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經濟學家建言資本賦能科技創新

創新驅動發展、資本適時助力

徐林

管濤

劉勝軍

朱克力

卓誌

9月21日,2023中國資本創新(成都)峰會在成都舉辦。

會上,中美綠色基金董事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金融司原司長、發展規劃司原司長徐林;中銀國際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國家外彙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原司長管濤;國是金融改革智庫首席專家、天俱時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劉勝軍;西南財經大學原校長、保險學教授、博導卓誌;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灣區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朱克力5位經濟學家就資本賦能科技創新積極建言獻策,帶來深度前瞻的思想觀點。

發揮科技創新積極作用

更有助於增強經濟發展動力

疫情暴發後,全球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同時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中國該如何應對挑戰?對此,管濤表示,中國經濟政策長短期結合,以結構調整為主,政策刺激為輔。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中,包括加大宏觀調控力度、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著力擴大國內需求、積極培育增長新動能四個方面。管濤說:“培育增長新動能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數字經濟成為未來發展的重要賽道。同時要進一步發揮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作用,包括投資端、融資端、交易端,還有一系列長期的制度安排等,有助於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變得更可持續。”

管濤認為,要堅持創新驅動,科技賦能經濟,特別是從中長期來看,通過創新發展著力提升全要素生產率和潛在經濟增速,進一步發揮科技創新的積極作用。

徐林表示,中國經濟正面臨著結構性減速的壓力,GDP增速從過去的9%左右逐步降到現在的6%左右。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因素是結構性,而不是週期性,因此,就需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來解決結構性減速壓力。

在當前全球經濟複雜變化的情況下,如何讓科技創新驅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是經濟學界普遍關心的話題。

“中國未來的創新驅動發展是和‘數字智能轉型’‘綠色低碳’結合在一起的。”徐林說,中國在數字經濟的發展方面有獨特的優勢,有雄厚的製造基礎和相對堅實的研發能力,更重要的是,中國有很多該領域的不同創新,並且這種創新的應用可以得到消費市場的支持。所以中國在數字經濟領域,有比別的國家更細緻的分工,更容易成功。

與徐林關注“數字智能轉型”“綠色低碳”不同的是,劉勝軍更加關注企業創新過程中在資本市場的機會。他認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有實體經濟支撐,同時中國正在經曆從製造大國向創新大國的轉型,在目前的轉型和跨越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眾多新的投資機會。“因此,中國的資本市場發展好,是完全具備可能性和基礎的。”他說。

對於資本市場發展,劉勝軍表示,要保證生產線運轉自由,最重要的一點,從供給側來講就是要創新突破,這就需要靠企業家創新,企業家創新離不開風投和資本市場的助力。

多手段護航“創新企業”

讓資本敢投、會投、能投

正如劉勝軍所說,科技企業成長與產業創新發展,離不開產業資本的推動和支持,但對於如何讓資本“敢投”“會投”“能投”,加快形成新的生產力,朱克力有自己的思考。

朱克力表示,在傳統增長空間受限的同時,新興領域的發展,不論是數字化智能化還是綠色低碳轉型,市場都有不少困惑,亟需政策環節進一步把握正確方向,讓社會資本未來之路更為明晰,讓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兩翼”更強有力。

“在準入門檻方面,包括一些重大的國家戰略性項目,要讓社會資本真正可以參與其中。”朱克力說,目前部分項目仍存在一些門檻限制。從投資環境來看,部分網絡言論也對民營經濟和社會資本造成了困擾,影響了一些企業和地方的積極性。這些都亟待消解和優化。

最後,朱克力總結道,真正讓資本“敢投”“會投”“能投”,需要提信心、明方向、破門檻、解融資、優環境。其中,“提信心”構成基本前提,“明方向”錨定戰略準心,“破門檻”釋放投資空間,“解融資”提供要素保障,“優環境”構建長效支撐。“這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邁向‘創新中國’的必由之路。”他說。

讓資本“敢投”不單單需要提信心、明方向、破門檻,更需要保險資金的支持和參與。需要指出的是,保險資金作為長期的優質資金,是資本市場的中堅力量,是維護市場穩定的重要一環。近20年來,保險資金基於長期投資、價值投資、責任投資的理念,在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對資本市場平穩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卓誌表示,保險資金更好地參與到資本市場的建設,要以價值投資為前提,險資看好資本市場的前景和長期投資的價值,這一點沒有變。“因此,要發揮長期資金的作用,尤其是要積極引入長期投資者,保持資本市場平穩運行,這是實現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信心的擔當與使命。”他說。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朱寧

本版圖片均由主辦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