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在兒童病房裡的學校:這意義,遠超“學習”本身

2月28日下午的“彩虹灣病房學校”課堂,教師誌願者帶孩子們做手工。上海市兒童醫院供圖

在上海市兒童醫院,有一所“彩虹灣病房學校”。雖然只有一間屋,每週只上一節課,學生也不固定,但學校有自己的頂層設計,來自19所學校的教師誌願者輪流前來授課。

這所設立於2016年、由上海市兒童醫院與長風教育生態共同體聯建的學校,初衷是幫助患有慢性病、需要長時間接受治療的孩子完成上學的心願。而在這裏上學的意義,也遠遠超過“學習”本身。

“病房學校”的概念在國外醫院已有成熟模式;10餘年前,國內個別城市的兒童專科醫院也開始探索。以血液腫瘤科患兒為例,他們需要經常住院治療,有的治療週期長達2至3年,導致無法入學或需要暫時休學。由醫院附近的學校聯建病房學校,解決了由一家學校負責而擔子太重的問題。

3月7日下午,是“彩虹灣”這學期第三次開課。臨近植樹節,教室環境佈置一新,課程圍繞“樹真好”主題,教師帶著孩子們進行繪本閱讀和手工製作。雖然有的孩子手上紮著針、打著點滴,不過,課堂的反饋相當熱烈,孩子們踴躍發言,投入到課堂中去。

教師誌願者姚秋蘭注意到,一個戴著口罩的男孩起初總是以命令式的口吻讓她幫自己做這做那,嫌她做得慢,還憤怒地衝她大吼,活脫脫一個“小霸王”。可當兩人一起做完了卡片,男孩卻冷不丁地抱住她親了好幾下。當老師問今天上課“誰最棒”時,男孩還毫不猶豫地指著她說“她最棒”。

“那一刻,真是瞬間被融化。一個‘小霸王’頃刻化身魔力小暖男。小孩的世界真是純粹呀,喜怒哀樂皆可恣意展現,真自在!不過,最希望的還是這個世上少些病痛,祝願生病的他們可以早日康複,享受更多的幸福和自在!”課程結束後,姚秋蘭在朋友圈寫下感慨。

醫院社工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有些孩子會覺得“我生病我最大”,出現了任性、沉迷手機電子遊戲等不好的行為習慣;而家長為了讓孩子好好接受治療,會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這種時候,通過課堂活動給孩子進行正確的行為引導、情緒管理,是非常有用的。

“彩虹灣”的課程都經過特別設計。華東師範大學第四附屬中學教師徐曉霞是彩虹灣病房學校教務員、常駐誌願者,也是從2016年開始參加項目的“元老級”人物。她告訴記者,學校剛成立時,教師誌願者成立教研組,設立了中文閱讀、英語閱讀、思維訓練和DIY創意設計課,並面向有特殊需求的孩子提供一對一課程。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發現孩子們的年齡和身心狀況差異比較大,不能按普通學校行政班的思路授課,逐漸摸索出了以繪本為載體的情境教學方式。為照顧患兒心理,教師還會採取語言、貼紙等方式加強對孩子的激勵。

目前,參與項目的19所學校以共享文檔的方式排課表,帶來各校的特色校本課程,把知識、心理、思想和行為規範等內容傳遞給孩子。這學期的課程圍繞“認識我自己”“我愛我的家”“我的祖國”“我和世界”“身邊的科學”等主題展開,目的是引導孩子們加強對自己、家庭、人際關係、國家等的認識。

2月28日的課程主題是“我和我的小夥伴”,由上海市實驗幼兒園的三位教師誌願者負責,帶十幾名孩子閱讀繪本《笨拙的螃蟹》,並完成手工。

90後教師嚴一凡告訴記者,這是一次關於“發揮本領幫助別人”的繪本教學,如果在幼兒園內,主要進行語言活動;考慮到患兒們的身體狀況和混齡的特點,教師們加入了“螃蟹操”內容,能讓大家一起學一學、跳一跳。

在兒童醫院,有的患兒不願參加集體活動,或因為身體狀況無法參加,教師誌願者就會進入病房,為孩子單獨上課。徐曉霞記得,有個六七歲的男孩看到病房學校的海報後很想參加,可是身體狀況不允許。從兒童醫院得知男孩喜歡動手、想上理科課程後,她所在的學校找到了有特色的課程“樂高課”。後來,教師進入病房為男孩一對一上課,課後還把拚完的小鴨子樂高送給了男孩。

也有的孩子連續好幾週參加課堂,家長與教師誌願者加微信、保持聯繫。徐曉霞曾幫助過一位從外地來上海治療的孩子,當時孩子正處於“小升初”的年齡;後來,徐曉霞時不時在微信上解答孩子家長的問題,就升學、心理等方面予以幫助和指導。

醫院社工說,“彩虹灣”給了孩子們感受校園、感受師生互動、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機會,體會到社會的關心與善意,在孩子們的心裡埋下一顆愛的種子。

有個9歲的孩子因為休學接受治療,已經遠離課堂很久,而現在他是“彩虹灣”的“頭號粉絲”、誌願者教師的小助教,會在每次課程開始前幫老師一起邀請病房裡的小病友。更重要的是,“彩虹灣”上課的形式和學校一樣,這增加了家長們的治療信心,相信自己的孩子在完成治療後能順利回歸到原有的生活中去。

對所有參與服務的誌願者和工作人員來說,病房裡的孩子們讓他們看到了生命的頑強不屈和愛的力量。疫情期間,儘管“彩虹灣”線下課程關閉了一段時間,但教師誌願者們參與服務的熱情依舊高漲,為孩子錄製了線上視頻課。

截至2022年,“彩虹灣”已開設412堂線下課程誌願服務,有858人次教師誌願者加入,534人次醫護誌願者參與,惠及患兒3752人次。

在徐曉霞看來,“彩虹灣”是有溫度、有質量、可持續並且可複製的公益項目。“我們有專業的教師提供專業的輔導,又是對方所需要的、真正能夠幫助到別人的服務,是‘雙向奔赴’的。教師下課後就近過來做1小時的誌願者,既充實、有成就感,又不至於負擔太重,這樣的模式值得推廣。”

目前,上海已有不只一家醫院借鑒“彩虹灣”的模式,聯合醫院附近的學校,探索醫教結合公益項目。(記者 魏其濛)

原標題:

開在兒童醫院病房裡的學校:在這裏上學的意義,遠超“學習”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