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榮已離開20年,現在有了叫他叔叔的粉絲

春去秋來二十載,無數事情發生,很多的人走過,留下一些痕跡又漸漸淡出我們的記憶。一個人、一件事,被時代和千千萬萬的人記住的奢侈,需要多少理由?他先鋒絢麗的造型,他娓娓道來的歌聲,他個性十足的舞姿,他塑造的百轉千回的角色,他天真治癒的笑容,以及那些吹不散的憂鬱和哀愁,關於他的種種,總是讓人難以忘懷。2023年的4月1日,是張國榮逝世二十週年,“風繼續吹,不忍遠離”。

“繼續寵愛·張國榮紀念展”海報“繼續寵愛·張國榮紀念展”海報

張國榮是代表曾經香港黃金時代的三棲藝人,2005年入選中國電影百年百位優秀演員。他身上有一種多愁善感的氣質,很容易會帶觀眾進入他的世界。他的舞蹈熱力四射,演唱充滿激情,舞台是屬於張國榮的。

張國榮曾經說過他很渴望被愛,也願意分享愛,一句關心、一句鼓勵,他都會很記得。他離開了二十年,卻似乎從來沒有淡出媒介。去年張國榮《熱·情》演唱會修復版視頻在線上播放,1700多萬人次的觀看,證明了這個時代依然對他保有熱情;今年3月29日,為紀念張國榮逝世20週年,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辦“繼續寵愛·張國榮紀念展”,展覽透過其經典舞台服飾、舊照片、唱片、影視作品、歌影視獎項及私人珍藏等,展示及回顧他在音樂、電影等方面的傑出成就及其對流行文化的影響。對於全球“榮迷”,這都是一件心心唸唸的大事。

1995年,第十四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歌曲《追》獎座,由唐鶴德先生提供。此為“繼續寵愛・張國榮紀念展”展品圖,源自香港文化博物館官網。

對於一群人來說,張國榮是這樣一個重要的存在,他們痛心於他的失望和苦痛,也能長久地從對他的愛和懷念中汲取力量和安慰。

關於張國榮的傳說很多,關於“榮迷”群體的故事也從不新鮮。神奇的是,一個已經離開了20年的人,瞭解和喜歡上他的人數量仍在持續增加。相較於追憶往昔的第一代“哥迷”(主要是70後、80後),在2003年後喜歡上張國榮的粉絲,被稱作“後榮迷”,他們把張國榮稱為叔叔,“後榮迷”也逐漸成為互聯網時代下這個群體的生力軍。

這個人群的成長經曆中,張國榮並未真實地以肉身與他們同在過,“喜歡上這個人的時候,他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了”,是這個群體共同的遺憾。

紀念張國榮離開二十週年之際,澎湃新聞採訪了三位00後榮迷,他們來自不同的生活背景,有的今年剛剛考上大學,有的即將從名校畢業。他們以自己的方式,理智而熱烈地追逐著“偶像”,也追隨著那些光環和領悟,讓自己成為了更好的樣子。通過採訪,我們也試圖探究,對於那些未曾與他“相遇”的年輕人,在信息如此發達、選擇如此多樣的成長中,為什麼依然會選擇成為一名張國榮的粉絲。

1983年,《風繼續吹》卡式錄音帶,由吳貴龍先生提供。此為“繼續寵愛・張國榮紀念展”展品圖,源自香港文化博物館官網。

趙港生 2004年出生

和爸爸一起粉張國榮,媽媽會“吃醋”

我是來自福建省泉州的04後榮迷趙港生,現在是一名在讀的學生。我的昵稱“趙港生”,是張國榮飾演的角色中比較小眾的一個,算是我在無意間發現的,出自徐克導演的《金玉滿堂》。

趙港生的形象和我本人在性格上比較貼近,我也蠻中意這種酷酷的、痞痞的男生。我尤其偏愛他身上有一種反差萌——本來是一個黑幫老大,卻撇開生意去做一個廚師。這是在我眼中屬於我自己的角色。

《金玉滿堂》劇照,張國榮 飾 趙港生《金玉滿堂》劇照,張國榮 飾 趙港生

從小我就有和爸爸一起觀影的習慣,我們喜歡一起看發哥或者星爺的作品。讀小學六年級的時候,偶然發現一個詞條“張國榮影視大全”,就點開蒐羅了一下。最開始吸引我的是《倩女幽魂》特別的片名和精美的封面。伴隨片頭響起的電影同名主題曲《倩女幽魂》的動人旋律進入影片,男主角寧采臣呆萌登場,我立刻就被他吸引住了。

《倩女幽魂》海報《倩女幽魂》海報

在和爸爸的觀影過程中,我們開始聊起了關於張叔叔的話題。因為寧采臣這個角色容貌俊俏,很符合我的審美。我就向他問起這位演員是哪一位明星,他還出演過什麼角色?爸爸跟我講,很可惜,他是一位屬於他們那個年代的明星了,現在已經去世。

那天我們聊了很多,我問起張叔叔的生活和其他作品,爸爸有講到他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歌手。

自從有了共同的偶像以後,我們父女二人在做事方面都會有一個共同的嚮導。因為這樣的吸引力法則,我跟爸爸的關係被瞬間拉攏了,變得融洽了很多。在青春期叛逆的時候,我有很多時候都不願意跟爸爸講話,但是只要一提到張國榮,我們兩個的話就滔滔不絕,怎麼也說不盡。直到現在我上了大學也一樣。有時偶然聽到他的歌,刷到相關的視頻,或是一些比較珍貴的影視資料,我們就會在一起分享。

很有趣的是,因為我媽媽的偶像是劉德華,她偶爾會跟我們倆並不那麼融洽,我們一家人會為了各自的偶像“爭風吃醋”。媽媽會說:“既然你們都那麼喜歡張國榮,那為什麼不能大家一起喜歡一下劉德華,這樣我們一家就都是同擔(註:喜歡同一個偶像的粉絲們)了!”偶爾聽到張國榮的歌,她又說:“唱得真好,那我也要喜歡他了。”

人生不如意的事,有十之八九。青春期里的苦惱還蠻多的。煩惱時,我就會想單獨找一個安靜的空間,聽聽張叔叔的歌,看看他的電影。想著如果這個時候,張叔叔他在我的身邊,他能給予我怎樣的幫助,會跟我說些什麼樣的話。

以前我總會想起他講過的一句話,人生就好像到遊樂場玩摩天輪、過山車,去到一個低點的時候,一定就會順勢上到一個最高點,每個人都有不開心的時候,去到盡的時候,就一定會去到一個更加好的階段。所以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懂得調息自己。

在我心目中,張國榮是一位認真溫柔且充滿熱情的人。我非常願意和大家分享我對他的喜歡,如果有人願意聽的話,我就會跟人家嘮很多;不感興趣的話,我還是會按捺不住心中的熱情,向對方提上幾句。因為我真的會在這方面對自己很驕傲——能夠在現在這樣浮躁的年代,喜歡上一位這麼棒的人。

如今還有非常多像我一樣的榮迷,我在這個群體中待的時間比較久,發現榮迷群體的年齡跨度真是非常大。有些姐姐可能都已經60多歲,有了自己的兒子女兒,甚至是孫子孫女了。也有些年齡比較小,只有13歲左右。我們平時會在自己組建的粉絲群裡溝通,分享一下製作的表情包,聽聽他的歌,大家一起討論一下榮迷各自的最新動向,甚至會一起唱唱他的歌,看看他的影視作品。

大家相處是非常融洽的,我們都有共同的目標,那就是繼續延續著對他的愛意和對他的思念,希望在接下來的日子,讓他依然活在很多人的心目中。

張國榮版程蝶衣,與2004年的榮迷趙港生扮演的程蝶衣。趙港生供圖張國榮版程蝶衣,與2004年的榮迷趙港生扮演的程蝶衣。趙港生供圖

從前的榮迷,也許只是純粹喜歡聽聽他的歌,瞭解一下他的故事。從2018年開始,出現了一段時間的張國榮熱潮。大家會說張國榮說過的話,用他的照片做頭像,他們做這些事情,就會覺得很有格調。一些網友可能會指責別人說,“你就只是跟風喜歡他一段時間,你只是喜歡他帶給你所謂的格調”。但我並不同意這種說法,我覺得喜歡一個人,不一定要瞭解他的全部,無論是放在心裡的喜歡,還是表達出來的喜歡都很好,也不一定非要看過他所有的影片,聽過他所有的歌曲。只要是在無助的時候,看見他的照片,聽到他的歌時就能獲得力量,就已經很棒了。

在我的觀察里,榮迷群體現在越來越年輕,實際上反映出張國榮當年的表演和作品始終沒有過時,他的人格魅力也足夠吸引這麼大的一個群體來關注他。而且張叔叔一向強調自己喜歡的東西都是永恒的,他也真正地做到了他想做到的,帶給我們這麼多的優秀作品,不斷吸引更多榮迷繼續寵愛!

從喜歡張叔叔到現在,我一直在上學。最多在假期時參加一下粉絲自發組織的線下觀影活動,和朋友們一起到家裡面看影片。

香港之於我,因為有張國榮的存在,成了一個特殊的情結。香港就是我這一輩子一定要去的地方,我一定要去看他看過的風景,吹他吹過的風,去瞭解一下他所做過的事情,聽一聽大家口中的他。

為了準備參加二十週年的紀念活動,我攢了足夠的資金,同時也攢滿了全部的思念,攢滿了勇氣,就差到達那個夢寐以求的張國榮存在過的地方。今年我上了大學,終於有了相對自由的時間,下了破釜沉舟的決心一定要去參加這次活動。而且開票那天,我竟然順利成功搶到票了!

我認識的一位榮迷姐姐,因為沒搶到票,她遺憾不已,而我因為有重要的比賽,暫時也挑不出時間去遠赴這場約,痛定思痛,我就把這張票送給她。

本來我想帶上我的好朋友一起去,想著之後可能還有機會收兩連座的票。結果這個過程中又被人騙,也被黃牛賺去了一部分錢。心裡其實挺傷心的,等了五年的活動,還有這些人在亂插一腳。導致很多人都沒辦法去趕赴這一場約,讓這個事情成為大家心裡的一個遺憾。好在群裡很多沒搶到票的榮迷們一起相互安慰開解,說如果沒有去成這次活動,也不要緊的。大家可以去香港隨便逛一逛,追尋哥哥的足跡,還有一些其他的演出和展覽可以參加。慢慢我就釋懷了,覺得沒去那也沒關係。我把我的票送給了別人,的確能幫助到別人去實現和我一樣的夢想。

就算不能趕上這次紀念活動,今年我也一定會去一次香港,現在計劃在9月12日他生日的時候趕赴香港。當然,這一次我也有拜託朋友帶上我親手折的千紙鶴去參加獻花活動,所以也沒那麼遺憾了。

2023年3月30日,香港文化博物館,繼續寵愛·張國榮紀念展舉辦。張國榮生前的舞台服裝、照片、影片和音樂專輯等60多件物品亮相。視覺中國 圖

目前,我們已經有了很多的榮迷平台,做張國榮紀念的公眾號,繼續為大家做一些宣傳和服務。我也想自己做一位up主,剪輯一些他的作品和採訪片段,分享給更多人,讓大家能夠看到。

我心目中“神”一樣的張國榮,也許在別人看來可能是吹捧,而在我看來,張國榮的確就是“神”一樣的存在,他在任何的事情上都近乎做到極致。現在的一些藝人確實同他有一段距離,也需要一段進步空間。但確實時勢造英雄,是從前那個年代和環境造就了這樣一位巨星,而曾經的娛樂環境已經變化,今天我們對藝人的評判標準也已不同。

通過瞭解張叔叔,我們部分榮迷群體才會關心關注到性少數和抑鬱症群體。張國榮在這方面帶給我的影響是蠻深刻的,因為有了他的先例,我們在對待這樣的群體時不會抱有異樣的眼光。從前抑鬱症是一個敏感小眾的話題,人們對抑鬱症傾向於一口咬定它就是壞的,人就會瘋掉之類的,而現在看來的話,這種觀點是不合適的。我現在也在學校和社區里做一些科普,正確宣傳抑鬱症相關知識,讓人們可以關注到。

可以說,張叔叔對我的整個人生觀、道德觀也有很大的影響。在藝術方面,也由於我瞭解他的歌和電影作品,我自己會分辨判斷,怎樣的作品是好的作品,怎樣的作品是用心的作品,是能廣為流傳的作品。於是,看待現在的一些口水歌,我就會保持理性地欣賞,並不做多評判。

伴隨我不斷長大,思考的程度也越來越深。慢慢地就會發現,和小時候的喜歡相比,他的思想、行為作風以及品行,都已成為一個非常的正確的引導,這就會一點點將他捧上了所謂的“神壇”。對我而言,他就是我的一個精神符號。因為這樣的熱愛存在,我在做事情方面也希望盡力做到精益求精。

我在想,如果他還依舊在世的話,我相信他應該會逐漸瞭解學習更多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併發揚光大。他也會做好自己本身應該做的事情,持續為觀眾奉上精彩演出和更好的作品。他可能也會非常樂意參加各種節目去做嘉賓,並且盡他所能提攜一些新的人,為娛樂圈再增一抹活力。還有一個就是他應該也能拿出,就是屬於自己導演的作品,然後捧起獎盃,洋洋得意地說他做到了。

處在如今一個偶像當道的時代,經常會有太多不同偶像的粉絲群體之間的摩擦發生,通過對比其他藝人和自家偶像,拉踩對方來抬高自己偶像的聲譽。這是一種很不好的行為。而且他人在進行言語攻擊時,作為粉絲很難袖手旁觀。受張叔叔的影響,榮迷也是不爭不搶的狀態,在內部大家的素質蠻高的,不會跟別人的idol比拚,也不會消費別人的偶像。我認為如果你認同他(偶像)的人品,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延續一下他的行為作風。

在今天我能夠聽幾首他的歌,看一下他的電影,我覺得就很快樂啦。因為他自己本身也說過,在當今的社會中,在提到80年代的香港歌星時會有人提到他,他自己就會很滿足。

1997年,張國榮在《跨越97》演唱會上穿著紅色鬥篷及閃石西裝,表演《紅》等多首歌曲,由唐鶴德先生提供。此為“繼續寵愛・張國榮紀念展”展品圖,源自香港文化博物館官網。

安徒生  2001年出生

“我會在有些時候寫信給他”

我生長在貴州中部,一個發展得很慢的城市,父母是基層工人,家裡很難有所謂的娛樂氛圍。我是家裡的獨子,有四個姐姐和一個妹妹,我大概是家裡那個最受保護的孩子。

我的三姐很喜歡張國榮,也喜歡香港娛樂文化。小時候,她會帶著我一起看TVB,例如《搜神記》《通靈神探》《義海豪情》。那會兒家裡沒網絡,是在一些衛視上看的,偶爾會插播張國榮的影視作品。父親雖然很喜歡看很老很老的香港武俠電影,但可能到現在他也叫不上幾個香港明星的名字。

2013年的時候,我跟著姐姐看“快男”時,聽到華晨宇唱了一首《我》,當下就很喜歡這首歌。三姐聽到這首歌的時候,很激動跟我說:“這是哥哥的歌!”我就想,“哥哥?我也沒有哥哥啊?”

就這麼陰差陽錯地知道了這樣一個人。

對張國榮的喜歡,應該算是從音樂開始,然後去深入瞭解和認同這個人,後面開始看他的電影。普通人根本不用去刻意地瞭解他,光是看百度百科他的介紹,就大概能曉得他是個什麼樣的人。深入去瞭解他的故事以後,就感覺他身上的特質,好像能夠把人往正面的方向引領。

對我來說,我大概會用“高屋建瓴”去形容他的整體氣質,又沒有恃才放曠,是很溫柔、很美好的一個人。甚至於有時候覺得他太好,是那個時代配不上他。

作品上,我一直很愛一開始吸引我的那首《我》,歌詞里寫一個特立獨行的不被理解的自己,去聽他的演繹就像是在述說自己的故事,能聽出渴望、無奈、難過,種種情緒都在描繪著這樣的一個人:有些與眾不同,但是熱愛花朵,熱愛世界,渴望被人理解。

初中那個時候沒手機,信息也沒有那麼發達,一開始追尋一個人的“痕跡”,主要靠從我姐那“吃安利”。後面又聽到了《沉默是金》,他的作品都注入了自己很多的情感,《沉默是金》在告訴我,話語的力量比我們想的大很多,也很像在告訴那些詆毀自己的聲音,我不在乎,“笑罵由人灑脫地做人”。

1984年,十大勁歌金曲頒獎典禮,十大勁歌金曲獎,《Monica》獎座,由唐鶴德先生提供。此為“繼續寵愛・張國榮紀念展”展品圖,源自香港文化博物館官網。

他的聲音有講故事的感覺,每一首歌都在吟唱一個故事,《Monica》是在熱烈地宣讀自己的情書,《風繼續吹》是在給一個朋友靜靜地講故事,“你慢慢的說,我慢慢聽”;《風再起時》就是在說自己的過去和未來的故事了(我更喜歡他告別演唱會的版本),真正地走進了樂曲裡。

電影里,我最喜歡的是《霸王別姬》和《阿飛正傳》。他在表演里展現的能力讓我更覺得他不是在演,而是在把每一種自己的可能性演繹出來。雖然他的長相已經深入人心,但是我還是要說,他絕對是“劇拋臉”——他可以是溫婉可人的悲劇角色程蝶衣,也可以是桀驁放浪的阿占,可以是那一隻一直在飛的鳥兒阿飛,也可以是家道中落的十二少,更甚就算是《槍王》里的變態殺手在他身上,又有何不可。他就是這樣的演員,總能“拿出”另一個平行世界里的自己,對觀眾說話。

《霸王別姬》劇照《霸王別姬》劇照
《阿飛正傳》劇照《阿飛正傳》劇照

張國榮對我的青春和成長是很重要的存在。從初中“混著”考上市里數一數二的高中後,感覺自己的優秀就突然“泯然眾人”。那時候家裡的氛圍不是很好,加上一些人際關繫上的問題,抑鬱症這條黑狗咬上了我,在那個階段里,他給我的影響是最大的。無論是聽《我》《風再起時》 這些有點“惋惜”的曲子,抑或是看《春光乍泄》《霸王別姬》這些電影,還有不停地去看關於他的紀錄片,都會有更多的共情,也在某些時候覺得和他產生一些“神交”,就像在和他說話一樣,我能夠知道他的痛苦,他也能領會我的不安。

瞭解他越多,越覺得他在藝術上的鑽研讓他超出了那個時代。 97演唱會的造型是超越時代的探索,就像每一次藝術風格的變遷,改變的人都會被人詬病,只有走出那個時間以後,人們才會理解那種大膽的突破,畢竟梵高死了以後才叫梵高。他是一個天才,時代沒有載上他的船,他的隕落是令人惋惜的,但是我的私心還是,他不屬於這裏,他應該活在天上,像星星一樣。

1997年,張國榮於《跨越97》演唱會時穿著的紅色高跟鞋,唐鶴德先生提供。此為“繼續寵愛・張國榮紀念展”展品圖,源自香港文化博物館官網。

很多人都叫他“哥哥”,我覺得用普通話說哥哥的話,有點“發膩”的感覺,好像用粵語來說會好一點。我更願意用“他”來稱呼。對他應該也算不上追星,不是“粉”一個偶像,是尊敬一位真誠的藝術工作者,也是交了一個很遠很遠的朋友。

說來有點矯情,我會在有些時候寫信給他,就向他說一點自己的近況,或者又聽了什麼音樂,看了什麼電影,想到了什麼人。和他說話就像是梳理自己的情緒,並不把他當做一個高高在上的明星,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真正的朋友。

他的待人接物和他的作品一樣不斷被懷念和提及,幾乎整個港圈都受到了他的幫助。很多人提到他的回憶都是溫暖的,一起打麻將,拍電影的時候埋西瓜,對劇組裡面家暴的人嗬斥,幫助素昧平生的人,所有的這些都體現著樂觀、真誠。

也是因為有那個階段,我好像很能理解一點為什麼Leslie會做出這樣的選擇,說自己有多瞭解他肯定不現實,但是能夠感受到他掉落的時候那種失望、痛苦,也帶有一點的解脫。絕望的下落,可能對他這樣的一個天才來說,是一個走向光的過程。

對於張國榮,風華絕代這些詞很難將他的整個生涯說盡,不過還是要說,我們慶幸有過張國榮,但是對於他的離去,我也會覺得理所當然。

小叮噹 2001年出生

“他天生就是藝術家”

我生長於西部山區,經濟發展可以說接近停滯的小縣城里,父母都是很普通的、為生計奔忙的小老百姓。我的父母是70後,我有時候會想,按理說,他們的青春時代,應該是港樂在輝煌年代進駐內地的最直接受眾,但他們似乎並沒有太關注這部分的文化。小學以後,我就已經很喜歡聽歌,但當時的記憶是——網絡歌手三巨頭徐良、汪蘇瀧、許嵩。

第一次聽到張國榮,是高中的時候在朋友的歌單里突然出現他的《春夏秋冬》,開啟了我對粵語世界新的大門。因為那首歌,我開始瞭解張國榮,瘋狂聽他所有的歌。到後面漸漸瞭解這個人,發現他不僅是一個歌手,還演過那麼多作品。

有一次,一位同學突然給我推了一首《侯斯頓之戀》,我沒有第一時間聽,等到聽的時候發現太妙了,後來這成為了張國榮的歌裡面我最喜歡的一首。

關於張國榮的電影,雖然一開始看得更多的是王家衛的電影和《霸王別姬》這種最著名的類型,但原來還有《家有喜事》這樣的喜劇片,讓我發現他是一個可塑性很高的演員,無論演哪個角色都很有代入感。他在當時確實是一個樂壇和影壇的“頂流”,但他其實是一個藝術家,在我們的心裡面是這樣子的存在。

《家有囍事》劇照,主演黃百鳴、張國榮、周星馳《家有囍事》劇照,主演黃百鳴、張國榮、周星馳

更棒的是,他是一個不斷去嚐試和突破自己的一個人。他前衛時尚,審美即便現在看來也不過時。他敢在最鼎盛的時期,拋下一句話,說我以後不唱歌了,就退出了樂壇,又去專注演戲,一樣可以做得很好。你就覺得,這個人他天生就是一個藝術家,就應該吃這碗飯,怎麼會有那麼好的人,讓人心生羨慕。

而當他回到樂壇,應該是娛樂圈又收到了一份禮物,一個上天賜給娛樂圈的寶藏。我記得他好像後來還想去做導演,遺憾的是,直到去世,他想要拍的那部電影,一直都沒有拍成。

從他過去的採訪中,以及這個圈子裡認識他的人對他的評價,你會發現他是一個,無論是在性格,品質還是才華方面,都沒有辦法去指摘的一個人。當時我在想,這麼完美的人怎麼可能存在?

像是他在最紅的時候,會在活動上把當時還是新人的王傑拉到身邊,讓別人看到他;或者勸陳奕迅戒菸、為被家暴的工作人員抱不平之類的。他無論是對待什麼樣的人都是以同樣的眼光,不會因為自己的地位和財富和名聲而傲慢。他是很有情義的人,除了是個明星,也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哦,他還是一個非常浪漫的人。他在演唱會上跟唐鶴德唱《月亮代表我的心》,我覺得這就是世上最浪漫的事情了。

我記得在他大火之前,已經在這個行業裡面摸爬滾打十年還是八年了。後來有一句話說,張國榮都要挨十年忍十年,別人憑什麼不努力。這是常常被拿來激勵後輩的一句話。

關於喜歡張國榮對我的影響,我想可能是潛移默化的。大部分人的青春期總有一段現在回想起來很矯情的時間,伴隨著對性別的認知、對自我的認知、對人際關係的認知的變化。我是一個比較感性的人,青春期里我好像度過了一段特別天真無知的探索和過渡期,自我意識逐漸圓滿,當我開始變得成熟時,快樂好像也越來越少。苦悶和煩惱來源於對現實生活的不滿,對世界的認知告訴我,我正處在一個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下,再加上人際關係的變化、環境的變化讓我感知到“好像沒有什麼是永恒的”。身體里原來住著的那個天真的理想主義者逐漸出走,性格也開始變得悲觀和內斂。

“偶像”,這個詞感覺似乎不太合適,但這樣一個人的存在,於我而言,像是一種精神食糧,去填補和重構我在現實“幻滅”後的精神世界,讓我重新對世界充滿期待,讓我在悲觀與樂觀之間橫跳穿梭。或者說,這樣的一個存在,好像是我不可能達到,但是又非常嚮往的另一種生活模式,有一個人替我完成了一樣。更具體的方面,大概是在為人處世方面,我會希望成為像他一樣善良的人。

我喜歡上他的時候,他已經不在人世了,但是我覺得就是這麼一個人,能在去世了這麼多年後,還有那麼多的粉絲記住他,還源源不斷地有新的人去喜歡上他,去翻看過去的這些東西,去瞭解關於他的所有,那種人格魅力更是無法複刻的。

一開始我知道他2003年跳樓的時候,我挺惋惜的。我會想,如果他留在這個世界,可能會留下更多精彩的作品,這一點讓人至今覺得惋惜的。但後來我覺得,我是可以理解他的選擇的。我覺得肯定是他自己已經無法忍受那種病痛。我身邊也有朋友有抑鬱症的經曆。我其實很坦然,可以很平靜地去接受這個東西。但是有時候我會翻到他一些採訪,講到一些很感動的話的時候,我也會哇哇大哭。

我想,現在人們懷念他、紀念他,是懷念這個人他代表的那種藝術,以及對那個時代的一種追憶。如果要提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能想到的人,第一個人一定是他。就像他當時在演唱會上說的,他希望如果以後大家能提到香港的影星有誰,希望大家能想到他的名字。他做到了。

嚴格意義上來說,我覺得自己不算“粉”,因為本身是一個較為佛系的人,追星做粉絲也沒法像現代人一樣瘋狂。至於我喜歡的歌手演員,我總是抱著一種“我們更像是兩個世界的人”的心態。我還有其他喜歡的歌手,有的幾近消失在中文互聯網,有的百度都搜索不出完整資料。

當你處在一個人人都能在大眾面前發聲,人人都可能成為KOL的時代,這個時代“沒有巨星”似乎也就不足為奇。遙遠的“神”和當下的偶像,本質上都是流行文化的產物,他們的不同在於時代變了,人心變了。這樣說或許有些偏頗,畢竟當下的偶像也有很努力且有能力的人。但不得不說的是,我覺得張國榮所代表的是進入娛樂圈的藝術家,他們普遍將這份工作當作藝術事業在對待,同時承擔起向大眾傳播推廣的責任。而今天種種原因,商業化發展極盛帶來了反噬作用,浮躁了很多,粗糙了很多,作品質量堪憂,其實挺悲哀的,尤其是有時候我看到選秀節目里很多很年輕的面孔,我還挺心痛的,他們像曇花一樣在圈里閃現,但在迭代迅速的環境里,卻彷彿只是被操縱的提線木偶。

而能夠喜歡上這樣子的人,是我們榮迷的幸福與幸運。雖然我們沒有在同一個時空共處過。但我的人生也因為有這個人的存在,讓我一個很少追星的人,感受到“追星”的樂趣。

這種樂趣並不需要多狂熱,他的歌和電影伴隨著我的日常。我還買過關於他的一些書,躺在我的櫃子裡,我經常沒事翻看。我身邊也有其他很喜歡張國榮的朋友們,我們會保持分享。

有一年,是他的忌日,我寫過一篇紀念他的文字:

2021-04-01(節選)

編號55383 Cheungkwokwing小行星

我的碎碎念會和你一起飛上太空嗎

會變成塵埃還是粒子呢

好期待與你相見

一分鍾也好,一秒鍾也罷

下次也一定要再來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