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誰》:刑偵劇承載的社會價值和意義
緊接著《狂飆》,張譯又在電視劇里當刑警了,又因英雄救美被黑老大的妹妹深深愛上了。
刑偵劇《他是誰》播出,目前在優酷熱度破萬。客觀來說,該劇作為刑偵劇品質不錯,首集上來的連環割喉案將懸念拉高,隨後的醫學院分屍案緊接,且在分屍案過程中,以幾個其他惡性案件作為支線,不斷增加懸疑性和偵破難度,同時將人物關係和社會面擴大,沒有讓戲劇衝突掉下去,目前筆者看到十集,節奏沒掉,劇情依然有吸引力,這在懸疑劇里已算不錯。
張譯此次飾演的衛國平,雖與《狂飆》里的安欣同為刑警,但表演氣質和人物性格完全不同,確實見演員功力。安欣和衛國平同樣執著,但安欣身上有顯著的理想主義色彩,正如《狂飆》導演徐紀周所說,安欣這一人物有一定的“提純”,他是這部掃黑劇中光明與正義的象徵,因此,其人物必須“偉光正”。衛國平不同,他是底層出身,從電機廠保衛科走到刑警隊伍,身上比幹部家庭出身的安欣,有更強的社會人氣息。同時,《他是誰》也沒有避忌去呈現衛國平這一主人公身上的問題:偏執、自大、聽不進別人的建議。這也導致在偵辦案件過程中,他容易因自己的偏見和急切而一意孤行,失去冷靜和理性。
比較有意思的是,當衛國平一意孤行的過程中,所有與他意見不同的人,被不少觀眾理解成了“反派”,彈幕里不斷有人在謾罵這些持異見者“給男主拖後腿”“肯定ta就是兇手”,其中一位女性角色,負責預審的顧開岩,成為了被攻擊的靶子:“怎麼就會添堵”“為什麼刑偵劇要有女人”“什麼都不懂盡添亂”,但實際上,這位堅持與男主不同審訊方式的女配角,成為了破局關鍵,於迷霧和男主角不理性的干擾中,梳理出了真相。這時,彈幕里罵她的人閉嘴了。
自彈幕功能出現在網絡播出平台後,無論是行業還是觀眾,都可以第一時間看到觀眾對劇情的反饋,甚至能分析出一些有趣的社會心理。這場對於刑偵劇中女性角色的謾罵、對於男主人公無條件的讚同,可以看出一些有意思的創作現狀和受眾心理。
第一,當觀眾在觀看影視劇時,往往會無意識地代入並共情主人公,隨後,主人公的系列言行,會被我們高度讚同,一切其他人物與主人公相反的言行,則被自動理解為戲劇障礙的製造者,是“反派”和“麻煩”。這一心理,在《他是誰》中被主創有意或無意地進行了反向“利用”,當劇情中,主人公的言行被證明是錯誤時,之前再上頭的觀眾,也得冷靜下來思考,自己是不是在代入主人公的同時,犯了和主人公一樣的錯誤:偏執、自大、聽不進建議。
第二,對於顧開岩這一女刑警進行謾罵攻擊,某種程度上可以看出,對於女性的偏見:女性太柔弱不適合干刑偵,女性太感性不適合做審訊。顧開岩這一角色對以上偏見做出有力回擊。在現實中,警察隊伍中,優秀的女刑警絕不少見,“DNA解密人”吳微微,“讀心神探”林燕,掃黑除惡的刑警支隊長何曉玲……過往,我們不少刑偵劇里,女性角色只能鑲邊,只能是盛放“男凝”的花瓶,《他是誰》至少在這一點的創作上有所進步和反思。
劇中出現的醫學院分屍案,被不少觀眾認為,是取材於著名的南大分屍案,因此,又有不少質疑的聲音:取材真實案例怎麼能不還原真實案情?不還原就是“信口開河”,就是“不尊重死者”。筆者認為這一論斷有待商榷。
刑偵題材能不能取材真實案例,這個問題的答案當然是:可以。1990年代到21世紀初多少經典刑偵劇集,不用筆者舉例,大家應該都能想起,有多少是取材真實案例。第二,“取材”之後,要不要百分百“還原”,筆者認為不能成為一項硬性要求。首先,真實案情能不能做還原,恐怕決定者已經不是主創,而是有關的公檢法部門和影視劇的審查機制。其次,戲劇有沒有義務還原真實案例?竊以為,作為大眾影視劇,第一要務是戲劇上的精彩,第二才是能否承擔“價值”和“意義”的責任。戲劇都不好看,觀眾誰來搭理你的價值和意義?
而作為刑偵劇,在完成戲劇任務後,應該承載怎樣的社會價值和意義,傳播“懲惡揚善”的價值觀是必然的,能夠更進一步,引發更多思考,甚至起到些普法教育的作用就更好了。
《他是誰》劇中,有一場專家給刑警們講課的戲頗有些意思。專家在黑板上書寫“惡意”二字,要聊的,卻不是罪犯作惡的“惡意”,而是刑警在偵破過程中主觀臆測的“惡意”。
對這一法律修改曆史的科普,是該劇頗見立意的一筆。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刑偵手段受限於科技水平,大多數時候要靠人力摸排、走訪,許多業內知名的“刑偵大牛”,都是靠幾十年如一日的實踐經驗積累,形成一套方式方法。個體投注其中的精力,系統的群策群力,當然是令人敬佩的,但缺乏科技手段,依賴主觀判斷和個人行動辦案,自然容易出現感性和臆測,這是當時刑偵手段的時代局限性。《他是誰》沒有迴避這一時代局限性,而是客觀呈現這一問題,以及刑偵手段(DNA檢測技術在1990年代的發展)和法律完善(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值得嘉許。
《他是誰》中,主敘事時代放在了1996年,其實就是將1996年修改刑事訴訟法這一重大節點加入了敘事背景。當時對刑事訴訟法的修改之一,就是確定了預審的訴訟地位和任務。“從司法實踐來看,我國多數錯案和瑕疵案件均出現在偵查環節,故完善偵查機關的內部監督機制——偵查預審制度是防止冤假錯案的重要舉措。”劇中,老刑警衛國平與預審科顧開岩的矛盾,其實是老一代刑警破案方式與新的刑偵規範與程序的磨合,也是中國刑偵走向科學和法製的象徵。
目前為止,無論《他是誰》有多少劇情上的瑕疵,光是它沒有如某些年代刑偵題材一樣,陷入個人英雄主義的悲壯敘事里,有意識地對上個年代的刑偵曆史有所反思和呈現,就頗見立意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