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金期貨刷新上市15年來最高,下一個黃金牛市還有多遠?

滬金期貨創下曆史新高,金價上漲帶動A股黃金股集體走強。

7月19日,滬金期貨主力合約高開高走,盤中最高報價463.18元/克,刷新該合約自2008年上市以來盤中最高價紀錄,收盤漲1.54%,報價462.48元/克。夜盤交易時間,滬金期貨主力合約一度再創新高,至463.68元/克,最終夜盤報收於463.18元/克,漲0.59%。

受金價波動的影響,7月19日A股市場多隻貴金屬概念股午後衝高,萬得黃金行業指數含10只成分股均上漲。四川黃金(001337.SZ)收盤漲停,中潤資源(000506.SZ)漲7.49%,西部黃金(601069)、中金黃金(600489)漲幅超過3%。

廣發期貨表示,隨著美國就業通脹放緩,美聯儲可能在7月份加息後停止加息,在經濟可能出現加速下行的情況下,美元指數和美債收益率同步回落,貴金屬受提振而大幅上漲。

滬金期貨創新高

7月19日,上期所滬金開盤後上漲超1.3%,隨後創下了上市15年以來的最高價,為461.86元/克。白銀期貨同樣走勢強勁,滬銀期貨主力合約收盤漲1.79%,最新報價5924元/千克,收盤價創近兩年最高。

美國商務部7月18日公佈的數據顯示,美國6月零售銷售環比增長0.2%,遠低於預期的0.5%,5月份上修為增長0.5%。疲軟的美國零售銷售數據公佈之後,現貨黃金一路大幅攀升至1980美元/盎司上方。

今年上半年,美元金價上漲5.4%,以1912.25美元/盎司的價格收官上半年,跑贏了除發達經濟體股市之外的所有其他主要資產。黃金不僅為投資者帶來了積極回報,還為抑製上半年投資者組合的波動做出了貢獻,尤其是在今年三月的小型銀行危機期間。

國泰君安期貨指出,伴隨近期宏觀數據超預期走軟、加息預期邊際放緩後,金銀迎來反彈,其中白銀明顯表現更為突出,上行動能充足。6月非農數據並沒有如預期的那樣火熱是這輪金銀反彈的動能之一,第二波動能源於6月美國CPI數據超預期走弱。

市場仍期待催化劑

下一次黃金爆發是在何時?

“我們認為或許是當市場中出現降息預期的時候。”嘉盛集團資深分析師Jerry Chen指出,美聯儲首次降息預計出現在2024年第一季度。

Chen表示,從2007和2019年的情況來看,在加息結束到降息開始的過渡階段,金價就開始迎接下一波牛市的到來,而在過去兩次降息週期中,金價均刷新了紀錄高位。如果曆史能夠重演,金價再創新高幾乎是一種必然。

銀河證券分析稱,受年內美聯儲繼續加息兩次預期減弱影響,美元指數跌破100大關,驅動黃金價格上漲。在6月通脹數據加速下降後,預計美聯儲大概率將於三季度結束加息週期,在四季度經濟、就業下行壓力加大,從而令市場對於2024年降息預期將會升溫,下半年美國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下降將驅動黃金價格的抬升。

國泰君安期貨也對貴金屬維持階段性看多的觀點,只不過短期想要看到進一步衝高,還需要更多的驗證和驅動。

“相對來說,在人民幣偏弱的環境下,滬金比COMEX黃金價格重心更高、更易走出流暢連貫的上漲行情。”國泰君安期貨提到,相對來說白銀本身的彈性、短階段旺盛的光伏需求和國內持續去化的庫存,將使得白銀單邊做多將擁有比黃金更好的收益率,金銀比來看短期推空金銀比策略。此外,因光伏帶來的內需顯著強於外需,且國內去庫海外累庫的格局,白銀多國內空海外的內外反套策略在鎖住人民幣彙率的情況下,亦有一定的交易機會,值得關注。

東證期貨分析師徐穎則認為,2023年下半年黃金價格將震盪上行,三季度等待美聯儲最後的加息靴子落地以及美國經濟給出進一步走弱的信號,黃金預計在1900美元/盎司見底,四季度市場將再度交易衰退和降息預期,黃金將開啟上漲週期。

央行購金需求強勁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2年以來,全球央行掀起“購金熱”。

7月7日,國家外彙管理局公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官方黃金儲備報6795萬盎司,環比上升68萬盎司。目前,中國官方黃金儲備已連續8個月增加。

自去年11月開啟本輪黃金增購動作以來,我國央行黃金儲備由6264萬盎司增至今年6月末的6795萬盎司,累計增持規模達531萬盎司。

“繼全球央行購金量創下曆史紀錄之後,各國央行繼續將黃金視為重要的儲備資產。”世界黃金協會日前發佈的《2023年央行黃金儲備調查》顯示,24%的央行計劃在未來12個月內增加黃金儲備。71%的受訪央行認為,全球央行的黃金持有量將在未來12個月增加,去年這一比例為61%。

儘管由於土耳其的拋售,4月和5月全球央行黃金儲備總量有所下降,但各國央行似乎並沒有失去對黃金的興趣。在經曆了購買量創紀錄的2022年之後,各國央行在2023年第一季度繼續大肆購買黃金:各國央行的黃金儲備2023年前三個月增加了228噸,比此前2013年第一季度創下的紀錄高出38%。

世界黃金協會表示,地緣政治問題懸而未決,加之其對通脹、利率和市場前景的影響,這些因素成為多家央行關心的焦點。面對這些趨勢和不斷變化的投資環境,央行購金需求可能會繼續保持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