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日子》:我們該以怎樣的態度,面對老一輩的“落伍”

《我們的日子》在高收視率中收官。作為一部重磅年代劇,它的收視率和播放數據均頗為亮眼。在電視端,它牢牢吸引了大爺大媽手中的遙控器,cvb全劇平均收視率在2%以上;在網絡端,劇情中後段它一直位於雲合有效播放量的第一名。

《我們的日子》海報《我們的日子》海報

只不過,在年輕觀眾群體里,它的劇情評價上存在一定的爭論。爭論何來?

不同於《父母愛情》《人世間》著重講述父輩的故事、父輩的美德,《我們的日子》固然是以80後的視角講述父輩的故事——主要圍繞三組家庭:王憲平(李乃文 飾)、劉淑霞(李小冉 飾)夫婦,東方玉樹(孫浩 飾)、傅瑩(齊歡 飾)夫婦,楊大山(任帥 飾)、方慧(王維唯 飾)夫婦;但劇情的中後段,它的敘事重點放在年輕一代身上,講述這三個家庭的四個孩子王雪花(周依然 飾)、東方宏(周奇 飾)、楊思宇(許淇傑 飾)、王明中(王子橋 飾)的成長故事。

這樣的敘事策略面臨更大的挑戰。坦白講,如果劇集全程以王憲平、劉淑霞為主線,一個又軸又直的退伍軍人與一個敏感又細膩的文藝女青年的情感碰撞,完全可以成為一部別樣風格的《父母愛情》。

糙漢王憲平與文藝女青年劉淑霞糙漢王憲平與文藝女青年劉淑霞

《我們的日子》中後段專注講年輕人的故事,從小演員轉換成大演員,人設是否一致、表演風格是否一致,是一道檻兒;相較於父輩的故事,80後一代的成長故事少了陌生感,反而因為熟悉觀眾會更嚴格。

小雪花(李洛伊 飾)真的太可愛啦小雪花(李洛伊 飾)真的太可愛啦

果不其然,劇集從第14集小演員下線、成年演員登場,成為一個分水嶺。豆瓣該電視劇專組的討論帖子從小孩子有多可愛,轉向對成年角色的爭論,王雪花、王明中集中了最多的炮火。

觀眾對年輕一代的爭論,筆者保持中立態度。王雪花的人設存在一定的割裂,孩子的幼稚舉動都是可愛的,可成人的時候還有類似“幼稚”行徑會惹來觀眾非議。

處理年輕一代的故事時,編劇又花費太多筆墨刻畫王雪花、東方宏、楊思宇之間有些狗血離奇的“三角戀”,不及父輩的年代戲有份量有質量;對暗戀王明中的女孩嚴冰(吳思雨 飾)遭遇的刻畫,似乎也有些“殘忍”。

東方宏、王雪花、楊思宇的“三角戀”東方宏、王雪花、楊思宇的“三角戀”

《我們的日子》的爭論不僅存在於年輕一代身上,也出現在父輩身上。

這是年代劇創作必然會遇到的價值觀問題,即,我們的父輩生活的時代,流行的可能是當下看來很傳統的價值理念;在父輩的青春歲月裡,那樣的理念是“正常”的、主流的,今時今日看來它們卻是陳舊的、腐朽的,這讓我們的父輩顯得並不“完美”。

一些年代戲的編劇在處理這類問題時,他們或規避陳舊觀念的呈現,或加入今日的視角對其反思、批評,儘量避免角色和觀念對觀眾產生冒犯。

有的編劇則更多採用了忠實記錄、如實呈現,沒有刻意去粉飾和美化,呈現父輩身上的“不完美”和複雜性。這樣的處理方式有更大的輿論風險,但它也能夠在螢屏上留下那個年代里更真實、更普遍的人性光影。

由此,《我們的日子》中的父輩反而會讓不少觀眾覺得“熟悉”,他們就是我們身邊又怨又愛,有些時候想要離得遠遠的、最終又不離不棄的父輩。非常典型的是劉淑霞的母親、王雪花的姥姥那人和(宋春麗 飾),她是非常典型的中國式媽媽、中國式姥姥,也一再勾起筆者對家中一些長輩的記憶。

那人和身上有不少舊時代的烙印,比如她愛背地裡說人閑話,她多少有些重男輕女,她對兒媳婦的挑剔和刻薄……

如果是從兒媳婦的視角來描述或者孫子的視角記錄“我們的日子”,那人和就是那一類很討人嫌的極品老人。

那人和罵兒媳婦那人和罵兒媳婦

可那人和身上,也有著中國式父輩的許多優點:她對孩子全身心的愛,她勤懇堅韌,她任勞任怨,她知足常樂,她只差把自己的心掏出來給自己的女兒和外孫了……

所以,在王明中高考考了全省第一名時,他一一感謝了家人,但他最感謝的人是姥姥。因為罹患無睾症,王明中的成長歲月裡有著太多的孤獨和自卑,是姥姥給了他最多的包容和偏愛,才得以讓他熬過這個最艱難的時期。雖然為了幫外孫治療,姥姥一度病急亂投醫,帶他去北京看病差點把他弄丟了、看各種偏方、被各路大神忽悠……但長大成人後的王明中,若記起這些啼笑皆非的“我們的日子”,他會明白此生或許不會有人像姥姥那樣愛自己了。

姥姥確實為王明中操碎了心姥姥確實為王明中操碎了心

對於劉淑霞來說,同樣如此。在那個刻板教條的年代,她可以十指不沾陽春水地做個憂鬱的文學青年,是因為她有一個太能幹、也一直在幫她忙前忙後的媽。

比如劉淑霞生育王雪花後,母女倆有過一次衝突,那人和一氣之下去兒子家,王憲平、劉淑霞的生活立即亂成一鍋粥,不懂帶小孩、也做不好飯,夫妻倆這才明白老母親的好,立即又去把那人和請過來。那人和一來,劉淑霞頓時覺得生活又亮堂了、自己又活過來了。

如果是以劉淑霞的視角來書寫“我們的日子”,那人和一定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母親。母女倆有一段互訴衷腸的戲頗為動人,女兒心疼母親操勞一輩子、希望母親可以在家享福,母親還反過來安慰女兒,人老了腰酸背痛很正常,一邊擇菜一邊問女兒今天餃子吃什麼餡,“享福享福,我都到了蜜罐里了”……

媽媽確實是為女兒操勞了一輩子媽媽確實是為女兒操勞了一輩子

誰也沒料到,那人和的“那一下”後來到醫院一查,已經是骨癌晚期了。那人和一開始不知情,她不願意住院,因為“這個家離不開我啊”,她心心唸唸的仍然是自己住院了,女兒女婿的生活誰照顧。

這是我們很多父輩的縮影:他們身上有著各種各樣不完美的地方,甚至有時讓我們產生壓抑窒息之感,可他們對我們的愛也確實是掏心掏肺、沒有底線,讓我們在這個尖銳的世界里橫衝直撞、我行我素時多了一層厚厚的保護膜。

成年子女的“任性”背後,往往有著父母在幫忙分擔成年子女的“任性”背後,往往有著父母在幫忙分擔

這時選擇權就到觀眾這邊了:我們如何面對父輩的不完美,我們能否接受父輩的不完美?

顯然,我們不能以今日所謂的正確三觀,作為衡量評判我們父輩的唯一標尺;我們更不能天真幼稚地以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正確的三觀,沒有絕對正確的三觀一個人就不值得愛了。

一些年輕觀眾對《我們的日子》中的父輩、對生活中的父輩的批評,出現了這樣的跡象。在他們的邏輯里,那人和三觀不正、重男輕女、過於雙標,所以她是讓人窒息的;王憲平、劉淑霞三觀不合,王憲平很直男癌,他是令人窒息的,他們就應該立即離婚……

這樣的論調中,我們可以看到年輕觀眾觀念的覺醒,這是一種進步。只是,觀念的覺醒不意味著對父輩的徹底否定,不意味非此即彼,不意味三觀是生活的全部。“我們的日子”之所以複雜,正因為我們愛的人與愛我們的人是複雜的,正因為日子裡有太多三觀無法概括解決的矛盾地帶,正因為我們對父輩有怨也有愛、有逃離的衝動也有對親密的依戀的複雜情結……

所以,假若我們的父輩不完美,試著去和解,如果不能,當你決然行走在自己的人生軌道上時,也請尊重他們的曆史局限性。徹底貶低否定父輩,來彰顯自己的覺醒,並不真的本事;年輕人的覺醒,指向的應該是年輕人與自己的關係——學會真正獨立,不要已經成年了,既要依賴父母支持又要貶低父母三觀不正;年輕人的覺醒,指向的也應是年輕人與他們下一代的關係——年輕人能以更正確的方式對待下一代,而不是重複父輩的軌跡,對子女依然表現出強大的控製欲。

《我們的日子》雖然很好地體現出父輩的完美和複雜性,但它並未很好地刻畫出子女的覺醒和複雜性。正因為年輕人的群像無法充分有效立起來,也就無法與父輩的人生選擇形成有效的區隔、形成對父輩人生的一種反思,更是讓劇情的前後段在觀感上產生比較大的落差。

但總的來說,《我們的日子》仍然是一部具備可看性的劇集。不完美的父輩,其實就是不完美的日子的縮影,時而讓人疲憊,卻又讓人依戀。《我們的日子》的父輩線、尤其是對那人和的出彩刻畫,有助於我們走近並瞭解並不完美的父輩,與他們和解,並獲得內心上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