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三友(二):柱石之寄

張元干曾在蘇軾的一幅《木石圖》上題跋:“玉局老仙天下人,平生愛與石傳神。長江絕島風濤里,千古常令墨色新。”

玉局老仙就是蘇軾,他曾任玉局觀提舉職務。這首詩里寫東坡所畫的石頭,屹立於長江風濤之中,有中流砥柱之概。

石,是山的縮影,保留著山的堅毅和剛挺,蘊含著山的峭拔和奇崛。

蘇軾的生平誌向,是要治國平天下的。

1037年1月8日,蘇軾出生於眉州眉山。有歌謠說:“眉山生三蘇,草木為之枯。”還有傳說:“蜀有彭老山,東坡生則童,死則青。”都說是他把眉州的靈秀之氣都汲取走了,所以他一出生草木枯萎,山都禿了。

蘇軾10歲時,母親程氏教他讀《後漢書·範滂傳》,不禁歎息起來。在黨錮之禍中,範滂被陷害處死。範母說:“兒今日能和李膺、杜密齊名,死有何恨?兒既然享得美名,又要長壽,哪裡能兼得!”蘇軾說:“如果我也學範滂,母親會允許嗎?”程夫人慨然答道:“兒如果能做範滂,我難道就不能做範母嗎?”

21歲時,蘇軾與父親、弟弟一起入京參加考試。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因為蘇軾的文章太出色,歐陽修誤以為是自己的弟子曾鞏所作,為了避嫌才將他降為第二名。後來他感歎道:“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仁宗皇帝看了蘇軾、蘇轍兄弟的應試策論,也欣喜地說:“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

蘇軾以深厚的學問功底,將孟子的“浩然之氣”和禪宗、道家思想融彙,涵育成圓通無礙的修心大道。他因此具有“浩然天地間,惟我獨也正”的自信,因此而具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無畏。他的一生作為,都以此為根柢,都因此而能曆千百劫而堅韌不拔。

公元1100年7月4日,63歲的蘇軾在貶謫海南幾年後,終於得以奉旨內遷。不巧陸路遭遇水災,橋樑斷絕,只好改走海道。夜半行到廉州,一葉孤舟漂於茫茫大海,天水相接,星河滿天。他自歎世路艱辛,生死一線,又想到自己撰寫的《書傳》《易傳》《論語說》都在船上,世上再無抄本,歎道:“老天不會讓我就這麼走的,一定能渡過這一關!”

靠著這樣的底氣,他心懷蒼生,濟世安民,走到哪裡,就用風雅的詩文潤澤哪裡,就把出色的政績留在哪裡。杭州西湖有個風雅的“西子湖”別名,是他給取的。蘇堤春曉、三潭印月兩大勝境,是他創造的。如果不是他的辛苦經營和品牌加持,西湖可能淤塞,荒廢成一泓蕭索的池水了。

在徐州,黃河上遊決口,又逢連日暴雨。蘇軾以一聲“我在城在,決不讓徐州毀於洪水”的堅定承諾穩住民心,並親赴軍營勸動禁軍參加抗洪,自己則布衣草履,結廬城上,帶人築起長九百八十四丈、高一丈的長堤,被洪水圍困一個多月的徐州終於脫險。

被貶黃州時,他職權很小,也利用自身影響力奔走呼號,抵製溺殺嬰兒的惡俗,帶頭捐出微薄的俸祿,並向富人募捐,成立“救兒會”,挽救了許多幼小的生命。

在當時最荒蠻的海南儋州,他教給當地百姓醫學、農業知識,還設壇講學,灑播文明的火種,海南第一個進士符確就是他的親傳弟子。

……

“玉德金聲寓於石”,這是蘇軾人格的底色。

特邀編輯:董學仁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