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存款AUM:零售轉型試金石

站在非存款AUM的視角,零售金融呈現出另一番格局。猶如一塊試金石,考驗著商業銀行零售轉型的成色。

最近,梳理上市銀行 零售業 務最新情況,注意到這麼一組數據:

截至6月末,招行零售AUM餘額12.84萬億元,得益於代銷銀行理財、公募基金、 保險 等的市場份額不斷提升,AUM中非存款占比達到76.48%,遠高於國內同業平均水平,同時接近國際領先財富管理機構的AUM結構。

當前的 中國銀行 業,言必稱零售轉型,具體到零售轉型,則言必稱大財富管理。因此,非存款AUM占比,是一個簡單且直觀的零售轉型觀測指標。

非存款AUM為何至關重要?因為存款無法直接創造財富中收,非存款——銀行理財、公募基金、信託產品、保險產品等,可以帶來持續手續費和服務費收入,並且具有輕資本、弱週期的特徵。

仍以招行為例,目前招行每年的財富中收規模超過300億元,成為該行不可或缺的盈利來源。

據新金融琅琊榜粗略統計,目前上市銀行零售AUM的非存款占比差距較大,其中,國有大行普遍在20%左右,頭部城商行超過40%,占比最高的是股份行,其中招行與 平安銀行 均超過70%。

兩家銀行,分別是“零售之王”與“零售新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非存款AUM占比這一指標,值得更多關注。

基於上市銀行2023年中報,我們整理了部分銀行的非存款AUM及其占比情況,並稍作展開分析。依然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各家銀行的數據口徑並不完全一致,本文僅供參考,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

01

進擊的股份行

站在非存款AUM的視角,零售金融呈現出另一番格局。

目前,招行的非存款AUM達到9.7萬億,已經逼近10萬億,其中銀行理財產品餘額3.24萬億、公募基金超過1萬億,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遙遙領先。

反觀四大行和郵儲,雖然零售AUM規模高於招行,客戶規模更是佔據絕對優勢,但是非存款AUM普遍不超過4萬億,這也決定了它們的財富中收很難與招行匹敵。

在這個維度上,股份行的財富管理業務與國有大行相差並不大。除了招行,中信、平安、興業與浦發的非存款AUM,也超過2萬億,其中,中信與平安正在逼近3萬億。

交行的表現較為弱勢,非存款AUM僅為1.62萬億元,相當於股份行中下遊水平;並且零售AUM規模,正在被中信與平安所追趕。

02

頭尾相差60個點

再來看非存款AUM占比,同樣表現出明顯的分化。

六大行的非存款AUM占比整體偏低,尤其是AUM規模最高的工行、建行與農行,這一數字分別為19.40%、19.85%、15.71%,也就是超過8成零售AUM為儲蓄存款;郵儲的非存款AUM占比18.53%,交行達到33.06%,為大行最高。

股份行的非存款AUM占比整體較高,招行達到76.48%,平安銀行為70.47%,也是行業里最高的兩家銀行;中信、興業、浦發的非存款AUM占比也超過60%,光大、民生與 華夏銀行 占比在50%左右。

城商行處於中間位置,表現最好的是 寧波銀行 ,非存款AUM占比達到58.89%,江蘇、北京、上海與 南京銀行 在40%上下。

從最高的招行到最低的農行,頭尾相差超過60個百分點。同樣是10多萬億AUM,內裡卻是天壤之別。

03

數據背後的思考

非存款AUM的高低,究竟取決於哪些因素?

客群基礎不容忽視。國有大行網點機構多,業務遍及全國城鄉,它們的主要客戶是大多數普通中國人——整體的投資理財意識比較弱,存款依然是主要配置對象。因此,國有大行非存款AUM占比較低,很大程度上是“先天性”的現象。

相形之下,股份行與城商行的網點主要分佈在城市,下沉力度有限,而且品牌影響力不及國有大行,其客戶以富裕階層和新興中產為主,他們的財富積累與投資意識都要更強,存款配置比例偏低。

概言之,股份行和城商行往往有著更高的人均AUM,還有著更高的非存款AUM占比,國有大行則反了過來,不僅非存款AUM占比較低,人均AUM同樣不高。這兩項指標之間,呈現出一定的相關性。

舉例來說,招行的非存款AUM占比最高,其人均AUM同樣行業最高,達到6.76萬元,遠高於行業平均的2-3萬元。而農行與郵儲的非存款AUM占比墊底,其人均AUM也處於行業低位。

不過,這種相關性並不絕對。諸如,平安銀行的人均AUM並不突出,非存款AUM占比卻很高,這或許要歸因於平安集團的客戶基礎以及 綜合 金融優勢;光大、民生和華夏的非存款占比並不低,人均AUM卻不到2萬元,大概與中高端財富業務尤其是私人銀行業務偏弱有關。

需要指出的是,就整個零售業務大盤而言,不管是非存款AUM,還是大財富管理,在總收入當中的比重還很低,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還是零售貸款。這可以解釋,建行與農行的零售AUM比招行高不了多少,但零售營收相當於招行的2倍。

實際上,佔據絕對大頭的個人房貸,才是國有大行的盈利壓艙石,每年穩穩貢獻著千億級別的利潤。既然可以躺著賺錢,就很難站起來奔跑。

隨著房貸走下神壇,留給它們躺賺的時間與空間,都不太多了。零售轉型這道檻,終究是繞不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