,禦宇多年求不得。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王淑瑾介紹說,作為著名京劇演員,史依弘在線上、線下都有大量的粉絲,“史老師一直認為戲曲是非常前衛的,而不是好像現如今大家一提起來會覺得這是非常陳舊的藝術門類,它骨子裡其實是非常時尚的。所以我們也希望能夠讓更多的年輕觀眾來瞭解戲曲之美。”

“而說到大唐貴妃的形象演變,早先在白樸的《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裡面,楊貴妃還是比較負面的形象,但到了白居易的《長恨歌》里,負面的形象就開始有點轉過來了。到了梅蘭芳先生的《太真外傳》,她變為一個對愛情有自主性的女性形象。”王淑瑾說。

另據悉,2019年,上海京劇院在此基礎上,排演了新版京劇《大唐貴妃》,不僅對於原有的情節進行了調整和梳理,刪去《貴妃醉酒》一段,使其更加符合戲劇的情境與人物的心境,同時,在第三場《梨園》中史依弘一改以往楊貴妃平地起舞的動作,同舞蹈家黃豆豆、高小雅參照梅蘭芳先生《太真外傳》的演出劇照,融入古典舞蹈動作和戲曲元素,編創、複現了“翠盤舞”,展示出梅派藝術載歌載舞的藝術特色,也成為該劇的又一個亮點。

新版京劇《大唐貴妃》在舞美方面一改原版舞台上的實景,運用多媒體影像技術,將傳統藝術與現代科技相融互補,從而更趨向戲曲藝術寫意、靈動、多變的藝術特色。在音樂方面,凸顯恢宏氣勢的同時,向京劇本體回歸,以更為連貫的音樂情緒,詮釋這出具有傳奇劇色彩、史詩氣魄的曆史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