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的她讓“全網最冷門專業”甲骨文出圈

轉自:成都商報

“每個漢字都有一段生命軌跡”

95後的她讓“全網最冷門專業”甲骨文出圈

近日,研究學習甲骨文方向的95後女生李瑩,因發視頻吐槽專業“冷門”意外走紅,不少網友在線催更,希望通過學習甲骨文瞭解文字背後的故事。

這個“全網最冷門專業”到底有多“冷”?晦澀難懂的甲骨文又是如何被解讀的?

在視頻中,這名短髮女孩用治癒的笑容,向大家講述著“三千年前的一場車禍”“甲骨文記錄下的千年愛情”等原本枯燥晦澀的甲骨文知識。

最“冷門”專業引起關注和討論

今年2月,李瑩發佈了一期主題為“甲骨文方向畢業是種什麼體驗”的短視頻,語氣詼諧幽默,引發關注。

視頻中,她向大家科普甲骨文的源頭、學甲骨文的用途,並講到“每個漢字之所以成為現在我們看到的樣子,背後都有一段屬於它自己的生命軌跡”。

視頻在網絡上廣泛傳播,這個被吐槽最“冷門”的專業逐漸引起關注和討論,李瑩滿是意外和驚喜:“從來沒想到,會有這麼多人對甲骨文感興趣! 有很多家長和老師留言,希望通過學習甲骨文瞭解中國文化。 ”

過程很苦,但結果很酷

今年27歲的李瑩,畢業於浙江師範大學。本科時,第一次接觸到文字學的她,就被甲骨文深深吸引,於是,研究生期間便選擇了漢語言文字學古漢語專業甲骨文研究方向。

“我那屆學古漢語專業的有4個人,但只有我一個人學甲骨文。學校並未安排專門的教室,我就和師兄師妹在導師家中學習。”李瑩在發佈的視頻中透露,導師今年就要退休,如果學校一直招不到研究甲骨文的老師,這個專業方向只能暫停。“我的研究方向是真的很‘冷門’。”

研究生畢業後,李瑩幾乎找不到和甲骨文相關的工作,於是決定開設視頻賬號,成了一位知識分享博主。

找選題、寫腳本,李瑩在家裡搭建起簡單的拍攝場地。一次,她和朋友聊天時聊到自己的專業和方向,她才意識到,原來對甲骨文感興趣的人有很多。

隨著視頻的不斷走紅,李瑩也逐漸找到了職業方向:用另一種方式傳播自己熱愛的文字。“這個時代需要有更多的人瞭解甲骨文,瞭解中華文明的起源,我想用這種方式傳承古文化。”

為了挖掘甲骨文所蘊含的樂趣,李瑩會特意去找背後有故事的“字”,再結合網絡熱點把科普做得妙趣橫生。她認為,趣味性和專業性正是視頻製作的核心。

之後,李瑩陸續發佈多期內容:“商朝人一次狩獵上百頭的秘訣”“在草叢里看日落,順便造了個字”“甲骨文的情書什麼樣”……

李瑩坦言,“釋字”就像警察破案一樣,首先要讀懂甲骨文,查閱各類古籍,以紮實的理論作基礎,之後尋找各類線索進行串聯。“最難的一步就是將各種線索組織在一起論證。過程很苦,但結果很酷!”

“冷”專業要如何“熱”起來?

“小小的辦公室堆滿了書”“一個人,一間屋子,一輩子”“99%的無用功換來1%的突破”……在李瑩眼中,甲骨文學者正是這樣做著研究。每一個字被破譯的背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孤獨與堅持。

其實,為“冷”專業秉持著“熱”心態,不斷傳承努力的,遠不止李瑩一人。

學習文物“冷門專業”的秦月語,耗時半年臨摹2.1米高的敦煌莫高窟159窟《普賢變》走紅網絡。她說,希望繼續利用新媒體讓傳統之美煥發生命力。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通過聚焦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關注文物背後的故事。

隨著新技術、新平台的不斷髮展,古文化被逐漸賦予嶄新的活力。相關專業研究人員正通過自己的力量,讓更多人看到“冷”專業背後的“熱”魅力和真價值。

據央視新聞

對/ 話/ 李/ 瑩

研究文字最初的起源

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浪漫

3月24日,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與博主“李右溪”進行了對話。她本名李瑩。她說自己因為興趣選擇了這個冷門的研究方向,當時沒有太考慮就業的問題,“不過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把興趣做成工作。”對她來說,研究甲骨文是一件浪漫的事情,製作科普甲骨文視頻也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能將其作為一個橋樑,把自己熱愛的知識傳遞給更多人。

興趣與“麵包”相衝突 如何自洽?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研究生時為什麼選擇甲骨文這個方向?當時有沒有考慮到就業的問題?

李瑩:其實就是因為興趣,剛進大學就有讀研、做研究的打算,第一次接觸文字學,是聽老師講每個漢字的演變、曆史。當時教古代漢語課的殷曉傑老師講得非常有趣,受到他的影響,我在考研時就追隨了內心,報考了文字學。後來又選擇了甲骨文方向,沒有太考慮就業的問題。我的同學有些去當語文老師,有些去報社工作,也有去考公的,或者繼續讀博。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在“冷門專業”上課的日常是怎樣的?

李瑩:因為人少,沒有開班,一般我和師妹們一起,每週去陳年福導師家裡上一次課,下午就在老師家裡,坐在他家沙發上喝著他泡的茶上課。大部分時間是自學,看導師推薦的書籍,每週和同門一起去老師家交流、報告、研討,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還挺特別的。可能和其他專業的同學相比,我們沒有那麼多競爭壓力,就只有一些學業壓力、發論文的壓力。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畢業以來有過怎樣的經曆?

李瑩:畢業之後,我發現沒有對口工作,有一瞬間會覺得,好像我讀研就是混了個學曆,學的東西好像對就業沒有什麼用處,有一段時間有過這樣的懷疑,但後來就調整過來了。

我本來是想著,還是把興趣當作業餘的時候用來忘記工作、陶冶情操的途徑,不過可能是運氣,畢業之後從事了新媒體相關的工作。有進互聯網大廠實習過一段時間,畢業以後也一直從事這個行業,在一家MCN公司上班,做一些寫稿、打磨文字的工作,後來有一次我突然想到,反正都是寫稿,比起給別人打工,為什麼不自己做內容呢?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為什麼想到要做甲骨文相關的視頻呢?

李瑩:其實最開始在平台上發佈視頻,是抱著一些想要創收的想法,我做了一個類似書評的視頻,發佈之後小火了一下,這給了我很多鼓勵。我又想到,是不是也可以在一些平台上面講一講甲骨文相關的事兒,我周圍的同學對這個也都很好奇的,我就試著發了一下。

發了第一條關於甲骨文視頻之後,突然關注度特別高,我發現很多人對這個感興趣,可能大家的熱情激起了我的一點責任感吧。其實,除了研究者以外,普通人對甲骨文的瞭解真的很少,即使感興趣也很難入門,缺少一個橋樑去把知識傳遞給大家。

我覺得做視頻是一個很好的科普甲骨文的契機,因為我導師之前也一直想做甲骨文相關的科普,讀研期間我們也做過公眾號,但是沒有做起來。我導師也很支持我,他刷到我的視頻,跟我說希望我能堅持,也可以幫我審稿。

我離開學校快兩年了,最近做視頻,查閱大量資料,好像又回到了研究生時期的日子,雖然一些記憶性的知識有所淡忘,但研究方式是始終記得的。

發佈關於甲骨文的視頻也一個多月了,我覺得自己很幸運,把自己的興趣做成了工作,還能有一些創收。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製作視頻的流程是怎樣的?有遇到困難嗎?

李瑩:我負責寫稿子、出鏡,我的小夥伴就拍攝、剪輯。主要的難點,一方面是選題,如何找到乾貨內容,現在釋出來的字有一千多個,但不是每一個字背後都有生動有趣的故事,我就需要查閱大量的資料去尋找一個合適的題材,如何找一個有趣的切入點去講字。

另外還要考慮如何講得通俗易懂,吸引到大家。第一次做視頻的時候,小夥伴看了我的稿子就說,太專業了,看不懂,然後我們就一起改了好幾個小時的稿子,儘量能讓普通大眾都聽得懂。結合我之前的工作經驗,我會特別注意在標題、開頭部分仔細打磨,去提升視頻的吸引力。

“我現在還不算研究者,只是推廣者,爭取將來能變成研究者”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一個人,一間屋子,三十年”,這是一種怎樣的信念?

李瑩:我導師就是這樣子,我真的很佩服他。其實我覺得做學術研究需要1%的希望,如果你覺得有那1%的希望的話,你可能就會願意付出99%的時間,需要你能看到一點點出路,你才願意一直往前走,能夠每天鑽研那一件事。但做學術,大多數時候是看不到那1%的,我在研究生期間就有過一段迷茫期,我就會覺得,我根本不可能做出什麼研究成果,那段時間會沒辦法堅持。

不過打好基礎,過了那段瓶頸期之後,會有越來越多的正反饋,你就會發現做出成果沒有這麼難,“一個人,一間屋子,三十年”的信念也越來越強。如果我讀上博了,我可能也會願意去這麼做吧。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甲骨文這麼古老的文字,研究的意義是什麼?

李瑩:漢字本身,它就是很有意義的,尤其是甲骨文,它是最古老的漢字,研究甲骨文可以瞭解我們中華文明的源頭,並且研究曆史的人也要依賴於文字,我們研究甲骨文文字,他們才能進一步去研究殷商時期的曆史文化,卜辭上的一些記載,對於我們去瞭解商朝的起源是很有意義的。

其實國家對甲骨文也越來越重視了,甲骨文已經走進了很多中小學,早讀的時候會讀到甲骨文、課本里有甲骨文的專題,往大了說,研究甲骨文能更充實我們的文化自信。那對我個人而言,研究一門自己真正喜歡的學問,讓我更沉得下心,不會浮躁,本身就是很有意義很浪漫的一件事。我現在還不算研究者,只是推廣者,爭取將來能變成研究者。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李毅達 藍婧 實習生 陳鶴婷 

責任編輯:趙桂金(EK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