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甲骨文版“兔”字怎麼寫?文物背後有料有趣的中國故事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正式開展。視覺中國 圖

甲骨文版“兔”字怎麼寫?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女將軍是誰?在漢代,如何學習寫字和算術?乾隆皇帝“元旦開筆”時許下了什麼新年願望?2月15日,“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在國家典籍博物館正式開展。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觀眾在參觀展覽。

殷商甲骨文、居延漢簡、敦煌遺書、明清內閣大庫檔案是上世紀初中國學術的“四大發現”。“四大發現”的相關文物,有的收藏於國家圖書館,有的收藏於各地博物館、研究院,還有的收藏於相關檔案保管機構。本次展覽首次將分藏於各處的四大文獻薈萃一堂,是各館之間打破資源壁壘,突破地域限制,同心協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新嚐試。展出面積近3000平米,集中了甲骨、簡牘、敦煌遺書、明清檔案等多種類型的珍貴文物文獻共249種,382件,也是目前為止“四大發現”文物最大規模的展覽。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觀眾在“殷墟甲骨”展廳參觀。視覺中國 圖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觀眾在“殷墟甲骨”展廳參觀。視覺中國 圖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觀眾在“居延漢簡”展廳參觀。視覺中國 圖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觀眾在“居延漢簡”展廳參觀。視覺中國 圖

“殷墟甲骨”專題詳細講述了甲骨的契刻載體、整治過程、書寫契刻方式及工具,圖文並茂地列舉了象形、指事、會意等甲骨文的構造法則;用圖表的形式展示了甲骨占卜的程序、甲骨卜辭的完整結構,揭開甲骨占卜的神秘面紗……

在“殷墟甲骨”專題展廳,設置了“立體畫卷”“姓屬林”“模擬占卜場景區”,利用空間立體複原以及聲光電相結合的手段,帶給觀眾全新的體驗。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觀眾在“殷墟甲骨”專題展廳參觀。視覺中國 圖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觀眾在“殷墟甲骨”專題展廳參觀。視覺中國 圖

“恭喜大王,今日田獵獲豕一!”在模擬占卜台前,觀眾在大屏幕上點選相應內容,就會看到龜甲被炙烤、開裂的動畫,一覽甲骨占卜的全流程。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殷墟甲骨”專題的“甲骨2174”。左上為甲骨文“兔”。新華社 圖

在“殷墟甲骨”專題中,記載商王田獵,獵獲麋鹿和兔的龜腹甲殘片甲骨2174,上面的“兔”字象形基本把兔子的前後腿、小短尾等外形表現出來,十分生動傳神。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殷墟甲骨”專題展展出國家圖書館藏甲骨中尺寸最大、字數最多的甲骨5405。中國日報 圖

國家圖書館所藏甲骨中尺寸最大、字數最多的是甲骨5405,長43.5釐米,寬24釐米,共218字,內容為向殷先公和山神祭祀。3000多年前的古人已能參照草木禾穀生長的特點衍生出析、夾、夷、宛四方神名,以名字分別象徵萌生、長大、成熟、收藏。在四方神名後面的協、微、彝、伇四字,類似風力等級劃分。協是和煦之風,微是微弱之風,彝是大風,伇是烈風,令今人歎為觀止。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參觀者在“殷墟甲骨”專題展廳參觀。 視覺中國 圖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參觀者在“殷墟甲骨”專題展廳參觀。 視覺中國 圖

居延漢簡是漢代居延烽燧遺址中出土的簡牘,大部分是漢代邊塞屯戍檔案文書,一小部分為書籍、曆譜和私人信件。“七八五十六、六八卌(xì)八、五八卌、四八卅(sà)二……”這是一篇寫於紅鬆木簡牘上的乘法口訣,來自甘肅簡牘博物館的居延漢簡生動展示了居延地區,原漢代邊塞屯戍的軍隊面貌。其中大量學習知識的簡牘,見證了屯戍吏卒在艱苦條件下堅持學習的故事。甘肅簡牘博物館藏《塞上烽火品約》,是匈奴入侵居延時,根據不同情況發出警報信號的規定,示警辦法包括了舉示烽火、燃燒積薪等。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記者在“居延漢簡”專題展廳拍攝。新華社 圖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記者在“居延漢簡”專題展廳拍攝。新華社 圖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在“居延漢簡”專題展廳內展出的橐他莫當隧守禦器薄。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圖為在“居延漢簡”專題展廳,參觀者拍攝漢代相利善弊劍冊。中新網 圖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圖為在“居延漢簡”專題展廳內,漢代候史廣德坐罪行罰檄吸引參觀者。視覺中國 圖

“敦煌遺書”專題展廳大面積採用經典洞窟壁畫,營造出璀璨瑰麗的敦煌特色,展示敦煌遺書中盛衰相繼、融彙中西、異彩紛呈的中古世界。展廳還設置了投影旋鈕書架,將投影與實體書架相結合,轉動旋鈕即可獲得仿真的翻書體驗。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圖為“敦煌遺書”專題展展出抄寫於西涼建初十二年十二月(417年)的《四分律初分卷三》,是現存《四分律》最早寫本,也是國家圖書館藏敦煌遺書中有紀年的最早一卷。中國日報 圖

敦煌遺書展示了中古時期我國社會、經濟、文化、藝術、宗教、醫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情況。此次展出的海內孤本吐蕃統治時期(8—9 世紀)寫本《李陵變文》,是唐貞元二年吐蕃占領沙州後,漢誌不滅的沙州人嘔心瀝血之作,寄託了沙州人痛苦、哀怨、憤懣、不甘的情感。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圖為“敦煌遺書”專題展廳。國家典籍博物館供圖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圖為“敦煌遺書”專題展廳。國家典籍博物館供圖

中國紙質古籍的大部分裝幀形式都能在敦煌遺書中找到樣本或雛形,觀眾可以在這裏大飽眼福,一覽捲軸裝、梵夾裝、經折裝、縫綴裝等不同裝幀形式。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圖為在“敦煌遺書”專題展廳,唐代妙法蓮華經玄讚卷十吸引參觀者。中新網 圖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參觀者在“敦煌遺書”專題展廳參觀。視覺中國 圖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參觀者在“敦煌遺書”專題展廳參觀。視覺中國 圖

明清檔案是中國明清時期社會發展史的多方位記載。“明清檔案”專題從政令文書、古代輿圖、宮廷生活、史冊典籍四個方面,精選不同類型的珍貴檔案進行集中展示。難得一見的展品體現出檔案在見證大事、傳遞信息、記錄生活、記載曆史中發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圖為在“明清檔案”專題展廳,清代光緒二十年金榜吸引參觀者。此金榜上的狀元為張謇。視覺中國 圖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圖為在“明清檔案”專題展廳展出的明代崇禎年間赤道南北兩總星圖。視覺中國 圖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圖為在“明清檔案”專題展廳,金匱吸引參觀者。金匱原存放於明清兩代的皇家檔案庫皇史宬正殿內,用以盛裝皇帝的實錄、聖訓(明代稱“寶訓”)等珍貴典籍。視覺中國 圖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圖為在“明清檔案”專題展廳展出的道光帝秘密立儲諭旨並匣。視覺中國 圖

2023年2月15日,北京,二十世紀初中國古文獻四大發現展,圖為在“明清檔案”專題展廳,清朝康熙年間《盛京城闕圖》吸引參觀者。視覺中國 圖

自1月14日預展以來,已吸引4.6萬人次前來參觀。尤其在春節期間,掀起了觀展熱潮。伴隨展覽的持續,許多珍貴展品的故事也被越來越多愛好者津津樂道,在線上線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