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職媽媽的再就業矛盾:“媽媽崗”等彈性工作能更多嗎?

海報設計 鬱斐

據近日媒體調研,在去年發佈《關於大力推行“媽媽崗”就業新模式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措施》”)的廣東中山市,其“媽媽崗”就業模式已落地實施,備案企業124家,一些育兒婦女得以實現彈性工作。

“媽媽崗”是為方便育兒的職業女性設置的,每天的工作時長與其他崗位相同,但無須打卡,“實行彈性工作製,可隨時請假。請假耽誤的工作時長,在當天其他時段補齊即可”。主要吸納法定勞動年齡內養育12週歲(含12週歲)以下兒童的婦女。

備案企業將一些可靈活上班的崗位設為“媽媽崗”,按《措施》,中山對實際用人的“媽媽崗”展開補貼。截至2022年底,中山市備案崗位近8000個,方便媽媽就業1400多人。

近年來,有關“全職媽媽”的話題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據艾媒諮詢數據調查顯示,2022年中國已婚媽媽群體中全職媽媽的總人數占比為12.6%。曾經,在大眾印象里,全職媽媽、家庭婦女是女性的主動選擇和良好“歸宿”。她們不必工作、沒有謀生壓力,享受家庭、悠閑自得,與“社畜”形成鮮明對比。

視覺中國 圖視覺中國 圖

隨著全職媽媽的討論增多,社會開始認識到“母職”也是一種勞動,乃至“無酬工作”,全職媽媽的日常勞動強度、時間甚至超過一些職業。但其勞動價值是否被家庭認可,還要看個體的具體境遇。

不少全職媽媽試圖重新就業。一部分全職媽媽出於安全感和自我價值實現,渴望回歸職場,有自己的事業。更多的是出於家庭整體的經濟需求,孩子兩三歲後,也需要回歸工作。但此時,照料孩子的責任依然存在。

當全職媽媽重新就業時,往往處於家庭生活與個人訴求的艱難平衡中。她們希望也需要工作,卻苦於少有崗位讓人“平衡”家庭與職業。

在澎湃研究所研究員的此類調研中,有兩個案例比較典型。

一位是住在上海郊區保障房、有一個2歲兒子的全職媽媽。她原本是市區一家烤鴨店的大師傅,懷孕幾個月後辭職回家,從此成為家庭主婦。公公70多歲癱瘓在家,丈夫剛因工廠搬遷失去工作,開網約車支撐全家生活。由於經濟拮據,其急切希望能工作增加家庭收入。但家中有孩子、老人要照顧,她只能找在家或者家附近能做的工作,但“一直在找,找不到”。她曾在網上看到能在家接活的工作,比如做圓珠筆的手工活,但最後“交了幾百塊什麼都沒有”。她使用電腦不熟練,加上曾有受騙經曆,對做微商也比較抗拒,難以參與線上工作。多方求助之後,終於經鄰居引薦,到社區棋牌室謀得一份兼職。

另一位全職媽媽,孩子已10歲,原本是外貿企業白領,從懷孕數月後至今沒有正式工作。她丈夫收入不錯,但對家務、育兒“沒有參與感”,她承擔全權照顧家庭、孩子的責任。因感覺經濟不獨立、缺乏安全感和保障,她從孩子1、2歲起嚐試過好幾個工作。一個是與同事合夥做外貿生意,但因太忙,無法照顧家庭而中止。她還自己開過淘寶小店,但堅持3年後也放棄了,僱人不划算,不僱人還是難以照料家庭。近期,她從網上看到配音方面的培訓,認為這是一個適宜自己情況、可能有就業前景的機會,正在積極投入學習。

據《2021職場女性工作壓力調查》,近九成的全職家長希望能夠回歸職場。即使順利重新回歸職場,職場媽媽也面臨挑戰,其中“無法兼顧工作和家庭”(占比63.5%)是最大危機。

視覺中國 圖視覺中國 圖

解決這個問題,不僅需要家庭成員的理解和努力,還需要社會共同思考。當育兒壓力成為影響家庭生育意願的重要因素時,照顧幼兒的家長(無論是父親還是母親)取得“家庭-工作平衡”?彈性工作製是呼籲已久的一種方式。讓保障效率的彈性工作更加普及,需要個體、企業、政府的多方努力。

首先,數字時代為靈活就業提供更多機遇,個人層面可以積極探索。據某知名母嬰社區發佈的《2020年度中國家庭孕育方式白皮書》,全職媽媽中63%考慮兼職/副業,其考慮兼職方向較多為開店舖/做小買賣、做微商、投資理財。例如第二個案例中的全職媽媽通過不斷嚐試,最後發現一個新的職業工種、靈活就業的方向。

其次,企業等用人單位也在嚐試新型辦公方式,比如彈性辦公。出勤規定寬鬆化、工作場所分散化、網絡聯結電子化成為了彈性工作體系最重要的三個特徵。在遠程辦公方面,某些企業延續、優化了疫情期間線上工作實踐。如澎湃研究所研究員瞭解到一家市場諮詢企業,已將遠程工作制度化。在某些崗位,司齡達半年以上、績效較穩定的員工可以申請遠程辦公,但期間應定期到公司參與會議或討論,且一旦績效下滑可取消遠程辦公。當然,該司相對成熟的分工管理體系和組織能力是實施遠程辦公制度的前提。

最後,城市政府也可積極行動,打造“撫育友好型”社會。比如廣東中山的“媽媽崗”彈性工作模式,就是在政府的推動下建立的。此案例中,政府提供了稅收減免、建立就業信息平台等支持舉措,也施以了有關正規用工等規製,比如要求“媽媽崗”同等繳納社保,併發放相關補貼。至2022年底,中山共發放“媽媽崗”用人單位社保補貼、崗位補貼353萬元。

同時,在數字零工成為趨勢的當下,完善數字零工的勞動保障,也可間接為需要彈性工作的“家長們”提供更多選擇。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回應大眾關切,探討城市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