桄榔庵,承載蘇東坡晚年詩意人生|尋路東坡

桄榔庵遺址內部

封面新聞記者 周琴 李雨心 周彬 海南儋州 攝影報導

告別住了僅兩三個月的惠州白鶴峰山居,與弟蘇轍在海濱訣別後,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七月,年已六十二歲、被貶昌化軍的蘇東坡,攜子蘇過抵達儋州。此後,蘇東坡得眾人相助,在一片桄榔林里,築起三間茅草屋,成為其謫居之所。蘇東坡將其命名為“桄榔庵”,並題《桄榔庵銘》:“東坡居士謫於儋州,無地可居,偃息於桄榔林中,摘葉書銘,以記其處。”

謫居儋州的三年時光里,蘇東坡身處“陋室”,胸懷天下。他在桄榔庵中完成了“海南三書”的寫作,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滄海桑田,近千年後桄榔庵遺址今安在?2月16日,封面新聞記者來到儋州中和鎮坡井村,走進桄榔庵遺址。

1

探訪桄榔庵遺址

回望近千年前的東坡

桄榔,是一種承載著深厚曆史文化印跡的熱帶植物。桄榔因其一身是寶,被古人廣泛應用於造船、醫藥、建築等眾多領域。因為其用途廣泛,桄榔與眾多古代名人聯繫在了一起,其中就包括蘇東坡。

桄榔庵位於儋州市中和鎮南郊,1098年,當地村民合力幫助蘇東坡在桄榔林中修築茅堂,蘇東坡十分樂觀地將其命名為桄榔庵。2022年9月,海南正式啟動桄榔庵遺址考古勘探和發掘項目,為系統梳理研究蘇東坡文化提供更多考古實證。

2月16日,結束在儋州東坡書院的採訪,封面新聞記者一行驅車來到中和鎮坡井村,車窗旁的兩排綠樹快速掠過後,桄榔庵遺址出現在眼前。如果時間能夠倒流,1098年,在這座古鎮的南邊,還分佈著面積不小的桄榔林。蘇軾正是在這片桄榔林中,在當地百姓的幫助下構築了後來聞名遐邇的桄榔庵。

桄榔庵遺址外部

遺址四周以圍牆隔開,就在道路旁。遺址旁有農田與農家住宅,並未有太多疏離感。圍牆一旁的木牌上寫有桄榔庵幾個大字,並伴有關於桄榔庵的介紹,其中提及桄榔庵建造的背景:宋紹聖四年(1097年)七月,蘇東坡父子初到儋州時,當地州官張中十分敬重蘇東坡,讓蘇家父子住在官府的房子裡,到1098年四月,蘇東坡父子被逐出,東坡父子無室可居,處境十分淒涼。

推開桄榔庵遺址的大門,原本閑適的心情瞬間有了沉浸之感。地上一片發掘區域十分醒目,整體呈倒“L”狀,面積約200平方米。四周圍牆多呈灰褐色,老舊斑駁,未發掘的地面長著幾棵高大的椰子樹等喬木。而在遺址東南部立有一石碑,風化侵蝕嚴重,已有明顯裂紋,碑文除中正和“重建桄榔庵記”外,大多模糊不清。

面向這座石碑,全程參與考古發掘的儋州東坡書院管理處主任王聖陽告訴封面新聞記者,“這塊碑叫作中正碑,中正碑是桄榔庵遺址的有力的物證。中正兩個字,是當時知州羅傑修復桄榔庵後,為了告誡後人學習蘇東坡這種公正的精神,請當時明代的義士題下的字,告誡大家做人做事要公道公正,不偏不倚。”

儋州東坡書院管理處主任王聖陽

2

讀書著作 廣交好友

這裏是蘇東坡晚年的避風港

朝陽入北林,竹樹散疏影。短籬尋丈間,寄我無窮境。

蘇軾專門為桄榔庵寫了一首《新居》,詩中有定居下來的滿足和欣喜。或許是受唐代詩人劉禹錫《陋室銘》的啟發,蘇軾也寫了一首《桄榔庵銘》。

海南省蘇學研究會副會長李盛華解讀道,“他說早上晚上我棚子上面可以看到星星月亮,你們就知道我的視野白天晚上都是開闊的,風一會兒從北邊來,一會兒從東邊來,你們就知道我在這裏可以呼風喚雨,這個爛棚雖然連一個鞋子都放不下,但是我呼呼大睡,因為我終於有了我自己的家了。《桄榔庵銘》反映了他的那種樂觀豁達,又帶有詼諧和幽默,這種詼諧幽默完全展示了東坡在任何困苦災難面前,他絕不會屈服,絕不會低頭,他的內心有種強大的力量。”

是的,不管當時的桄榔庵條件有多艱苦,這仍是蘇東坡晚年避風港。他在這裏煎茶,飲酒,會客,揮毫,譜寫晚年詩意人生。中國蘇軾研究會會員、儋州市東坡文化研究會會長謝仿賢告訴封面新聞記者,蘇東坡父子流落到桄榔林下,情況是非常淒慘的。桄榔庵建好後,經過一段時間後他的心情就慢慢變好:“因為蘇東坡是個樂天派,所以當時他既感受到苦悶,也在與老百姓的接觸中,感受到這個地方的人是非常可愛的。”

中國蘇軾研究會會員、儋州市東坡文化研究會會長謝仿賢在儋州東坡書院留影

蘇東坡在桄榔庵的生活是什麼樣子?蘇東坡在桄榔庵又為民做了哪些事?謝仿賢說,那時候老百姓經常跟他交往,蘇東坡看到當地老百姓的辦學條件非常差,很多小孩沒有辦法讀書,他一個士大夫有這種情懷,就是幫助老百姓,引導他們傳播一些文化知識。比如看到了鄰居小兒子在讀書,他非常高興,並擺酒來慶祝,因為在蠻荒之地終於聽到了朗朗的讀書聲。此外,老百姓當時有病不找醫生,反而是殺牛來祭拜,蘇東坡就給老百姓開藥方、抓藥治病。同時他看到老百姓會喝不乾淨的水,他就在桄榔庵附近,帶領老百姓找水源挖井,後來這口井被命名叫東坡井。這口井經曆近千年,仍然水流汩汩,四季不竭,潤澤著一方百姓。

除此之外,蘇東坡在桄榔庵也讀書著作,廣交好友。當時海南“百物皆無”的生活環境,非常不好過。而書籍的匱乏,對於一個讀書人來說,痛苦就更難以想像。蘇軾在桄榔庵住定以後,就為無書可讀而煩惱。有一次由當地州官張中陪同往訪當地讀書人黎子雲時,見到他家有《柳宗元集》書冊,立即借了回來終日玩誦。後在惠州服官的老朋友鄭嘉會也寄來書籍,雖然當時通過船運寄送頗費時日,但總算是幫助東坡父子,度過了一個個漫長的日子。蘇東坡在桄榔庵中完成了“海南三書”《東坡書傳》《東坡易傳》和《論語說》的寫作,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

3

首次考古發掘結束

見證蘇軾對海南教育的影響

日前,桄榔庵遺址首次考古發掘結束。考古結果顯示:雖然地上建築部分幾乎不存,但地下基礎部分保存較完好,庭院、正堂、天井和後堂等建築單元結構完整,與曆史文獻記載的桄榔庵和桄榔書院相符。

全程參與考古發掘的儋州東坡書院管理處主任王聖陽表示,此次考古發掘發現房屋遺蹟2處。第一處,在遺址南部,現存為石牆基,牆基保留完整,牆基上局部殘留石牆。第二處,分佈於發掘區大部,規模較大,經勘探可知,亦延伸到發掘區北側,結構較清晰,已揭露部分從南至北,依次為庭院、正堂、天井局部。

桄榔庵遺址內部

考古團隊提供的報告顯示,桄榔庵原是蘇東坡謫居儋州時的住所。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七月,年已六十二歲的蘇東坡被貶昌化軍,攜子蘇過抵達儋州,在城南的桄榔林中買地建房,在周邊鄉親的幫助下,僅用一個月建成三間茅屋。蘇東坡將其命名為“桄榔庵”,並題《桄榔庵銘》:“東坡居士謫於儋州,無地可居,偃息於桄榔林中,摘葉書銘,以記其處。”元延祐四年(1317年)春,海南海北道肅政廉訪司僉事、大都軍行部範梈在桄榔庵舊址上建蘇公祠。未幾,祠圮。泰定年間(1323—1328年),南寧軍判彭震卿始遷於城東里許之載酒堂。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知州韓祐在舊址建祠祭祀。複圮。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知州張霈捐資重建,新的桄榔庵於三年後正式落成,祭祀“宋贈太師端明殿大學士文忠蘇公神位”。光緒十三年(1887年),知州崔增瑞,在原址擴建為桄榔書院。清末,朝廷提倡廢除科舉,設立新式學校,桄榔書院因此改為中和高初小學校。1920年,遭火焚燬。

王聖陽介紹,本次考古發掘未發現與蘇東坡有直接關聯的遺蹟與遺物,也未發現與蘇東坡同時代的遺蹟與遺物。揭露的第二處房屋遺蹟結構嚴整、功能完備、形製上具有一定規模,而曆史文獻中記載北宋以來,元、明、清、民國曆代均在桄榔庵遺址所在地興建蘇公祠和書院,其間雖有間歇性荒廢毀圮,但對蘇東坡的敬仰懷念是九百多年來延續不斷的,特別是光緒年間桄榔書院及延續至清末的中和高初小學校,是蘇東坡對海南文化教育事業影響深遠的確鑿實證。從這一意義上說,雖不見明確蘇東坡相關實物證據的桄榔庵遺址,同樣是蘇東坡深刻影響海南文化的曆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