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兩仕杭州,有幸互相遇見|尋路東坡

封面新聞記者 徐語楊 劉可欣 鄧景軒 浙江杭州報導

老杭州人都知道,西湖岸邊一路前行,沿三台山往靈隱天竺方向,有一條偏僻的山徑,這是赤山埠與茅家埠之間的一條小嶺,因種大麥得名“大麥嶺”。當年文人遊湖後再去天竺,必經此路。

大麥嶺題記

拾階而上,圍欄之旁,佇立著“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石碑。旁邊是已經觀之模糊的石刻,仔細辨別,題有:“蘇軾、王瑜、楊傑、張璹同遊天竺,過麥嶺”幾個大字。這是北宋元祐年間,第二次到杭州任太守的蘇軾,留下的“到此一遊”,也是目前杭州城內唯一可信的蘇軾題記原物。

蘇軾曾於熙寧年間和元祐年間,兩至杭州為官,中間隔著將近20年的光陰,事蹟、心境截然不同。第一次仕杭,他擔任通判一職,並無實權,將一腔政治熱情傾覆杭州山水。第二次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手握實權,他勵精圖治,兩年間幾乎日夜工作於西湖之畔,是名副其實的“工作狂”。

2月上旬,正是春寒料峭時。浙江省文物局原副局長、西湖申遺專家組組長陳文錦,西湖博物館總館館長潘滄桑,杭州市蘇東坡文化研究會發起人諶衛軍,分別接受了封面新聞“尋路東坡”杭州採訪組的專訪。在煙雨朦朧的西湖邊上,我們聆聽了這位北宋文豪與杭州的兩段深沉的情緣。

杭州與蘇軾,他們有幸互相遇見了彼此。

杭州蘇東坡紀念館蘇軾雕像

初仕杭州:正式登上北宋詞壇

王安石變法,蘇軾對一部分政策是極度不認可的。王安石讓禦史參了蘇軾的過失,無奈之下,蘇軾便自請外放,避開朝政爭端。熙寧四年,蘇軾至杭州任通判。通判一職,雖然也是州府長官,但主要負責一州之內糧運、水利和訴訟等事項,並無實際大權,他的上級是太守陳襄。幸運的是,兩人政見相合,一見如故,和諧的“上班氛圍”,也是蘇軾這次任職杭州時愜意自如的原因之一。

30多歲,正值壯年,心中一腔抱負無法施展,在苦悶之時遇見了杭州的東南名勝,彼時的蘇軾是幸運的。雖有苦悶,但美妻在旁,次子蘇迨剛出生不久,家庭和美,同僚朋友眾多,杭州繁華的風景浸潤著他的身心。

“人人只識得黃州惠州與儋州,但在蘇軾人生兩次重大的轉折點上,他都遇見了杭州。”潘滄桑說道。

由是,出任杭州的蘇軾留下了無數美篇。今天我們熟知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諸句,皆作於此時。

還有一重要例證,是目前可考的東坡詞,始作於杭州。“蘇軾第一次寫詞,是他第一次到任杭州時。這說明了一件事,他在這裏的生活,是非常愜意舒適的。”

詞乃小道、“詩餘”,雖然如今,宋代文學以詞稱頌,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北宋士子心中,詞是文人間的遊戲,仕途大道,無人以詞聞名,因此乃有“奉旨填詞”的柳永,凡有井水處,皆歌柳詞。正因如此,沒有些閑情雅趣,誰去寫詞?是謂“餘事作詞人”。

於是在杭州,蘇軾拿起他早已嫻熟的詩筆,正式登上了北宋詞壇。此後餘生,顛沛流離,每一個或得意或失意的時期,總有一首詞能抒東坡懷,慰今人意。

依稀可見的石刻

據材料顯示,這一時期,蘇軾詞作約40首,可以說是“試筆”,但是彼時已經名震文壇的蘇軾哪怕只是初嚐詞作,也已經展示出以詩入詞的老道與境界的廣闊,為後期密州、黃州等文學巔峰定下了極高的基調。

杭州的山水皆柔軟。山不高,尤為平易近人,水至清,特別沁人心脾。蘇軾行走在西湖之畔,銜觴賦詩,登山漫遊,訪古刹、覽山河柔情,在這裏的三年間,一步一景,處處皆可入於詩情文章。文豪大才遇上如此勝景,才有如今的彼此成就。

融儒釋道於一體的蘇軾,尤愛與方外之士結交。史載,熙寧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蘇軾到杭州。十二月一日,便去了孤山遊覽,訪惠勤和尚,並留下詩作《臘日遊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

由此之故,蘇軾總說自己與杭州前世就結下了緣分。潘滄桑講述了一個流傳於杭州民間的傳聞。一次,他與朋友遊覽杭州壽星寺,兩人剛進寺院,蘇軾卻停下了腳步,說道:“我是生平第一次走進這裏,但為何總覺得這裏的樣子如此熟悉?好像在此生活過。”他走到一處台階前便同友人說:“若我沒記錯,這裏當有92級台階。”兩人一數,果然如此。

詩作《送襄陽從事李友諒歸錢塘》中云:“居杭積五歲,自意本杭人”。蘇軾前後一共在杭州工作約五載,按他與杭州本已結緣的想法,他前世今生早已是杭州人。

西湖一景

再仕杭州:守護神蘇東坡

離開杭州後,蘇軾到任密州,詞風為之一變,以詞寫詩情,奠定了他在詞壇的地位,既有“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柔情,也有“左牽黃、右擎蒼”的磅礴。湖州一行,最是痛心。烏台詩案爆發,蘇軾回京經受苦難折磨三月,才被押解至黃州,經曆了絕望,重新拾起人生脈絡,三詠赤壁,豪言壯誌不減。

廟堂之上,政局翻雲覆雨。重回開封的蘇軾從六品一路升至三品。元祐四年,蘇軾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這一次,他是帶著宏圖抱負來的。他對這裏的山與水愛得深沉,他決定,要為杭州留下點什麼。

雖然蘇軾第二次到任杭州的時間不足兩年,但對於杭州百姓而言,意義確實遠高於第一次。杭州百姓家中人人都有東坡畫卷,吃飯前必祝禱。蘇軾離任後,杭州人為他修建生祠祈福,可見備受愛戴如此。

“兩年的日日夜夜,他基本都工作在西湖邊上,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時期他在杭州的遊覽大大減少。我總感覺,他似乎知道什麼,所以迫不及待想為杭州留下點什麼。”一生致力於西湖文化研究的陳文錦感歎道。

潘滄桑館長接受封面新聞專訪

西湖淤塞,不僅破壞了山水風光,更嚴重影響了湖岸兩邊百姓生活。陳文錦認為,蘇軾是一個有實幹精神的人,而且尤其善於解決實際問題。例如西湖淤泥堆積,他變廢為寶,直接在此基礎上修建了蘇堤。

“北宋即便科技水平發達,但也遠不能像今日興修工程一般,有這麼多機器。那時都是人一磚一石建成的,堤壩如何才能穩固,中間大有門道,非常複雜。蘇軾當時請教了很多專家,他自己是真的懂水利的。”陳文錦說道。

此時,蘇軾宛若工作狂,將自己的絕大部分時間,投入到了杭州城的治理之中,除了疏濬西湖興修蘇堤外,蘇軾還解決了杭州城河道淤塞、疫病傳染等諸多問題。為解決問題,為官也難免得罪鄉紳土豪,但據記載,蘇軾為官期間的政策推進卻是比較順利的。

“蘇軾很聰明,他務實、有自己獨特的解決辦法,他從不說空話大話。”潘滄桑說道,大約在20多年前,杭州慧因高麗寺出土了一尊石像,有學者認為,這是蘇軾像。由此牽連出一段北宋年間的傳奇佳話。

為了治理西湖,蘇軾命工匠們挖掘慧因高麗寺旁赤山的硬土來築湖堤。這個提議,遭到了僧人們的強烈反對,理由是:赤山乃風水寶地,挖土必遭禍患。僧人們跪了一地,紛紛問道:“若上天降禍,誰來承擔?”蘇軾聽聞後,直奔現場,並告訴僧人:“這件事由我而起,若真的有災禍,就衝我來。我可以做你們的護法,保佑這一方寧靜。”

潘滄桑解讀道,雖然只是流傳於坊間的傳聞,但在慧因高麗寺出土那尊石像後,杭州百姓都願意相信,那就是蘇軾的石像。“這足以說明,千年以前的北宋到千年以後的如今,杭州百姓一如既往愛戴著這位‘老市長’。”

兩年不到,蘇軾就匆匆離別了杭州。奉詔回京後,他迎來了人生的最高峰,任吏部尚書一職,離當朝宰相僅一步之遙。有人概括蘇軾仕途,一生與宰相無緣,到處有西湖作伴。離開杭州後,他把西湖治理的經驗帶去了他到任的每一處,揚州、惠州皆有西湖,似乎在完成他與杭州的未了情。

在杭州蘇東坡紀念館完成採訪後,正遇見研學的老師帶著孩子們前來參觀。行至東坡雕像前,領隊的老師向孩子們問道:“誰先來和咱們‘老市長’合影?”孩子們一擁而上。如今杭州,人人都稱呼蘇東坡為“老市長”。

初仕杭州,蘇軾幸有杭州;再仕杭州,杭州幸有東坡。

(本稿件特別鳴謝杭州蘇東坡文化研究會、杭州西湖博物館總館提供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