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令風物|中國蠶桑故事

清明是節氣,同時也是一個節日。清明一般在陽曆4月5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時開始。從農曆上講,清明節氣一般是在三月初。

何謂“清明”?它的本意是“氣清景明”,指空氣清新、景象明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上說,“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清明時節,萬物清潔、齊整、明朗,不論是春耕生產還是植樹造林,都正當其時。

清明是一個美好的詞彙。在漢語言里,它的含義還被引申到了很多其他方面:它可以指天下治理井井有條,也可以指人的思路清晰明朗。不論是指自然世界還是人類社會,“清明”都包含著正面向好的意義。

清明時節,我們要講的這種“時令風物”,其重要性、影響力,不亞於任何其他草木;它與中國人相處的曆史之久、關聯之深,在生物界中也是屈指可數的。

我們要說的,就是桑樹,以及與其相關聯的蠶、絲、人。穿衣保暖,始終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中國人很早就發現了蠶絲能織作衣物的妙用,並且最早從事蠶桑業,這是世界公認的。傳說,黃帝的妻子嫘祖就是蠶桑業的始祖。

本文圖片 視覺中國資料圖本文圖片 視覺中國資料圖

這裏先做一個科普。根據《辭海》的解釋,桑,為桑科桑屬植物的統稱,落葉喬木,葉卵圓形,葉緣有鋸齒;花淡黃色,果實為複果,名桑葚,成熟時一般呈紫黑或白色,味甜;再生分枝能力強,耐剪伐;葉可飼蠶,果可食用和釀酒,木材可製各種器具,枝條可編筐,桑皮可製紙,葉、果、枝、根皮均可供藥用。看完這一段,你也許會想起一句熟悉的話語——桑樹“渾身都是寶”。

你注意到沒有,人類利用或者馴化動植物,絕大多數是“一對一”的關係,而蠶桑有著根本不同,這其中蘊含著一種神奇的“三角關係”:人類盡心繁育著桑樹和蠶寶寶,桑葉成為蠶的食物,蠶絲成為人類的衣物,這三方形成了巧妙而平衡的共生關係。

春天,特別是“氣清景明”的這個時節,正是柔桑開枝散葉、蠶寶寶開啟生命之旅、人們為采桑養蠶奔忙的時候。而我們的詩詞之旅,可以從《詩經》講起。

桑葉桑葉

《詩經》詩話|春日載陽,爰求柔桑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豳風·七月》誕生於西周早期,這也許是中國最古老的時令詩、農事詩。《七月》很長,把農人一年四季的生活都做了盤點,其中的第二段和第三段,是圍繞蠶桑展開的:

七月(節選)

詩經 豳風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春日載陽,有鳴倉庚。

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遲遲,采蘩祁祁。

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

七月流火,八月萑葦。

蠶月條桑,取彼斧斨,

以伐遠颺,猗彼女桑。

七月鳴鵙,八月載績。

載玄載黃,我朱孔陽,為公子裳。

春日載陽,有鳴倉庚。女執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天來了,太陽暖洋洋的,黃鸝(倉庚)鳥兒在歌唱。青春少女拿著籮筐,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少女要去幹什麼,原來是去採集柔桑嫩芽。

蠶月條桑,取彼斧斨,以伐遠颺,猗彼女桑。”蠶月就是農曆三月,一個月份居然用蠶桑來命名,可見這種產業在人類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這句詩中,提到了斧子等“硬核”農具,原來,采桑並不是動動手指那麼簡單,有時要伐取樹枝,有時要用繩索拉下高枝。總之,這既是一件技術活,也是一件力氣活。我們在上面講到桑樹的生物特徵,“再生分枝能力強,耐剪伐”,這份皮實,人類掌握得恰如其分。

說實話,我對采桑養蠶沒有太多直觀感受,我的家鄉皖東有很多桑樹,但沒有養蠶傳統;不過,我知道桑樹會長得很高大,枝條難以徒手觸及,因為孩童時代為了采桑葚吃,爬上爬下,很是費過一番力氣!

蠶桑不僅是生產,還是愛情的載體。《詩經》中有很多情詩,它們的本質是“思無邪”:

桑中

詩經 鄘風

爰采唐矣?沬之鄉矣。

雲誰之思?美孟薑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

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麥矣?沬之北矣。

雲誰之思?美孟弋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

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東矣。

雲誰之思?美孟庸矣。

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

送我乎淇之上矣。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小夥子。不論是采唐(蔓草),采麥(野麥),還是采葑(蕪菁),他始終掛唸著心上人。“雲誰之思?美孟薑矣”,心上人是誰?原來是美美的孟薑。這裏的“孟薑”,不是傳說中哭長城的孟薑女,而是薑姓的貴族大小姐。

期我乎桑中”,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心上人,我們相約在桑樹林見面!

還有一首詩,也是直接以“桑”為題目的:

隰桑

詩經 小雅

隰桑有阿,其葉有難。

既見君子,其樂如何。

隰桑有阿,其葉有沃。

既見君子,雲何不樂。

隰桑有阿,其葉有幽。

既見君子,德音孔膠。

心乎愛矣,遐不謂矣?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這個故事的主人,應該是一位女子了。因為她整日所期待的,是“既見君子,雲何不樂”。

“隰(xí)桑”,指濕地中的桑樹。“隰桑有阿,其葉有難”,“隰桑有阿,其葉有沃”,“隰桑有阿,其葉有幽”,那河邊的大桑樹啊,枝葉茂盛繁密;陽光透過樹葉灑在粼粼的河面上;樹蔭之下,有我們的美麗過往。一唱三歎之後,女子對君子大膽表白,直接把“愛”說出口:“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也正是在《詩經》形成的年代,民間流傳一個詞彙,叫“桑間濮上”。此地位於衛國,按照字面理解,應該是濮河岸邊的一片桑樹林吧。當時,人們以此指稱男女約會之所。有人說,“桑間濮上”的音樂是亡國之音,我倒不這麼認為。在我看來,桑樹之下,桑田之中,有著《詩經》年代的愛與哀愁。可以說,如果沒有桑樹,那時候的人簡直不知道該怎麼談戀愛!

桑葚桑葚

《樂府》詩話|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

自人類社會形成以來,採摘大多是女子從事的勞作。因此,我們看到許多有關采桑的詩歌,主角也都是女子。事實上,在中國古代的詩歌中,采桑、採蓮和采菱,堪稱規模宏大的三大“採摘區”。採蓮和采菱,在今後的時令詩話中,我們都會陸續講到。這裏,我們繼續講采桑。

《詩經》,是先秦(秦朝以前)的民歌總集。那麼,還有“後秦”民歌總集嗎?真的有,這就是《樂府詩集》。這部南宋人郭茂倩編纂的集子,統共一百卷,收集了從西漢到五代的諸多民歌和文人的“仿製”民歌。《樂府詩集》中也有很多經典,譬如這首:

陌上桑

漢 樂府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

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

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

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

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

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

使君遣吏往,問是誰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

羅敷年幾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餘。

使君謝羅敷,寧可共載不?

羅敷前致辭,使君一何愚!

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東方千餘騎,夫婿居上頭。

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

青絲繫馬尾,黃金絡馬頭;

腰中鹿盧劍,可值千萬餘。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

為人潔白皙,鬑鬑頗有須。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

坐中數千人,皆言夫婿殊。

如果用現在的眼光看,這就是一篇“超級爽文”。它“爽”在什麼地方?請看:秦羅敷,一位年輕貌美的采桑女,面對一個不懷好意的油膩官老爺(使君),當著大夥的面,把他給狠狠懟了一頓:別做你的猥瑣荒唐夢,我家夫婿比你強一千一萬倍!

羅敷這位機智果敢而富有喜劇色彩的奇女子,在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是十分罕見的存在。因為,古詩詞中的女子,很多是不幸而悲哀的,她們常常是思婦,是怨婦,乃至是棄婦。而《陌上桑》中的秦羅敷,始終陽光燦爛,沒有吃一點兒虧。

我們再好好回味《陌上桑》故事發生的場景:“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采桑的時節,就在這陽光明媚的春日;勤勞、勇敢、美麗、善良的秦羅敷,就這麼大大方方地出場了!

秦羅敷的故事實在太有感染力,以《陌上桑》故事為藍本的樂府詩歌也不計其數。請看:

子夜吳歌·春歌

唐 李白

秦地羅敷女,采桑綠水邊。

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

蠶饑妾欲去,五馬莫留連。

素手青條上,紅妝白日鮮”,這顏色搭配多麼青春無敵,勞動的人兒最美麗;“蠶饑妾欲去,五馬莫留連”,白白胖胖的蠶寶寶才是羅敷的最愛,五馬當道的使君大爺,請你識趣點、靠邊站。

我們再看:

采桑

唐 王建

鳥鳴桑葉間,葉綠條複柔。

攀看去手近,放下長長鉤。

黃花蓋野田,白馬少年遊。

所念豈回顧,良人在高樓。

這首詩里,那個人見人煩的使君索性徹底消失。通篇所見,令人心情舒暢:“鳥鳴桑葉間,葉綠條複柔”,這是羅敷女的工作環境;“攀看去手近,放下長長鉤”,近的用手采,遠的上長鉤,這是羅敷女的工作狀態;“黃花蓋野田,白馬少年遊”,這是羅敷女的工作背景;“所念豈回顧,良人在高樓”,這,是羅敷女的工作心情!

《田園》詩話|桑葉尖新綠未成

如果按照時間線繼續講下去,我們就要講到宋朝。事實上,在宋詩之中,我們依舊可以發現滿滿的蠶桑元素。此時,《詩經》《樂府》已經漸漸成為曆史的迴響,詩人們不再層層疊疊地給蠶桑附加故事和傳奇,而是用更加清新、簡約的眼光來打量蠶桑,令它們回歸田園與農事的本原:

春日田園雜興

宋 範成大

柳花深巷午雞聲,桑葉尖新綠未成。

坐睡覺來無一事,滿窗晴日看蠶生。

南宋詩人範成大,晚年退職回到家鄉蘇州後,創作了組詩《四時田園雜興》,“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各十二首,一共六十首,影響力很大。而這一首詩,是整組詩歌的開篇之作。

春日的晌午,暖陽令人昏昏欲睡。春困到來,你需要一場飽飽的午睡。醒來無事,詩人用他的耳朵在聽:咦,這大公雞為什麼要在午間打鳴?詩人用他的眼睛在看:垂柳青青,桑樹抽芽;米粒一般的蠶卵,孵化出了螞蟻一般大小的蠶寶寶。一切都是新生的,一切都那麼美好。“那麼,我索性用一年時間,寫一組田園詩歌,來記錄四時的變遷罷!”也許,正是從這一刻起,詩人暗暗地做了這個決定。

事實上,從三月清明開始,柔桑與蠶種,就始終成了農人的牽掛。這樣的日子,從春到夏,大約要持續半年光景。所以,清明的蠶桑故事,只是開了一個頭。待到一個月後,我們還會在宋詩中看到:

鄉村四月

宋 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

鄉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鄉村四月,風景如畫。此時的農人更加忙碌,這邊剛剛侍弄完蠶桑,那邊又要下地插田。

而後,到了初夏光景,當年在徐州擔任主官的蘇軾,下鄉體察民情,出手就是一組膾炙人口的《浣溪沙》,其中有兩首分別寫道,“麻葉層層檾葉光,誰家煮繭一村香”,“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棗花飄落的時節,蠶寶寶已經結繭,人們浸泡和蒸煮繭子,村婦們架起繅車,開始抽絲剝繭、繅取絲線,又是勞碌而充實的一段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