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發現大型史前蛇類遺存,華南人類獵蛇曆史上溯至六千年前

廣西左江流域發現的動物骨骼(拚版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 供圖)廣西左江流域發現的動物骨骼(拚版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 供圖)

新華社南寧3月30日電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公佈了在廣西左江流域開展發掘的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在左江流域發現大型史前蛇類遺存,其中最大的一枚脊椎骨所代表的個體,超過《中國動物誌》記載的國內最大記錄。研究結果還提示,華南地區人類獵食蛇類的曆史可上溯至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據研究團隊介紹,在距今約6000年的寶劍山遺址和大灣遺址中,出土了較多的蛇類骨骼材料,包括一塊中段蟒蛇類齒骨和大量的蛇類脊椎骨。通過與東亞地區現生蛇類骨骼標本的形態學對比,鑒定出3種蛇類:緬甸蟒、眼鏡王蛇和百花錦蛇,均為典型的東洋界物種。上述蛇類至今仍分佈在廣西境內。

這是廣西左江流域的寶劍山遺址(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 供圖)這是廣西左江流域的寶劍山遺址(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 供圖)

結果顯示,其中最大的一枚緬甸蟒中段脊椎骨所代表的個體,全長至少4.58米,超過《中國動物誌》記載的國內最大記錄(全長3.56米)。

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楊清平介紹,這些蛇骨表面大多存在一些疑似的燒灼痕,在與其共同堆積的哺乳動物遺存骨骼中,普遍存在人工切割或敲砸的痕跡。大型蛇骨很有可能是人類獵食後的殘留,且不排除此地的史前人類用燒烤的方式加工肉食的可能。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國際期刊《曆史生物學》發表。

左江發源於越南北部,是西江上遊的主要支流,也是廣西西南部的主要河流。左江流域地處南亞熱帶,動植物資源豐富,地貌複雜多樣,更有貝丘、岩畫等獨特的古代文化遺存。其中,左江花山岩畫文化景觀已成為中國第49處世界文化遺產。2013年至2015年,為配合崇左花山岩畫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楊清平團隊在左江流域開展發掘研究。

(原題為《廣西考古發現大型史前蛇類遺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