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貪為寶”是蘇軾一生的座右銘

東坡文化季收官之講,蘇軾研究會會長周裕鍇詳解“東坡人格力量”

東坡文化季收官之講:《蘇軾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現場。

周裕鍇教授做客名人大講堂。

東坡文化季

    蘇軾千古流傳的詩詞名篇光照古今,他在幾經沉浮的仕途中煉就的豁達樂觀也影響著世人。

  或許,正是因為東坡的文學成就與生活哲學太過迷人,我們也時而會忽略他作為一個政治家顯露出的驚人才幹,以及卓絕的治國理念。

  3月17日晚,“名人大講堂”東坡文化季迎來收官之講。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蘇軾研究學會會長周裕鍇做客名人大講堂,以《蘇軾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為題,詳解蘇軾沉沉浮浮的政治生涯中,始終堅守不變的治國思想。

提倡溫和改革 執政理念上體現出仁愛精神

  周裕鍇是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四川省學術與技術帶頭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同時,他還兼任中國宋代文學學會副會長、蘇軾研究學會會長、中華詩教學會副會長。其主要著作有《宋代詩學通論》《文字禪與宋代詩學》《石門文字禪校注》等,同時他也是《蘇軾全集校注》三位主編之一。

  本場講座,周裕鍇教授主要圍繞六個方面講解蘇軾的治國理念,其一就是他在政治主張上提倡溫和的改革。在蘇軾的政壇生涯前期,神宗當政,起用較為激進的王安石變法,在社會經濟結構上進行徹底的變革。周裕鍇認為,蘇軾與王安石最大的不同,在於王安石是要劇變,蘇軾則主張漸變,蘇軾提出的“結人心”“厚風俗”“存紀綱”的治理主張,在根源上是不想驚擾人民,堅持溫和地、循序漸進地進行改革。

  蘇軾在執政理念上堅持“仁愛”精神。在其最早名揚京師的策論《刑賞忠厚之至論》中,年僅20來歲的蘇軾就已開始反複論證“罪疑惟輕”。周裕鍇認為,從倫理學方面來看,這與現代法律中“疑罪從無”有相通之處,不以殺戮懲戒為刑罰的目的。蘇軾讚揚推崇的“忠厚之至”,包含著一種人道主義精神。

  蘇軾在《石鼓歌》中抨擊秦始皇的暴政:“掃埽詩書誦法律,投棄俎豆陳鞭杻。”蘇軾的“仁愛”還體現在對窮苦百姓的同情。周裕鍇說,蘇軾跟杜甫不一樣,杜甫詩里有對老百姓的同情,但蘇東坡除了是一大文豪,也是一個官員,蘇軾把對窮苦百姓的仁愛寫進詩里,也落實到實際中。周裕鍇舉例說,蘇軾在《上韓魏公論場務書》中提出“官榷與民”的主張,批評“朝廷自數十年以來,取之無術,用之無度,是以民日困,官日貧”,主張“行寬大閑暇久長之政”。

做官堅持“從道不從君”廉政上堅持“以不貪為寶”

  道義和君王,如何抉擇?蘇軾在做官原則上提出“從道不從君”。即不能屈服於君王個人的權勢,而是遵從道義的原則。“他出仕做官、兼濟天下的原則是不能屈服於君王個人的權勢,而是尊崇一種道義的原則。什麼叫做道義?要看君王的行為對這個國家和民族是否有益處。蘇軾是很有人格力量的。”周裕鍇說。

  除此以外,“以廉為本”的信念也貫穿了蘇軾的一生,他一直將《左傳》中記載的子罕“以不貪為寶”的故事作為人生信仰:“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

  “以不貪為寶”的故事對蘇軾影響非常大,其在好幾篇詩文里都引用過該典故。比如《和陶飲酒詩二十首》其十一:“詔書寬積欠,父老顏色好。再拜賀吾君,獲此不貪寶。”又比如他在《無題》中寫下:“不貪為我寶,安步當君車。”去世前兩三個月,蘇軾還寫下《夢中作寄朱行中》:“至今不貪寶,凜然照塵寰。”周裕鍇說,“以不貪為寶”,這是蘇軾一生的座右銘。

  支撐蘇軾廉政的動力來自哪裡?周裕鍇認為,其動力不是來自外在朝廷的制度,而是來自他內在廉潔的精神。

教育理念提倡兼容并包 有科學治理和實幹精神

  蘇軾搞教育,堅持兼容并包,他反對儒家和佛家之間互相鬥爭,也反對佛教內部宗派之間相互攻擊。對於學生的教育更是如此,他尊重每個學生的長處和個性。

  蘇軾在《稼說》中寫下:“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當時蘇軾正在京都任職,時逢進士張琥歸家之前來看望他,有感於當時士大夫中滋長著急功近利、淺薄輕率的風氣,蘇軾特地寫了這篇短文送給張琥,並願與之共勉。

  周裕鍇由此也提到,現在有很多家長很焦慮,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他認為這沒有必要,“人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家長應該調整自己的心態,像蘇軾一樣一輩子都在學習,一輩子都在進取。同時家長也要看看自己是不是還在學習,要給孩子做一個榜樣。”

  堅持科學治理的實幹精神也是蘇軾留給我們當代的財富之一。蘇軾長期擔任地方官,為老百姓做過很多事情。比如他在杭州治理西湖,疏濬西湖,修造蘇堤。蘇軾當時絕不是腦門一拍就胡亂開干,而是真正進行了大量調研,將自己變成了水利專家,而他所做的實事我們現在仍在受益。

  “名人大講堂”定位為普及性、大眾化、浸入式的知識講壇,力爭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傳承活動品牌,探索構建符合新時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傳承體系。本場活動由實施四川曆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四川日報報業集團(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承辦,是名人大講堂“東坡文化季”的收官之講。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周琴攝影陳羽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