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東明:打破壟斷,給半導體芯片安裝國產“空調”

在3月7日下午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二場“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孫東明講述給芯片安裝國產“空調”的故事。(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3月7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豪 )在3月7日下午召開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二場“代表通道”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孫東明介紹,目前,我國已突破了芯片領域微型製冷器件的“卡脖子”技術難題,實現了宇航級、工業級等一系列微型半導體器件的真正國產化,打破了國外對我國高端溫控器件的壟斷。

“我們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用手機看視頻、玩遊戲時間久了,手機就有可能發燙,反應也有可能會變慢。”孫東明介紹,原因就在於半導體芯片的性能會隨著溫度發生改變,要讓半導體芯片把最好的性能發揮出來,就一定需要溫度控製器件。

經過多年努力,孫東明團隊發明出一種“不到一角錢硬幣大小”的溫控器件,“通電一瞬間,器件的上下表面立刻就可以產生上百攝氏度的溫差”,孫東明說,這像是給半導體芯片安裝的空調,冬暖夏涼。

“從原材料的配方到關鍵工藝技術,再到製造加工設備,我們從全鏈條實現了完全國產自主可控。”孫東明說。

這些研究成果也先後入選“2020年度中國半導體十大研究進展”“2021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並在瀋陽實現了落地轉化。

孫東明說,這一項目從選址到建成投產只花了三個月,目前,溫控基建的月產能已經突破了30萬枚。

孫東明介紹,去年7月,其研製的高性能溫控器件,已搭載中國科學院自行研製的火箭和衛星順利升空,首次實現了國產溫控器件500公里在軌驗證,這一器件在激光通訊、車載激光雷達及生物醫療等領域也得到廣泛應用。

責任編輯:李雅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