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率為何跌跌不休?儲戶資金又該如何安排?

文/杜娟

從2022年4月至今,銀行存款利率處於連續下行區間,到2023年5月,全國性銀行的存款利率已基本告別“3”時代,部分地方性中小銀行迫於吸存壓力,利率稍高,這種價格差也引發了“跨省存款”等現象。那麼,存款利率低位運行的趨勢會持續多久?儲戶又該如何安排手頭資金呢?我們從此輪存款利率調整的背後成因入手,問題的答案就會顯而易見。

銀行存款利率為何持續下行

存款利率下行一方面是銀行在流動性充裕背景下維護利潤空間的選擇,另一方面則受到利率自律機制的引導。

近年來,政府為提振經濟,通過維持較高的貨幣投放與派生力度、降低貸款利息等手段以刺激企業投資與居民消費,表現為廣義貨幣(M2)增速持續處於高位(表1)、而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則呈持續下行趨勢(表2)。

貨幣投放與派生力度大,市場上的流動性充裕,在帶動投資與消費的同時也會帶來銀行存款的派生增長。而前期股市與債市投資收益率下行等因素影響,也促使居民更多地將資金留在銀行,今年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15.39萬億元,同比多增4.54萬億元。

相較於充裕的負債,銀行資產端的壓力就更加突出。一方面是政策引導對企業減費讓利,持續推動貸款利率下行,影響銀行的利息收入;另一方面是經濟增速放緩時,銀行貸款與投資的資產質量承壓,尋找好資產也更加不易。商業銀行的淨息差已從2019年末的2.20%下滑至2022年末的1.91%,29個BP的縮窄,若以2022年末商業銀行貸款餘額簡單計算,影響商業銀行收入規模近5000億元。

收入壓力在貸款端無法緩解,降成本成為銀行維護利潤空間的解決方案,壓縮薪酬、降低存款利率都是相應措施。在降低存款利率上,尤以國有大行及股份製商行落實得更為迅速,這是由於這些大行憑藉網點、品牌信譽等優勢,是存款流入的主要承接方,而很多地方性中小銀行由於區位、規模等綜合因素仍然存在吸存壓力,在降低存款利率方面也就更為謹慎。

與此同時,政策也希望通過利率自律機制引導存款利率下行,以支持銀行業持續維持較低貸款利率、促使企業與居民資金更多流入市場。利率自律機制是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後為防止“一放就亂”,而通過行業自律的方式,由金融機構等市場主體集中報價形成的,接受央行的指導和監督管理。

2022年4月,央行指導利率自律機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自律機制成員銀行參考以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代表的債券市場利率和以1年期LPR為代表的貸款市場利率,合理調整存款利率水平。這樣存款利率可基於貸款等資產端利率的調整做出變動。

2023年4月,利率自律機制發佈《合格審慎評估實施辦法(2023年修訂版)》,將存款利率合意調整幅度作為合格審慎評估中的扣分項,引導各類銀行基於利率自律機制調整存款利率水平。2023年5月,利率自律機制調低了協定存款和通知存款的利率自律上限。這些舉措,逐步引導銀行業整體存款利率水平的下行。

存款利率下行影響幾何?儲戶該如何選擇?

瞭解了存款利率下行的成因,我們回到最開始的問題。存款利率低位運行的趨勢會伴隨經濟複蘇期而持續。在市場上流動性寬鬆、銀行業整體資金充裕,而政策持續引導融資成本降低時,存款利率就有維持低位運行的空間。

那麼儲戶又該如何選擇呢?其實過去幾個月,儲戶已經用腳投票,一部分是將活期存款轉為定期存款、大額存單等以鎖定較高利率,如居民定期存款占比已由2022年2月的67.9%升至2023年2月的70.2%。另有一部分是尋找其他高收益資產,如投入股市、理財、保險。

以今年4月金融數據為例,在債券市場回暖後,購買理財的資金規模明顯抬升,4月實現了銀行理財存續規模止跌轉增,達到27.37萬億元,較3月末增加1.34萬億元。增額終身壽險也迎來銷售熱潮,4月上市壽險公司單月保費同比增長5.5%,增速較去年同期上漲5.2個百分點。而4月存款規模則由升轉降,4月份居民存款減少了1.2萬億元。

除了居民存款減少,4月企業存款也減少了1408億元,主要與4月企業集中上繳稅款等有關,相應的4月財政存款新增規模放大。值得一提的是,4月存款減少,除了資金投入股市、債市、保險,還受其他因素影響,如3月末是銀行存款考核時點,會有存款衝刺的激增效應,到了4月則會回落。

另外,居民提前償還以前貸款利率較高時借出的貸款也是一個重要因素,4月住戶貸款減少2411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如消費貸等減少了1255億元,中長期貸款如房貸等減少了1156億元。

當然,從資金流向的規模大頭來看,投資理財仍是主要方向。很多銀行在存款充裕的背景下也在加大理財產品的銷售力度,旨在淨息差承壓時通過理財業務提高非息中收。

一般來講,投資人購買理財產品主要為了享受更高的收益率,而目前理財產品市場競爭激烈,在打破剛兌的背景下,銀行理財、公募基金等各類產品存在交叉競爭等情況。為了吸引客戶、做大產品規模,就容易引發一些違規行為。

根據中國銀保監會、交易商協會披露的違規行為顯示,主要包括但不限於,用非公允價格交易而人為調節理財產品收益率、出具與事實不符的理財投資清單、變相放大劣後級受益人的杠杆比例、封閉式理財產品相互交易調節收益、滾動發行產品承接風險資產、債券高買低賣等。

作為個人投資者,很少也很難完全穿透理財產品底層資產,更難以發現隱藏在表面收益率背後是否有人為操縱等風險,還需要謹慎對待投資行為,綜合對比市場同類產品,不盲目追求不符合市場規律的高收益,以保障資金安全。

作者係星圖金融研究院戰略發展研究中心 主任研究員

(校對 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