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交所葛辰皓:企業選擇上市地前 需要把“船”造好

封面新聞記者 朱珠

作為2023成都全球創新創業交易會的重要組成部分,9月21日,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辦,成都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承辦的2023中國資本創新(成都)峰會在世紀城新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峰會上,紐約證券交易所中國區主管葛辰皓髮表了題為《全球資本市場互聯互通 中國企業如何選擇?》的主題演講。

“從整個全球市場來看,企業作出上市決定,可以有很多選擇,包括境內的科創板、創業板和境外的美國市場、新加坡市場等等,應該說是百花齊放。”葛辰皓在演講中提到,紐交所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股票交易所,總市值超過了30萬億美金,其中就可以看到許多國內的上市公司,包括阿里巴巴、貝殼、騰訊音樂、蔚來、小鵬等等。

事實上,上市地跟交易所之間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企業如何選擇上市地?葛辰皓認為需要考慮幾個因素:一個是公司本身要符合上市地的要求和標準,以及遵從最新的指導意見;二是考慮上市地資金池是否足夠支撐公司發行,以及上市後持續融資的可行性;三是看上市地的流動性,非常好的流動性可以幫助企業在首次發行時更好地完成定價,有助於企業上市之後減少交易的波動性;四是要關注市場、投資人的多樣性等。

“如果這個市場里傳統企業比較多,投資人可能更願意用傳統的估值手法,看未來近一年的發展預期。但對於比較創新型的企業來講,比如自動駕駛、創新藥類的企業,投資人願意聽它們3-5年、5-10年的故事,是具有包容性、創新性的估值方法。所以要基於企業不同屬性,不同的估值方法來選擇不同的市場。”葛辰皓說。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基於自身的創新優勢和供應鏈優勢,選擇出海發展,赴境外的交易所上市,整個上市窗口卻變得難以預測。葛辰皓認為,最核心的事是企業得先把“船”造好,因為投資人對企業抗風險的要求更高,更注重企業的經濟模型,包括穩定的預期,“要時刻關注窗口的變化,選擇更好的時間去登陸,比如今年年初政策放寬以後,有的比較優質的中概股就試著利用下半年的窗口赴美國資本市場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