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中國之旅,比計劃中更精彩

康華特 上海博萊科信誼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本報記者 徐程 攝 康華特 上海博萊科信誼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本報記者 徐程 攝

“2013年,我來到上海自貿區工作,本來只想待3年,沒想到一住就是10年。親曆上海自貿區飛速發展的這10年,成為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段體驗。”上海博萊科信誼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康華特來自意大利,在他的辦公室里,一份裝裱精緻、慶祝十年的集體簽名擺放在窗前,彷彿訴說著精彩紛呈的十年自貿區故事。

一家人結緣上海

說起和上海的“情緣”,康華特回憶起10年前一個偶然的決定。“2012年,我想換個地方體驗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前我曾來過兩次中國,對這裏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我和妻子一商量,她也正好有這樣的想法,兩人不謀而合。”

心動不如行動。正好博萊科集團有一個中國總經理的職位在招聘,康華特馬上應聘,妻子也很快在上海同濟大學找到了適合的崗位。於是,夫妻倆帶著當時才1個月大的兒子,開啟了“中國奇妙之旅”。

康華特所在的公司——意大利博萊科集團,是一家醫療保健集團,專門生產用於診斷成像的造影劑和相關醫療設備,全球收入超過18億歐元,擁有約3700名員工。“博萊科集團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就在中國大陸設立了公司。2001年,博萊科與信誼成立了製藥產品合資公司,在浦東建設了工廠,並於2016年成為管理醫療器械業務的直接子公司。在上海,我們始終紮根浦東金橋,日長夜大。”他介紹,今年6月,意大利總部董事會經過多次考察研究,決定追加1.9億元人民幣的投資,擴大金橋工廠的規模,尤其是加大對研發中心的投資力度。新工廠將是集團在全球最現代化的工廠,不僅將為中國消費者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醫療服務,還將成為集團發展亞太研發和業務的重要途徑。

搭上發展快車道

康華特性格開朗隨和,同事們親切地叫他“老康”。問到中文名的由來,他指著辦公室里懸掛的一幅“藏頭詩”書法作品說,這是一位中國朋友寫給他的:“康年迎高朋,華堂擺珍饈。特作將進酒,佳釀家解憂。”他很喜歡自己的中文名,因為既有中國元素,又與他從事的醫療健康產業相契合。

康華特到上海的那年,適逢上海自貿區成立,公司業務也搭上了“快車道”。“過去的30年里,中國的醫療體系發展迅猛。我們公司借助上海自貿區的制度創新,更是如虎添翼。”比方說,在上海自貿區,生物醫藥產業是重點發展產業之一,這裏集聚了很多全國乃至世界一流的人才。同時,上海自貿區的通關貿易便利化舉措,也讓原料和產品的進出變得更為高效。

盼更多關注創新

10年來,康華特的中國之旅比計劃中更精彩。除了收穫事業高光時刻,假期里全家人的腳步更是遍及中國大好河山,“除了西藏和青海,其他都去過了”。康華特的兒子今年正好10歲,現在能說一口流利的中文,甚至還能來上幾句上海話。在他看來,中國人和意大利人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都非常注重家庭親情、友情;都喜歡美食,喜歡在餐桌上談業務,在輕鬆氛圍中增加了談成生意的可能,還結交了不少好朋友。

談到對上海自貿區的期許,康華特說,除了希望有更多政策支持外,還希望政府更多地關注創新,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創新,因為很多創新點是從中小企業爆發出來的,上海自貿區的制度創新對製藥行業的研發彌足珍貴。“最近,我們決定建立一個小型的研發中心,打算放在浦東的一個孵化器里做,因為這裏的創新基因活躍。”

同時,他也希望加大對綠色經濟的支持,比如安裝屋頂光伏、生產綠色能源等,這是全球未來經濟發展趨勢。“相信我們的未來不僅是‘在中國,為中國’,也是‘在中國,為世界’。”

本報記者 宋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