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花舊事:東坡生命的最後四十日|尋路東坡

01:59

封面新聞記者 徐語楊

公元1101年,從南國放還北歸的蘇軾最終決定在常州定居。由好友錢世雄幫忙,他在常州覓得一處極佳的住所——孫氏館。是年六月中旬,已經身患暑疾的蘇軾抵達常州,七月二十八日長逝於此,度過了人生的最後四十餘日。

藤花舊館內

南宋孝宗乾道年間,郡守晁子健立蘇文忠公祠於孫氏館左近,元代又改建為東坡書院。元末,蘇軾居所毀於戰亂,蘇文忠公祠抑或東坡書院,皆無跡可尋。即便如此,東坡當年寓居之所孫氏館的大致方位流傳有序,常州士人時時在周圍憑弔。明代之後,常州人在此處複建祠堂、東坡書院、孫氏故址等。又因流傳有蘇軾當年曾在此手植藤花的故事,將孫氏故址命名為“藤花舊館”。

其後數百年,常州不少飽學之士出於對東坡的仰慕,紛紛結鄰卜居於藤花館周圍,例如寫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清代大詩人趙翼,就因“貪慕東坡”,居於藤花館近處。曆史上有名的常州詞派、常州畫派、陽湖文派等,或多或少受到蘇軾影響。有清一代,常州文人皆以能與東坡比鄰而居為榮。直到今天,我們依然能在藤花館附近找到趙翼故居、管干貞故居、趙懷玉故居,以及清代大畫家湯潤之故居……遍地是名人故居的常州, 因東坡的一樹藤花,將文脈綿延至今。

藤花舊館內的東坡井

如今,藤花舊館所在的前後北岸曆史街區,已成為常州市曆史文化最集中的區域,而藤花舊館,正是這一文脈的根源與中心。

自六月十五日蘇軾的船抵達常州奔牛埭,至七月二十八日病逝,這四十餘日的時間里,究竟發生了什麼?封面新聞“尋路東坡”採訪小組到達常州後,在蘇軾兩位後人——常州市蘇東坡紀念館副館長蘇東、常州市蘇東坡研究會顧問蘇慎的講解下,輔以史料記載,瞭解到了這一段藤花舊事。

是年五月,蘇軾在前往常州定居的路上停留真州,此處離常州不遠,有他曾經置辦的幾處產業,如今手中緊張,他計劃在此處盤桓一段時日,以變賣產業。不曾想,又遇見了在真州辦畫院的老友米芾,兩人多年未見,四處遊覽一番。

六月以後,天氣酷熱難耐,彼時蘇軾已經66歲,在古代算是高齡,且他從海南返回不多久,一直在路途上,生活極不安定,早已體質虛弱。

六月初三,他因吃了些許生冷食物,半夜拉起了肚子,一連幾天腹瀉不止,消化系統幾乎混亂。在他寫給米芾寫的信件中記載:“某食則脹,不食則羸甚,昨夜通旦不交睫,端坐飽蚊子耳。不知今夕如何度。”

六月十二日,蘇軾離開真州,經潤州前往常州。六月十五日,蘇軾的船抵達常州奔牛埭,今天常州仍有奔牛國際機場。當日,蘇軾的常州好友錢世雄早早在岸邊等候。見到錢世雄,蘇軾緩緩起身向他託付後事,最關心的還是弟弟蘇轍的事,“我與子由,自從貶往海南後就不曾再見,倘若就此訣別,此痛難堪,其他倒是沒什麼可說的。”

藤花舊館內

不過多久,又囑咐錢世雄,他已經完成了《論語說》《書傳》《易傳》三書,現託付給錢世雄,暫時不能讓別人知道,但相信三十年後,會有人知道的。錢世雄急忙安慰蘇軾:“您一定會康複,來日方長,不必交代這些。”

隨後,錢世雄將蘇軾接入早已租借好的孫氏館。他幾乎每日前來與蘇軾聊天,有時也一同欣賞詩文,蘇軾的病情時好時壞。

七月十二日,蘇軾突然感覺身體有所好轉,他的心情也好了許多,當即說要給錢世雄寫幾首詩。此段經曆見於北宋何薳所撰《春渚紀聞》中“東坡事實”一卷。

但這也許是迴光返照,僅兩天后的七月十四日,蘇軾的病情又急劇惡化,伴隨有腸胃、心肺等多種症狀。他在寫給錢世雄的書信《與錢濟明書》中提到:“某一夜發熱不可言,齒尖出血如蚯蚓者無數……細查疾狀,專是熱毒。”

蘇軾自己有一定的醫學知識,但幾日過後,病情依舊無法好轉。他將親眷都喚來身邊,說道:“吾生無惡,死必不墜。”在臨終之日,蘇軾依然是平靜而達觀的。

徑山寺長老維琳是蘇軾在杭州任職時結識的好友,他得知蘇軾病重,專程前來探望,作《與東坡問疾》。蘇軾精研佛學,在杭州的兩段任期他與僧侶交遊頻繁,對他的佛學思想有重要影響。七月二十六日,蘇軾作《答徑山琳長老》以回維琳,這便是蘇軾絕筆詩,云:

“與君皆丙子,各已三萬日。一日一千偈,電往那容詰。大患緣有身,無身則無疾。平生笑羅什,神咒真浪出。”

在蘇軾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對死亡的態度是極為平靜的,他並不相信所謂神妙咒語真能治病救命,覺得此等唸咒挽救生命之法十分可笑,因此讓維琳也不必再說偈語,就平靜坦然地接受死亡吧。

七月二十八日,蘇軾進入了彌留之際,好友維琳、錢世雄在身側呼喚他,兒子蘇邁含淚上前詢問後事,但蘇軾以無力回答,湛然而逝。

蘇軾病逝的消息很快傳遍全國,吳越之民,相與哭於市。四方震悼,山河同悲。

近年來,常州市開始集中修繕藤花舊館,以還原蘇軾終老之所。2015年,常州蘇東坡紀念館在藤花舊館的基礎上翻修完善,正式對公眾開放。如今,我們走進這裏,尚能聞到蘇軾當年手植藤花留下的香氣。

在採訪途中,兩位蘇軾後人提到,藤花舊館由於曆史原因,多被當地居民私自改建和佔用,在幾年前的修繕翻修中,也遇到了不少難題。“不過這也無可厚非,大家都願意挨著東坡近些。住在這後面的那一家,出了幾個院士了。”

這是所謂“東坡隕落之地,文脈重生之所”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