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 上海此時最是春和景明

轉自:新民晚報

新民晚報訊(記者 馬丹)今天,迎來兼具“節氣”和“節日”兩種身份的清明。清明在仲春和暮春之交,春意已濃節氣的清明,是表徵物候變化的節氣,有天氣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從節氣到傳統節日,“清明”經曆了幾個朝代的變遷,留下來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的傳統習俗。

清明節氣期間,上海常年平均氣溫為15.5℃,平均降水量為42.4毫米,與上一個節氣“春分”相比,氣溫整體上升非常明顯,是全年升溫幅度最大的節氣。古詩里寫道,“清明時節雨紛紛”,但實際上,上海的清明更多的是春和景明的景象,暖意濃濃,平均降水量和雨日反而減少。這幾天的天氣就頗為應景,告別“土颱風”後雨水漸止,天氣逐步返晴。據預報,6日,本市天空裡的雲仍然不少,天氣以陰到多雲為主,有時會有短時小雨,但夜裡起,天氣會徹底轉好,並從7日起迎來2到3天的晴好天氣,白天最高氣溫可升至17~19℃。不過,在輻射降溫作用下,晝夜溫差大,早晚氣溫較低,預計最低氣溫不到10℃。

前天夜裡,申城春雷陣陣,一場酣暢淋漓的春雨瓢潑而下。上海市氣象局首席服務官鄔銳說,人們都知道,夏季一場熱雷雨之後,美麗的彩虹時常會出現在雨後的天空。“熱雷雨是一種強對流天氣,來去都很快,當太陽在雨後很快出現,而大氣中水滴尚未‘曬乾’時,光線在水滴中折射或反射,就會出現彩虹。清明時節,雖然並不是一直雨紛紛,但雨水確實也時常出現,強對流天氣也開始多起來。此時,暖濕氣流越來越強盛,冷空氣還不甘心徹底退場,兩者交鋒開始變得激烈,就容易導致強對流,也就容易出現彩虹。這就是為什麼清明三候會認為此時‘虹始見’。而且,有了雨水的洗滌,空氣變得較好,大氣中灰塵顆粒物少了,會讓彩虹美得更甚。”

天氣的變化,也讓物候隨之變化。清明三候,描繪的正是世間萬物的變化,就比如,一候“桐始華”里,春來萬物複蘇,清明陽氣更盛,各種各樣的花競相開放,而二候“田鼠化為鵪”指的則是,田鼠、鵪鶉等動物的生活習性在這個節氣里相應發生了改變。上海自然博物館副研究員何鑫說,城市的變遷,使人較難在現代都市里看到節氣里物候元素,要在上海的中心城區看到鼠和鵪鶉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人類為了‘除四害’,在滅鼠上花費了許多工夫,另一方面,鼠是紅隼、鳳頭鷹等上海猛禽的獵物,因此,人居環境中的鼠類不敢頻繁地在白天出沒,夜間或許能捕捉到它們的身影。鵪鶉則是對生態環境要求有點高的鳥類。它體型小巧,通常會躲避在隱蔽的、茂密的灌木叢、草叢里,因此只有在郊區才能找到鵪鶉的身影。”

不過,何鑫說,清明正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只要你有心走進自然,瞭解自然,依然能發現一些動物的元素。“儘管看不到鵪鶉,但是同為雉類的雉雞在城市里時常可見。過半的冬候鳥雖然已經在此時告別了上海往北而去,但是,我們即將迎來從遷徙候鳥的先頭部隊,比如,從南方正在往北方遷徙並會路過上海的鴴鷸類的先頭部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