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國際青年北京論壇舉行 為全球發展注入青春活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藝

中國古典舞和西方古典音樂交融成一曲《生命之環》,拉開了第二屆國際青年北京論壇的序幕。

4月12日,超200位中外青年領袖、專家學者和藝術家代表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圍繞“新時代·炫青春·向未來”主題,共議青年話題。

在許多嘉賓看來,此次論壇不僅召開在時序交替的春天,也召開在中國發展的春天,生機勃勃,催人奮進。

4月12日,北京鳳凰新媒體中心,第二屆國際青年北京論壇現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雋輝/攝4月12日,北京鳳凰新媒體中心,第二屆國際青年北京論壇現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雋輝/攝

“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積極參與者和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為全球青年提供了廣闊的發展機會。參加本次活動的不少青年都在中國實現了創新創業的夢想,歡迎更多國際青年搭乘中國發展的順風車,共享中國發展的新機遇。”中國外文局副局長兼總編輯高岸明說。

高岸明表示,作為最具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青年更能把握住全球化帶來的新機會,實現就業、創業。然而今年以來,由於個別國家對貿易、技術共享的跨境資本流動等施加限制,曾給世界帶來繁榮和福祉的全球化正遭遇逆風。“逆全球化不符合青年群體的利益。”他呼籲,廣大青年應大力提倡維護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多邊貿易體系,聚焦全球共同發展的崇高事業,參與共建團結、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發展夥伴關係。

在北京市政府新聞辦主任徐和建看來,推動不同文明和諧共處是曆史賦予這一代青年的使命,希望通過國際青年北京論壇推動更多青年成為具有國際視野、中國情懷的青春使者。

徐和建瞭解到,不少與會青年在過去的一年里以實際行動用文字和鏡頭搭建了中國與世界的橋樑,“這充分證明當代青年是有擔當的,這也使我們有理由相信,今天召開的第二屆國際青年北京論壇一定能夠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出青年之聲,為全球發展進步注入青春活力。”

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北京一直是外國青年來華留學、旅遊的首選目的地之一。“北京的實踐充分證明,越瞭解中國的青年對中國的評價越積極,越熱衷於向世界講述真實的中國故事。”徐和建說。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國際關係專業的俄羅斯籍留學生穀尼克就是這樣一名講述者。來到中國18年,穀尼克從最初的一竊不通成為一名“中國通”,充分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成了我的第二個家鄉。”穀尼克說。

穀尼克積極投身青年外交工作。在他看來,青年是公共外交的重要主體,通過青年力量帶動國家間的關係發展,也是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路徑。“我始終努力講好中國故事,通過我在中國的親身經曆和所見所聞,讓更多人認識到更真實的中國。” “讓不同的文明成果在不同地點、不同人群中交相輝映,既是時代的課題,也是年輕一代的神聖使命。”中國公共外交協會副會長胡正躍向從事國際文化交流的年輕人建議,要知己知彼,發現彼此文化的閃光點,注重資源整合和平台打造,把握各種契機,做好文明互鑒這篇大文章。

4月12日,北京鳳凰新媒體中心,中歐美全球倡議發起人、法國漢學家高大偉在第二屆國際青年北京論壇上作線上發言。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雋輝/攝

中歐美全球倡議發起人、70後法國漢學家高大偉稱自己為“X世代”。從“X世代”到“Z世代”,再到目前還在上中小學的“α世代”,世界局勢激盪變化,高大偉也提到關於脫鉤、分裂和去全球化的言論,但他強調,“我們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距離比我們想像得更近,早在偉大的古典思想家那一代,人們就開始期待實現和諧美好的大同世界,當下和未來的年輕人會明白,如何將這個崇高的願景變為現實。”

“天下大同”也是海外“Z世代”的共同追求。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分析了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等30餘家國際專業機構的有關民調數據,勾勒出海外“Z世代”群像。該研究院院長於運全介紹,海外“Z世代”普遍認為人類是命運與共的。其中62%的人認為,疫情使自己強烈意識到全球化背景下人類命運的休戚與共。在亞洲,超過一半的“Z世代”關注個人對世界發展應盡的責任,特別是在和平、糧食安全和減貧方面。在歐美,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年輕人眼中最緊迫的問題。

該研究還發現,海外“Z世代”對中國擁有更客觀理性的認知。歐美“Z世代”對華持積極看法的比例顯著高於其他年齡層,美英德等國認為應與中國合作的“Z世代”比例比整體水平高出約10至15個百分點。發展中國家青年的對華友好態度更加明顯。

於運全介紹,在策劃第二屆國際青年北京論壇時,以鼓勵青年追求理解中國與溝通世界的統一、奉獻中外友好與實現個體發展的統一為核心理念,設計了“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文化之都賦能青年發展”等討論議題,並首次聘任“國際青年北京論壇青年友誼使者”,希望能夠幫助廣大青年加深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調動大家參與中外友好和文明對話事業的熱情,並給青年個體發展帶來幫助和啟發。

2021年匈牙利最具潛力的50位青年人才之一郝雁清、百安木設計諮詢(北京)有限公司公關和市場經理賀曉晴成為本次論壇的青年友誼使者。

4月12日,北京鳳凰新媒體中心,第二屆國際青年北京論壇嘉賓現場合影。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雋輝/攝4月12日,北京鳳凰新媒體中心,第二屆國際青年北京論壇嘉賓現場合影。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雋輝/攝

“中國不再是一門選修課,現在是一門核心課程。”郝雁清在匈牙利、倫敦、中國都有過求學經曆,深深感受到東西方文化教育的差異。如今,促進中歐關係的責任落在他的肩上。他相信,不同文化的人走在一起,通過文化的沉浸式體驗,開放和尊重的對話,可以消除偏見和誤解。

出生在俄羅斯、成長在荷蘭、工作在中國的賀曉晴常被人問起,家鄉在哪裡?她回答道,“我是全球公民,以地球為家。”她認為,許多像她一樣,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年輕人的身份里,連接著更多的文化碎片,這實際上有助於構建和諧共處的世界。

在中國青年報社副總編輯董時看來,在新冠肺炎疫情、地緣政治衝突等影響下,當代青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各方應以青年發展,促進國家發展,將青年發展議程放在發展議程的優先位置。加強青年賦權力度,搭建對話平台,傾聽青年聲音,回應青年訴求,積極推動青年參與決策,鼓勵青年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

據悉,本次論壇由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論壇旨在通過系列活動,促使廣大國際青年結下深厚友誼、碰撞智慧火花,把所思所得付諸於促進中外友好的實際行動,以青年的智慧和勇氣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4月12日電

責任編輯:劉世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