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體系,長三角示範區有何創新舉措?

2月21日上午10:00,上海舉行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範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新聞發佈會,邀請自然資源部國土空間規劃局、上海市規劃資源局、江蘇省自然資源廳、浙江省自然資源廳、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執委會等單位有關負責同誌出席,介紹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有媒體提問:從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到生態體系方面,示範區有沒有什麼創新舉措?

長三角一體化示範區執委會副主任張忠偉介紹,建設一體化示範區我們有幾句話:生態綠色是底色,創新經濟是亮色,一體化制度創新是成色。生態環境和創新發展能不能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示範區建立的初心和使命,其實就是要解決生態和發展不是矛盾的問題,要把生態優勢轉化成經濟社會發展優勢。對這個命題示範區總規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也明確了相應的舉措,所以我們叫它新願景、新底板。

比如在人與自然和諧宜居生態格局方面,它和生態優勢轉化新標杆是完全契合,示範區生態肌理是一塊世界級的料子,水面率20.3%,2413平方公里我們有490平方公里左右的水面,面積在50公頃以上的湖泊76個,骨幹河道一百多條,河網密佈,湖蕩縱橫。《規劃》提出,示範區的藍綠空間占比不低於66%,就是要錨固生態基底。先行啟動區要不低於75%,這個是大的格局和空間,要立起來。

打造生態綠心、清水綠廊、藍色珠鏈,其實就是“一心、兩廊、三鏈、四區”。“一心”尤其重要,澱山湖和元蕩要構建形成生態綠心,湖體面積比較大,水系是大水體。“兩廊”是太浦河的清水綠廊和京杭運河的清水綠廊,這是最大的生態格局來講。同時總規明確,河湖水面率要達到未來2035年20.61%,要淨增出7平方公里的水面面積,實現河水暢流。到這邊水更多了,水代表著靈氣,百姓體驗越來越好。

《規劃》提出森林覆蓋率從目前8.6提升到12%,人均公園綠色面積從10平方米提升到15平方米,這些都是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格局的總體表達,骨架立起來,指標定好,接下來是具體的舉措。在這方面的策略上,就是三條:錨固生態基底,厚植生態優勢,擴展生態容量。未來的示範區是會更綠。

第二,關於創新鏈和產業鏈共進。它是和示範區建設成為創新發展新高地的願景是緊密契合起來的。《規劃》提出,示範區要依託優美的風光、人文底蘊、特色產業、集聚創新要素、打造國際一流的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同時構建更大範圍區域一體的創新鏈產業鏈。比如到2035年,示範區研發經費占地方生產總值GDP比重不低於5%,單位建設用地的產出要由現狀的4.8億每平方公里提高到2035年15億每平方公里,這個提升的幅度很大。

《規劃》還提出建設高能級產業基地,吸引生命健康、數字經濟、生態環保等產業佈局。《規劃》特別明確了產業用地的保障問題,這份減量化的《規劃》對於產業用地明確了目標。到2035年示範區製造業研發用地占城鄉建設用地的比例為22%左右,產業基地內製造業用地的占比不低於70%,目前示範區經過幾年的建設,即將建成投運的華為青浦研發中心,已經開工建設的西岑科創中心、吳江高鐵科創新城、祥符蕩創新中心,這些都為示範區產業鏈和創新鏈共進形成了有效支撐。

除了底色、亮色,還有示範區一體化制度創新的成色。這是底色和亮色背後的底層邏輯,因為示範區不是傳統的造城思路,也不是過去的開發區的模式,《規劃》特別要求不能搞大規模高強度的開發。示範區是一體化制度創新試驗田,探索打破行政壁壘,用破界來促進要素流動,在更大的區域範圍內充分的流動。要把更大的空間力量釋放出來,來提升區域的資源配置效率,空間格局也好,創新發展也好,需要制度去驅動。“《規劃》獲批標誌著統一規劃管理制度的正式確立。這對於示範區的建設來講是最大的紅利。我們感覺示範區的新三年和未來更長遠。萬事俱備,東風已來,接下來,全面發力的一年即將到來。”張忠偉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