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熟戀人2》開啟“愛情研究課題”

就像一部“30+戀愛鏡鑒”

  《半熟戀人2》聚焦素人嘉賓之間的愛情故事。

素人嘉賓約會

  三十而立,談一場棋逢對手的戀愛。去年,騰訊視頻推出輕熟齡戀愛觀察真人秀《半熟戀人》。作為戀綜賽道的新物種,這檔聚焦都市輕熟齡男女社交戀愛的節目,一經播出就引起關注。直到現在,你還能經常在微博熱搜上看到節目嘉賓的相關話題。時隔一年,2月7日,《半熟戀人》第二季上線。第一期節目,8位素人嘉賓從朋友圈確定最初印象到首次邀約,開啟了“愛情研究課題”。觀察室中,陳妍希、杜海濤、龐博、喬欣、吳昕、王子文、複旦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熊浩組成新一季半熟觀察團,對素人嘉賓的相處模式及情感發展進行解析。

為愛妥協還是做自己?

  區別於其他戀綜平行介紹男女嘉賓的方式,《半熟戀人》第二季開篇給了四位女性嘉賓更多的表達空間。談到為何與愛情擦身而過,鄭語安說自己之前曾為愛奮不顧身但被辜負,孫沐雨則是因為“沉迷”工作,錯過了愛情。對於即將展開的交往,大家的側重點也不相同,張寶兒“推銷”自己,“很會撒嬌、體貼、溫柔”,蔣鶴婷更看重異性是否有事業心,以及“第一眼的眼緣很重要”。

  針對時下女性在愛情和婚姻中面臨的困境,節目組向女嘉賓提出了靈魂拷問:“要權衡多久,才會果敢去愛呢?”

  孫沐雨選擇不將就,“還要等一個和自己靈魂共振的人。”蔣鶴婷也認為“愛情如果讓你變得不像自己的話,那還是算了。”張寶兒的選擇是“可以做一定的妥協,因為人不可能完美”……

  《半熟戀人》第二季一開場,就用這種坦誠又犀利的方式,將當代女性對於愛情的多元思考呈現在觀眾面前。

互看朋友圈建立第一印象

  《半熟戀人》第一季,嘉賓們的初識是從匿名微信語音聊天開始的,第二季則把交往線向前推進到了真實交往的起點——互看朋友圈。騰訊在線視頻節目內容製作部天馬工作室群野草工作室負責人、《半熟戀人》第二季製片人閆芝樺介紹,“朋友圈往往是一個人希望自己呈現給別人的狀態的映射。而現實生活中,這個人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狀態。所以當男女嘉賓通過查看彼此的朋友圈來建立第一社交印象,能夠迅速判斷分析對方是否是自己感興趣的對象。”

  那麼,互看朋友圈,男女嘉賓的印象如何?通過名叫Java的金毛犬,張寶兒識別出寵物主人老孟(孟昭博)可能是個程序員,通過全身照,鄭語安推測出老孟可能不太高;“跟他打籃球的年齡都偏大”,根據文森(張焱)的視頻內容,張寶兒判斷“他的年齡和工作都很穩當”。女生的觀察既具體又犀利,她們很善於通過細節明察秋毫。

  相比之下,男生對於朋友圈的判斷更感性。張焱、孟昭博、餘陶然都被老孫(孫沐雨)的搞笑頭像吸引,他們覺得老孫肯定是一個有趣的人;餘天超對於張寶兒的聲音情有獨鍾,反反複複聽了好多遍。

  都說男女是兩種不同的生物,思維方式不同,觀察角度不同,行動習慣也不同,這個對朋友圈的簡單觀察就能窺見一斑。在此後初見會餐、駕車回小屋、職業互猜環節中,也能體現出男女考慮的不同,女生關注的更具體,他多大歲數,他愛好什麼,他的工作是什麼。男生則更傾向於瞭解,她性格開朗嗎?她是我的理想型嗎?

在分寸感之上建立親密關係

  當然,第一期節目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是半熟戀人之間“直球”而又不失分寸感的交往。

  在對《半熟戀人》第一季的觀察中,半熟系列監製李笑發現30+男女在面對情感關係時有兩層“體面”——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面對心動會勇敢追求;一旦被拒絕或發現兩人不適合也會很快退出,為雙方留有餘地,她把這種愛情定義為“直球式愛情”。

  《半熟戀人》第二季中,“直球”來得特別早,張焱和孫沐雨是從朋友圈開始就互生好感,孟昭博和張寶兒的一見鍾情誕生了本季最快的雙向奔赴的一對組合。在此之外,張焱、孫沐雨、餘陶然,孟昭博、張寶兒、餘天超兩組大三角組合也讓後續的故事有了更為多元的展開空間。

  30+的男女果敢追愛,也能在交往中保持坦誠和分寸。第一期中,張焱的表現很有代表性。看朋友圈環節,他被孫沐雨的搞怪頭像吸引,但也做好了預期落空的準備,所以當他發現真實的孫沐雨性格慢熱後,迅速調整了心態。首次約會邀請也是如此。他和餘陶然都想邀請孫沐雨,但順序的先後決定了結果的差異,當得知孫沐雨已經答應餘陶然出行時,張焱坦然接受,他也認可,在未確定對像之前,女方應該給自己更多的選擇。

  閆芝樺認為,愛情中的分寸感,是一種真摯的社交能力,“你會發現《半熟戀人》里的每個人都很有分寸感,他們懂得站在各自的角度上,清醒地認知自己的位置,尊重他人的界限,也很善於在分寸感之上建立起一段相處舒服、高質量的親密關係。”

一部“30+戀愛鏡鑒”

  第一期節目,也很能看出騰訊視頻對於“半熟”模式的升級。互看朋友圈、初見面的長桌聚餐、分組驅車共赴半熟小屋,這些環節上的升級迭代為男女嘉賓迅速瞭解對方提供了機會。

  劇情濃度變高了,《半熟戀人》第二季的現實參考性也將變得更強。閆芝樺介紹,在嘉賓人選的選擇上,今年做了比較大的創新,“他們個性、身份更為多元,有些嘉賓可能突破了大眾傳統印象,有些是戀綜中很少出現的人物樣本。”可以說每位嘉賓都兼顧了主流30+人群特點又極具個人特色,他們不但能帶給觀眾更新鮮的觀感,同時,他們面臨的感情困境、對待事業和情感的價值觀輸出都能讓觀眾感同身受,產生強烈的代入感。

  第一期中,嘉賓們就身體力行地傳授了不少秘笈:看到男女嘉賓對於朋友圈觀感如此不同,下次你發朋友圈時,會不會為特定的觀看對象量身定製內容;陌生人交談如何破解尷尬,熊浩給出的建議很實用:“可以把封閉式回答改成開放式”;第一次沒人選,如何“扳回敗局”?餘陶然用下廚房幹活,主動尋找話題,大膽邀約的方式成功約到了“心中的理想型”孫沐雨。後續的節目中,這種“實戰”案例還有很多。

  節目播出三期以來,半熟系列就像一部“30+戀愛鏡鑒”,觀眾可以沉浸在“半熟”的愛情中品味悲喜,也可以借鑒“半熟”的樣板,引導自己的人生。如何展開一段感情,如何面對拒絕和分歧,如何平衡愛情與工作的投入,如何在我和我們之間自由穿梭……讓我們和半熟戀人一起,練習去愛,享受被愛。據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