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央企正式入股 天翼雲巨輪啟航

本報記者 譚倫 北京報導

隨著四大央企的正式入股,天翼雲完成股權變更。

近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天翼雲科技有限公司已完成股權變更,中國國新、中國電科、中國誠通、中國電子四大央企正式入股天翼雲,註冊資本由40億元增至47.6399億元人民幣,增幅超19.1%。

其中,中國電信持股比例83.96%、中國國新持股比例5.25%、中國電科持股比例5.25%、中國誠通持股比例5.25%、中國電子持股比例0.29%。

此次變更,也被業內視為此前書面合作意向的正式落地。2021年12月,中國電信與中國電科、中國電子、中國誠通、中國國新等投資者共同簽署了天翼雲科技有限公司增資擴股框架協議。對於此次股權變更後的人事與經營細節,《中國經營報》記者向天翼雲相關人士進行瞭解,截至發稿暫未獲得回覆。

多位運營商人士向記者表示,作為目前運營商雲中的頭號玩家,此次變更將讓天翼雲的競爭力獲得進一步提升。IDC發佈的《中國公有雲服務市場(2022第三季度)跟蹤》報告顯示,在中國公有雲IaaS市場中,天翼雲的市場份額占比達11.6%,位居行業第三位。

“國家雲”巨輪啟航

記者注意到,早在去年7月國務院國資委在京召開“中央企業深化專業化整合工作推進會”上,曾明確提及,中國電信將引入多家中央企業戰略投資者打造國家雲公司,統籌開展科技創新、設施建設和安全防護體系部署,加快構建推動雲原創技術生態。

而在此次會議上,“積極推動中央企業雲計算資源整合”也成為關鍵詞。C114通信網主編周桂軍告訴記者,雲與網絡一樣,都是信息通信基礎設施。早年中國雲計算市場剛起步時,國企雲廠商掌握的資源較為分散,規模也較小,隨著近年來的成長,天翼雲已經成為國內公有雲市場僅次於阿里與騰訊的巨頭,因此由其牽頭實現央企雲資源整合,也是必然的趨勢。

公開信息顯示,天翼雲前身始於中國電信的雲計算業務。2009年,中國電信發佈“翼雲計劃”,首度佈局雲計算,並在2012年成立中國電信雲計算分公司,以天翼雲為品牌,成為第一家發佈雲品牌的運營商。

在2021年3月,中國電信集團決定將中國電信雲計算分公司與幾大地方研發中心合併,成立天翼雲科技有限公司,並於同年7月正式註冊成立。

截至目前,天翼雲已發展為國內最大的混合雲,全球最大的電信運營商雲。記者從天翼雲瞭解到,目前公司在自研產品能力和資源佈局多方面發力,打造了全棧雲產品體系,並始終堅持IaaS+PaaS關鍵技術全棧自研,包括定製化的雲操作系統在內的關鍵核心技術和軟件,提供了算力、存儲、網絡、終端、超融合在內的多元化產品。

興業證券研報指出,在數字經濟主線之下,以天翼雲為代表,中國電信有望推進“國家雲”建設,從傳統的“管道運營商”轉變為數字經濟的賦能者,依託下沉式“國家雲”護航數字經濟健康發展。預計公司雲計算業務持續實現高增長,營收占比繼續顯著提升。

雲網戰略驅動注資

而在整合央企資源的同時,對於正投身雲網融合戰略的中國電信而言,引入四大央企的注資,也對提升天翼雲的競爭力極為重要。

“國企混改很重要的一大目的是吸引資金,尤其是近年來運營商的子公司,很多業務都比集團業務的增長性更高,因而更需要資金的注入來進行發展。”電信分析師付亮此前對記者表示,不管是中國移動的咪咕,還是中國聯通旗下的車聯網子公司智網科技,以及中國電信的天翼雲,都可以歸屬這類範疇。

記者注意到,自2021年開始,中國電信便對外宣佈聚焦雲改數轉發展戰略,以專業化整合為抓手,打造“一雲兩翼”業務集群,而天翼雲便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同年8月,中國電信完成A股上市,募集資金約540億元。

在上市通報會上,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表示,募集資金將用於雲網融合新型基礎設施建設、5G產業互聯網建設和科技創新研發等。未來,中國電信將與戰略投資者在5G、雲計算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產業數字化、信息安全、數字生活、區域協同等領域開展合作,更好地服務於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戰略等。

“因為涉及大量的數據中心,雲對運營商來說是一個重資產型的業務,因此需要大量的投入。”周桂軍向記者表示,根據中國電信的“2+31+×”的雲資源佈局規劃,將在全國31省部署雲業務,同時,建設若干雲資源池,這將是一項消耗極大規模資金的投入,因此需要引入投資者。

這一點也在此前中國電信宣佈引入四大央企戰略投資者的聲明中得到佐證。中國電信表示,未來致力構建完整的、自主可控的雲原創技術生態,整合內部資源,整合內部資源,天翼雲公司下設31省分公司,未來將建立起健全雲網一體化運營體系。

更為重要的是,有運營商人士向記者表示,通過上市引入市場化的資本只是一方面,由於天翼雲的客戶以國家重要政企為主,因此,數據的安全性是必須要考量的範圍。因此,引入央企投資夥伴也是相對成熟和合理的選項。

政策面指向利好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天翼雲宣佈股權變更三日後,2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數字中國建設整體佈局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明確,數字中國建設按照“2522”的整體框架進行佈局,即夯實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資源體系“兩大基礎”。其中,未來將系統優化算力基礎設施佈局,促進東西部算力高效互補和協同聯動,引導通用數據中心、超算中心、智能計算中心、邊緣數據中心等合理梯次佈局。

在業內看來,這也將極大利好運營商雲業務的後續發展。“在數字中國的建設中,雲業務起的是‘底座’作用,也就是基礎設施,這一點其實在多次官方文件中都有提及,而這也意味著雲層面的建設將會提速。”周桂軍指出。

在此背景下,記者注意到,不僅中國電信,近年來三大運營商的雲業務收入規模都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工信部數據顯示,2022年全年,電信運營商雲計算收入同比增速達118.2%。據中信證券預測,2022年移動雲、天翼雲、聯通雲的收入將超過500億元、400億元、300億元,接近翻倍增長。

“運營商因為擁有天然的網絡和數據中心優勢,成為國家雲建設的牽頭方,會是這幾年的大方向。”一位運營商人士向記者表示,目前三大運營商都提出了自己的雲建設規劃,而依託東數西算和數字中國的政策戰略,未來的發展前景將極為利好。

興業證券研報指出,在“數字中國”規劃主線下,運營商業務空間廣闊。規劃提出暢通數據資源大循環,構建國家數據管理體制機制,數據要素國家戰略定位高,中國電信作為重要的數據要素推進者,有望深度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