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十人·潮起海上|海歸學子江天誠:結緣自貿區,所學為所用

【編者按】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對行至十年的中國自貿區來說亦是如此。

2013年9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在浦東揭牌。作為中國第一個自貿試驗區,上海自貿試驗區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在一片熱土之上深耕“試驗田”。

從無到有、由少到多,十年來,中國已設立21個自貿試驗區及海南自由貿易港,形成了覆蓋東西南北中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

輕舟已過,未來可期。澎湃新聞推出“十年十人·潮起海上”系列報導,聚焦東海之濱的上海自貿試驗區如何潮頭踏浪敢為先。

人物簡介

江天誠,比利時根特大學法學博士,現任上海市浦東新區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體制改革處(自貿區研究處、營商環境建設處)高級研究員。2015年博士畢業後即回到上海,參與自貿區相關研究工作至今。主要從事自貿區改革創新的難點、熱點問題研究,對標高標準投資貿易規則和國內外發展趨勢,總結提煉自貿區制度創新、功能拓展等實踐成果,組織協調第三方研究機構開展自貿區前沿問題研究等。

上海自貿區標誌“海鷗門”。浦東新區供圖上海自貿區標誌“海鷗門”。浦東新區供圖

江天誠說,自己趕上了自貿區發展的好時候。

2015年,作為公派留學生,江天誠在比利時根特大學取得法學博士回國,進入上海自貿區管委會政策研究局(後併入浦東新區發展和改革委員),開始從事政策研究工作。從此,便與上海自貿區發展結下不解之緣。

發現和打通“堵點”

2015年11月25日,中央領導人到上海考察自貿區改革開放的最新進展。當時還是職場“萌新”的江天誠,和同事們一起參與接待保障工作。

那次考察,“證照分離”的改革理念引起高度重視。2015年12月22日,國務院批複同意《上海市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總體方案》在浦東新區先行先試,江天城自此和同事們走在最前沿,參與並見證了自貿區這一重要商事制度改革推進和深化的全過程。

比如開一家餐飲企業,在以往,取得營業執照,並不能立即開業,還要獲得食品經營許可證、衛生許可證等。“證照分離”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決企業拿了營業執照以後“辦證難”的問題。

“其實就是既要準入,又要準營。”江天誠說,“證照分離”體現的是不斷提升優化的市場營商環境。之後幾年,上海圍繞企業全生命週期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創新開展“一業一證”、 市場準營承諾即入製等試點,企業從法定時間95個工作日縮減到5個工作日就能開出便利店,信用良好的企業“承諾就拿證”。

圍繞自貿區工作,江天誠體會最深的,就是破解一個個難題,“自貿區政策研究,很多時候,我們是主動去發現企業、市場或者行業的‘堵點’,並通過制度創新,去改變它。”

比如,上海自貿區內有很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而有些世界500強跨國公司的高管年齡已超過60歲。幾年前,有一家世界知名跨國公司的高管準備把海外總部業務整合到中國,結果卻發現自己要失業了,因為按照原先的規定,超過60歲的外籍人士,在中國是拿不到就業許可證的。後來,上海主動進行改革,率先放寬了對境外人才通行和工作的準入限制。

對標國際經貿通行規則

10年來,上海自貿區堅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基本建立了與國際經貿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江天誠也用他的所學參與了其中,見證了創新如何一步步實踐。

比如,完善市場準入管理方式,上海自貿區率先試點的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已寫入《外商投資法》,自貿區外資準入負面清單經7次修改,從2013版的190條縮減至2021版的27條。

強化貿易監管集約集成,首創倉儲貨物按狀態分類監管模式,並在全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複製推廣。上海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上線RCEP最優關稅查詢系統,口岸貨物申報和船舶申報100%通過“單一窗口”辦理,服務企業數超過60萬家。口岸通關全面提速降費,口岸通關無紙化率達98%。

創新生物醫藥跨境研發監管模式,試點血液製品、微生物等特殊物品入境監管便利化改革,建立生物醫藥特殊物品聯合監管平台。建立市、區兩級生物醫藥研發用物品進口試點聯合推進機制並認定“白名單”,目前已有5家企業23個品種進入 “白名單”試點。張江跨境科創監管服務中心便捷通關業務實現規模化運營。

據介紹,國務院先後推出的七批向全國複製推廣的自貿區制度創新經驗中近一半為上海自貿區首創,累計已有三百多項改革經驗(含“證照分離”改革試點事項、擴大開放措施等)向全國分層次、分領域進行了複製推廣。

“當一個人的所學能為他的工作所用,很有收穫感。”江天誠說,當年公派出國留學的時候,他主要學習歐盟市場公平競爭、一體化市場建設方面的法律,比如歐盟的商品、服務、人員、資本自由流動方面的法律規定等。工作後,他發現這些和自貿區建設的目標非常契合。

自貿區 浦東新區供圖自貿區 浦東新區供圖

在江天誠看來,自貿區改革的目標就是對標國際經貿規則,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和法治環境,提升對人員、商品、服務、資金、數據等要素資源的全球配置能力。他也期待,通過改革,讓中國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通過自貿區“試金石”,尋找適合中國國情以及地方發展需求的道路,“這是每位改革推動者始終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