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的大學生不想“脫單”了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李丹萍

恢復單身已有兩年,大學生李穎始終無法走入下一段戀愛。她和前男友是異地戀,最初很甜,哪怕只是“買奶茶”這種小事,都會和對方分享。他們每晚都會煲電話粥,實在困到不行,才會掛斷電話。熱戀期沒有持續太久,“時間長了,我總感覺自己在和手機談戀愛”。慢慢地,交流越來越少,對話也只剩下“吃了嗎”“早點休息”之類的例行問候。不到半年,兩人就分手了。她感歎:“我累了,不想愛了。”

和李穎一樣,很多大學生不想脫單。“姻緣廟我看都不看,財神殿里長跪不起”並不只是一句玩笑,更是現實。日前,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佈我國第三本心理健康藍皮書,書中公佈的《2022年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涵蓋對山東、河北等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近8萬名15-26歲大學生的調查。數據表明,有27.61%的大學生處於戀愛狀態,有41.93%的大學生單身且不想脫單,有25.40%的大學生處於單身想脫單的狀態,其餘學生未報告。

那麼,在這個單身也能無比快樂的時代,我們還要戀愛嗎?

視覺中國供圖視覺中國供圖

戀愛需要更多的勇氣和智慧

大四學生孟歌從來沒有談過戀愛,也沒有脫單的想法。她曾試過和有好感的男生約會,但兩人的生活習慣、飲食口味等都不盡相同。“他口味清淡,我無辣不歡,每次吃飯都要遷就對方的口味。為了見面,她還經常需要調整自己的計劃,很多事情只能在百忙中抽空完成。”孟歌覺得自己的生活“一下子亂了套”“幹什麼都沒有頭緒”。她說:“我還是更享受一個人隨心所欲的狀態,不想因另一個人去改變。”

“我想用盡全力對他好,看見任何好東西都想買給他。”回憶和前男友相處的場景,外語專業的張方說。然而,男友一年前提出了分手。張方不解,自己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讓男友回心轉意。後來她明白,不喜歡了怎麼做都沒有用。她說:“我現在不敢戀愛了,不想自己的心意被辜負。”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陳祉妍是調研的設計者之一,她認為,大學生戀愛意願降低主要和原生家庭的影響、社會思潮的變化以及戀愛的不確定性有關。

“很多父母的婚姻不幸福,充斥著爭吵或無聊。”陳祉妍表示,在這種氛圍的影響下,學生很容易對婚姻失去信心。社會思潮的變化是影響大學生戀愛觀的重要因素。“以前很多人為了愛情不顧一切,現在的很多大學生對此無法接受。”她同時認為,當今大學生對於不確定性的容忍度比以前更低。科技的發達與社會的進步讓生活的確定性增加:社交媒體實時通信,出門有導航,吃飯有點評網站“種草”“排雷”……然而,對於不確定性的容忍度是需要練習的。陳祉妍表示,確定性增加意味著練習變少,人對不確定性的耐受度很可能會隨之降低。

相比於工作和學業,戀愛具有更多的不確定性,這更讓大學生望而卻步。陳祉妍說:“只要努力工作,你就容易被老闆看到,獲得升職加薪的機會。即便日後離職,你也擁有了更多的工作技能,可以遷移至下一份工作。”但是戀愛需要更多的勇氣和智慧。

在單身的黃金時代,還有談戀愛的必要嗎

現在似乎是一個單身的黃金時代。不想做飯,可以點外賣;想要休閑娛樂,電影院、音樂廳,隨意挑選;想要旅行,導航在手,說走就走……在生活中,他人陪伴不再是獲得幸福的唯一途徑,即便只有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快樂。

當單身的確定性快樂和戀愛的不確定性幸福相遇,我們還有戀愛的必要嗎?談戀愛的意義是什麼?

失眠、焦慮、煩躁……臨近畢業季,白潔在求職和論文的雙重壓力下,情緒起伏不定。她常常感歎:“幸好有張寧。”白潔的男友張寧比她大了一屆,她如今面臨的困難和壓力,張寧都經曆過。平日裡,張寧常常帶白潔出遊散心,幫她看簡曆,訓練面試技巧。在男友的幫助下,白潔不但壓力舒緩了很多,也收穫了理想的工作。

“我總是控製不住地‘作’。”戀愛後,李敏就像變了一個人,她從前情緒穩定,理解他人,現在因為一點小事,她就能和男友大發雷霆。“我後來才發現,原來我是一個對感情缺乏安全感的人,我的‘作’不過是想確認男友對我的愛。”發現這一點後,李敏開始努力提升自我,“不把情緒寄託在他人的評價上。”

報告顯示,戀愛中的大學生抑鬱得分最低,焦慮得分也較低,單身想脫單大學生的抑鬱和焦慮得分顯著更高;在無聊感上,戀愛中的大學生無聊得分最低。健康良好的戀愛關係對於心理健康或許具有促進作用。

在陳祉妍看來,當雙方處於一段健康良好的戀愛關係中時,二人能為彼此帶來更多的情緒支持,願意努力去理解對方,互相扶持,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更深層地認識自己。陳祉妍建議大家不要排斥戀愛,而是通過戀愛探索自我。

戀愛應該怎麼談

追尋健康良好的戀愛關係,陳祉妍建議學校應加強戀愛心理健康教育,根據不同學生的發展特點,針對性地設立相關課程,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婚戀觀。

如果由於原生家庭的問題而不敢談戀愛,陳祉妍認為,學生可以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至於有脫單想法的大學生,不要被動等待,“幸福需要自己去尋找和創造”。

陳祉妍還特別針對女性戀愛提出建議。“當今我國女性的社會地位大幅提升,當一個女性有才能又努力,是有機會擁有較高職位,賺到更多金錢的。”她認為,當代女性應該具有新的戀愛觀,不要將擇偶標準局限於“慕強”之中。“我的意思不是說一定要向下找。”陳祉妍表示,我們要優先考慮那些影響幸福的可能性,不應該被標籤所束縛。

陳祉妍曾在某節目的年終盤點里聽說過一對老夫妻,他們結婚近60年,愛情仍在。這位女士在年輕時是飛行員,男士只是普通士兵。丈夫始終是妻子的堅實後盾,支持她的飛行事業。陳祉妍說,他們打破了傳統婚姻觀念的束縛,雖然存在職位差異,但生活幸福,是值得學習的樣板。“我不認為戀愛雙方有簡單的強弱劃分。”陳祉妍表示,如果一個丈夫願意去照顧和支持事業上比自己強的妻子,就足以說明他具備強大的胸懷,不需要學曆、身高等去證明。

(除陳祉妍外,本文人名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郭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