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將至,讓殯葬服務收費明明白白

  ■ 社論

  殯葬服務價格直接關係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理應做到明白收費。

  清明將至,有關殯葬收費的話題熱度持續上升。3月31日,民政部2023年第一季度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要求殯葬服務機構嚴格落實相關管理服務標準規範,做到服務項目、收費標準及惠民措施公開公示。同時,多地市場監管部門也提前發佈相關提醒,規製可能出現的行業亂象。近日,北京市市場監管局將聚焦市民關注的殯葬服務價格問題,重點對殯儀館、經營性公墓(陵園)和醫院太平間等殯葬服務經營場所服務收費項目、喪葬用品銷售價格開展執法檢查,嚴查違規收費行為。廣州市市場監管局也發佈了殯葬服務價格提醒告誡函。

  殯葬服務價格畸高,或動輒臨時脅迫性加價,讓很多人苦不堪言,不勝其擾。近年來,多地曝出殯葬高價收費事件,一再刺痛公眾。比如,去年北醫三院“3天收費3.8萬元”的天價殯葬費就曾引發輿論風波。不久前,江蘇省市場監管局公佈了5起殯葬服務價格違法典型案例,涉及標價之外加價出售商品、超標準出售墓穴等問題。

  殯葬收費亂象並非自今日始,而是由來已久。只是因為人們一般抱著“死者為大”“入土為安”的心理,加之,一個地方的殯葬機構往往具有市場壟斷地位,“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很多人並沒有更多的選擇。這也從客觀上助長了部分殯葬機構的價格恣意。對此,必須強化行業治理,嚴查殯葬服務違規收費,讓死者真正得到安寧。

  具體而言,首先要緊盯重點環節、重點部位嚴查價格違法。從醫院太平間到墓地;從公益性骨灰堂,到經營性陵園;從殯葬用品,到相關服務,一個環節、一個部位都不放過,看看這些機構是不是嚴格按照規定明碼標價?有沒有私立名目,增加收費?醫院的太平間有沒有開展營利性殯儀服務?這些問題均直接關係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理應做到明白收費。

  再就是要嚴肅查處違規殯葬服務機構,以“事後懲戒”傳遞明確的治理信號。如前所述,在江蘇省市場監管局發佈的典型案例中,可以看到,標價1732元的殯葬“一條龍”服務,卻實收10600元,超收6倍;句容市殯儀館超標準收取告別廳租用費、火化費,7年違法所得高達149.8萬元……

  個中行為之惡劣,令人震驚,而相關處罰也來得及時且乾脆,不僅責令其退還違法所得,或者給予沒收,亂收費的殯葬機構往往還面臨高額罰款。此前,類似“多收260元被罰50萬”的相關新聞報導,就傳遞了嚴查殯葬亂象的明確信號。當此清明節點,針對殯葬服務機構的監管必須要保持“嚴查”的態度和“嚴懲”的力度。

  此外,針對公眾高度關切的墓地價格問題,也應發揮價格宏觀調控作用。對於墓位價格虛高的行為,民政部門及相關職能機構應及時介入進行價格干預;同時,嚴厲打擊倒賣炒賣、傳銷或變相傳銷墓穴和骨灰存放格位等行為。

  應該看到,作為人生的最後歸宿,墓地這種商品確實具有特殊性,但越是特殊,越不能聽任市場恣意炒高價格,進而增加民眾負擔,甚至讓人有“死不起”的感慨。積極進行價格調節,保障中、低價位墓位的供應,本身就是一種民生至上。

  當然,近年來,經過各地主管部門的積極治理,殯葬服務市場與之前相比,確實更加平穩有序,其間有些鋌而走險的價格違規行為,有些以往習焉不察的隱秘領域,如醫院出租太平間等,也往往被迅速查處。

  但也應注意,規範殯葬服務價格也要立足常態化治理,平日裡就要嚴查狠抓。人的生老病死,不會挑日子、選時間,相應的,監管執法也要全時段、無縫隙,不留死角。

  就一般民眾而言,也要多一些權利意識,不要被傳統的厚葬等觀念束縛了手腳,一旦發現不合理、不合法的收費行為,要勇於主張權利,積極投訴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