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智能電視對老人更“友好”,不應止於廠家努力

海報設計 鬱斐

前不久,一位網友在社交平台上發帖求推薦老人可以方便操作的電視機,引來對吐槽智能電視機的共鳴。

各種智能設備全面融入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曾經只是用來接收和播放電視節目的電視機,如今大多已升級成為功能強大的流媒體終端,兼具點播、購物、理財、在線教育、公共信息推送等各種互聯網功能。

然而,技術的進步卻沒能讓老人們看電視的體驗變得更好。電視大屏上煩瑣的操作系統和界面、華而不實的功能板塊、多處隱含的付費設置、層出不窮的廣告插播等問題,令很多老年人倍感困擾,無所適從。

不同於中青年人群,老年人對智能設備的學習、適應能力相對較弱,許多老人很難在複雜機制下規避廣告、付費應用,找到想看的電視節目。可是,電視又是很多老人獲取信息、娛樂和陪伴的重要渠道。如何讓他們在數字時代不被落下,現已成為實現數字普惠的一項顯著訴求。

社交平台帖子截圖社交平台帖子截圖

總體而言,智能產品時代,老年人反而“看電視難”有兩方面原因:

其一是老年人自身對數字技術不熟悉,難以掌握這些產品的使用方法。不止電視,許多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手機、智能手錶、平板電腦以及公共場所的各種智能設備時幾乎都很難避免類似的困境。

其二是某些數字產品的交互設計過於複雜,令老人難以理解。有時,即使是年輕人,用遙控器在片庫里翻找到電影,也要頗費一番功夫。可以想像,視力和聽力弱化的老人使用智能電視更是難上加難。

要解決上述問題,當務之急是推動數字產品廠家在設計、研發、生產和銷售等各環節全面貫徹數字適老原則。

首先,數字設備從創意、設計階段就應將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納入整體考量,例如配置按鍵少但功能齊全的遙控器,相對突出的按鈕等,以易於老年人使用和操作。

其次,數字產品的操作界面應儘量簡潔和清晰,採用較大的字體,並減少呈現給用戶的選項數量,同時提供清晰的說明和反饋。

第三,儘可能地避免複雜和過於多樣化的功能,以降低老年人在面對過多功能時的困惑和焦慮。此外,廠家還應為有聽力或視力障礙的用戶提供無障礙選項。

鑒於數字產品適老化設計對於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便利性具有重要意義,廠家在研發數字產品的過程中應當更加註重人性化和易用性,需要警惕片面追求技術上的創新和升級,而忽略了實際使用效果。

我們還需要看到,讓智能電視等數字產品對老人“友好”起來,僅靠廠家貫徹數字適老原則還遠遠不夠。老年人的數字困擾背後實際折射的是當前數字鴻溝擴大與數字包容欠缺的社會問題。妥善解決還需要來自產業、政府和社區的協同治理。

就產業層面而言,首先需要相關行業組織或政府主管部門牽頭製定數字適老的設計規範和標準,明確數字產品必須滿足的老年人使用需求和技術規範,並貫徹至數字產品設計、生產和銷售等各環節,實現數字適老設計的普及。

其次是積極開展數字適老的用戶研究。數字產品設計者需透徹地瞭解老年人的需求和使用習慣,才能設計出更適合老年人的數字產品。因此,產業界需要大力開展數字適老相關研究,瞭解老年人的認知、行為、情感和社會需求等方面的情況,為數字產品設計提供更多的參考和建議。同時,行業組織也應更多舉辦針對生產廠家的數字適老培訓和研討,以提高數字適老的設計意識和技能。

同時,推行數字包容的公共政策也是解決老年人看智能電視等難題的重要途徑。

政府可以為老年人提供數字素養培訓和技術支持,讓老年人能夠更好地掌握數字技術和應用數字產品。例如新加坡近年來通過其數字化辦公室(SDO),為老年人免費開設數字技術培訓班、提供在線視頻教程、給殘障老人提供上門一對一指導、開展銀髮數字技能大賽等多種方式,持續幫助老年人提升他們使用數字產品的興趣和能力。

政府還可以通過製定專門政策來鼓勵數字產品積極適老,包括設立數字產品適老設計獎勵機制,向數字產品生產者提供財政支持,以鼓勵他們開展相關研發工作。

此外,政府還需要採取適當措施來促進數字產品市場的競爭和創新,如建立數字產品消費者維權機制,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增強老年人對數字產品的信心和滿意度。

來自於社區的數字支持對老年人來說也至關重要,基於社區自治的一些好的經驗可以推廣。今年年初,上海市閔行區華漕鎮金豐社區在日常走訪中發現有不少老人使用智能設備存在困難,因此把“幫爺爺奶奶看電視”納入社區為老服務項目之中,專門招募生活在社區中,擅長使用智能設備的青年誌願者加入為老服務行列,以縮短響應老年人看電視需求的時間,並手把手教老人基本使用方法,幫助老年群體適配數字生活。

鑒於科技飛躍的步伐不會放慢,但所有人都會變老,我們現在為數字適老所做的種種努力不僅是為瞭解決當下的問題,更是在給未來的數字生活探路。

讓智能設備對老人“友好”,並不能僅依靠數字技術的改進以及在產品設計中貫徹適老原則來實現。縮小廣大老人們面臨的數字技術鴻溝,擴大數字包容,需要建立綜合、全面又相互協同的公共政策體系,一方面可以在短期內有效解決老年人融入數字生活的實際困難,另一方面又能構建一個兼具溫度、尺度和效度的良性治理框架,以提高老齡化社會的整體生活質量,確保每一個人都不會在技術變革中被拋棄。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大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