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悅然談女作家:補齊一塊遺失的文學版圖
“我們不會因為讀了一本上野千鶴子的書,就過好了這一生。”3月26日,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張悅然做客北京南陽共享際劇場,圍繞音頻節目《女作家》,與讀者暢談“性別、存在與文學的想像力”。
《女作家》於去年11月在“看理想”APP上線,目前已接近完結,播放量過20萬。在節目中,張悅然從作家、讀者、女性主義者的三重視角出發,著重解讀了維珍尼亞·伍爾夫、多麗絲·萊辛、克拉麗絲·李斯佩克朵、弗蘭納里·奧康納、瑪格麗特·阿特伍德、安吉拉·卡特、埃萊娜·費蘭特這8位西方20世紀女性作家,嚐試構建尚未形成圖景的二十世紀女性文學。
“活得更多一點”
在分享開始,張悅然就送給廣大女性讀者一句話:“活得多”,可能比“活得安全”更重要一些。
不少女性都有這樣一種感覺,一旦進入30歲之後,差不多有十年時間,會感到自己的選擇空間迅速變小,人生忽然之間不再有那麼多的可能性。
“在這個階段,每一個選擇好像都能使你後面的路變得更狹窄。比如選擇了婚姻和生育,那麼之後的人生基本已經能看到是一種怎樣的途徑了。所以我想很多女作家都在思考,怎麼能夠活得更多一點。”
張悅然提到了英國女作家多麗絲·萊辛,《女作家》節目中第二個講到的女作家。作為20世紀最具女性主義標籤或立場的女作家之一,萊辛從未停止過自由選擇,也因“到底有沒有拋棄她的兩個小孩”而備受爭議。
在今天的女性主義論戰里,有人認為女性即便拋棄孩子也是一種自由選擇,也有人站在母性和倫理的角度認為這是不對的。“這件事在今天依然會引起廣泛的爭議,甚至殘忍地說,也許加入爭議的人比看萊辛作品的人還要多。作為一名女性,萊辛影響了後來的很多女作家,不僅是她的寫作,還有她‘活得多’的思想。”
因而在做節目時,張悅然也不斷提醒自己跳出已有的寫作軌跡,去發現不一樣的人生可能性。“我們很容易圖活得安心,尤其是經曆了這幾年,我們最需要的是安全感。但是作為一個女性,我想提醒大家,可能‘活得多’比‘活得安全’更重要一些。”
一塊遺失的版圖
在日常教學中,張悅然發現女作家被講到的幾率是很小的。放眼中外文學史,有很多繞不過去的文學巨匠,談完他們以後,剩下的屬於女作家的份額就很少了。
因而在《女作家》中,張悅然會很想聊一聊那些似乎在文學史上沒有被強調的女作家。“和很多女性寫作者聊寫作時,我發現大家主要讀的還是男作家的作品。你會覺得那些女作家也挺好,像她們一樣也不錯,但當你給自己定一個目標的時候,你還是會想到那些在文學史上非常高大的男作家的形象。”
有一天,她忽然想:這樣的文學史是怎麼被寫出來的?是怎麼變成現在這樣的?此前樹立的很多標準是否對女作家公平?如果我們對標準做出一定調整,我們對於“偉大”,對於“成功”,甚至對於“出色”的感受,是不是都會產生一些變化?這些標準的變化,會不會讓我們看到更多的女作家?
“我意識到,我一直活在一個男權締造的文學體系里。”張悅然說,“在這樣一個情況下,我會覺得如果我們把視野對準女作家,補齊一塊遺失的版圖,為後人建立一個更好的文學標準,可能對於女性和男性都更公平。”
她還強調,對於“公平”,過去我們總覺得“不要強調她們是女性,只要強調她們寫得好”就夠了,“但你應該看到她們作為女性的獨特,無論是她們的困難還是她們的優勢。只有充分看到這些,不去忽略,充分討論,才可能達到平等。”
女作家是人,不是機器
一說到女作家,她的人生和創作似乎就很難分開。
張悅然舉例伍爾夫和萊辛——這兩位很受歡迎的女作家:“在伍爾夫和萊辛身上,我們看到的是她們作為個人的偶像的放大,但同時也有對她們作品的很多誤解。比如我們在各種新媒體會看到 ‘一間自己的屋子’這個標題,但它其實是一部很冗長的小說,暗藏了伍爾夫的複雜想法,這些少有人知。大家只是覺得伍爾夫好像是最早喊出女性需要自己一間屋子的女性領袖,僅此而已。萊辛也是一樣。她寫了《金色筆記》,但很多人只看到了被提取出來的口號和標籤,沒有看到其中的複雜或者與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立場相關的鬥爭、掙紮的曆史。”
“這也是為什麼像費蘭特這樣的女作家選擇匿名的原因。你找不到我的個人經曆,你就好好看我的作品,不用把我的經曆和我的作品混為一談,或者說讓它們互相影響,互相消解。”張悅然說,今天大家在新媒體上能看到不斷髮酵的關於女性主義的討論,這很有必要,但還要區分女作家的作品和女性主義理論,“它們的區別在於,女作家的作品很多時候是女性主義失敗的地方,它不是一次一次的女性主義口號的成功,很多時候是失敗。為什麼失敗?因為女作家是人,不是一個貫徹信條、貫徹綱領的機器。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很多時候會軟弱,會改變我們的立場,會妥協。”
“我們不會因為讀了一本上野千鶴子的書,就過好了這一生。”在她看來,當我們在看這些女作家的作品,其實是在看一段一段不同的人生,這些人生里有很多接受了女性主義的意誌,站在女性主義的立場,但它們依然會有很多不盡如意的地方,不幸的地方。而這些,恰恰也是文學作品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