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談消除“烏龍財報”:資本市場的生命線,容不得半點馬虎

近日,有公司債券半年報鬧出“烏龍”,財報中原本應該是公司名稱的內容卻顯示為私人聊天信息,引起市場一片嘩然。雖然該公司隨後解釋稱,系中介機構在將相關報告錄入交易所繫統過程中操作錯誤,卻依然無法打消投資者對其信息披露質量的質疑。
在A股市場,今年以來,這樣的“烏龍財報”更不少見。有的將數據單位“萬元”錯寫為“元”;有的弄混董事長持股狀態;還有的年報竟出現70多處錯漏,包括多個表格出現了“空白”、重要數據以“××”等形式表示。讓人啼笑皆非之餘,不禁要對信披質量、公司誠信打個問號。
相比故意的財務造假、信披違規,上述因粗心大意、敷衍塞責導致的“烏龍財報”看似無傷大雅,實際影響不容小覷。俗話說,“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如果放任小錯不管、“烏龍”氾濫,極可能釀成大錯,誤導投資者決策,導致上市公司信譽崩塌,擾亂市場交易秩序。
“烏龍財報”挑戰的是信息披露嚴肅性。證券法明確規定,上市公司依法披露的信息,必須真實、準確、完整。財報“鬧烏龍”“打補丁”等亂象層出不窮,損害了信息披露制度的嚴肅性,嚴重破壞了市場運行秩序,動搖了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礎。
傷害的是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上市公司財報是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也是投資者瞭解公司經營狀況、財務水平等情況的基本權利。不準確的、敷衍的信息披露,容易誤導投資者不說,更是侵犯了投資者的知情權。
損傷的是上市公司公信力。魔鬼藏在細節里,連最基本的信披工作都做不好,折射出上市公司合規意識淡薄、治理結構存在缺陷。面對這樣的企業,投資者難免要拿腳投票。過去不少案例已經演示,一家上市公司從“明星股”變為“垃圾股”,中間可能只隔著一份“烏龍財報”。
信息披露無小事。尤其是在“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背景下,上市公司能否真實、準確、完整、及時進行信披,儘可能減少因信息不透明帶來的交易風險,關繫著投資者信心的提振,是資本市場健康運行的關鍵一環。
清除“烏龍財報”,上市公司務必提高責任意識。要緊繃遵紀守法、審慎盡責的弦,尊重投資者、尊重市場,不斷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披機制,確保披露的數據準確、內容完整、表達無誤,真正做到對投資者負責,為市場創造價值。
清除“烏龍財報”,監管部門要加大懲戒力度。從目前情況看,上市公司財報出現錯誤,大都一改了之,這客觀上助長了一些企業對信息披露漫不經心的風氣。監管部門應加大懲戒力度,對於出現重大財務數據錯漏、涉嫌虛假陳述或股價操縱的,要緊盯不放。只有罰到造假的疼了、管到耍花招的怕了,才能增強監管震懾力。
消除“烏龍財報”,“看門人”得擦亮眼睛。中介機構要切實勤勉盡責,提高對信息披露規則的理解和應用水平,及時發現並改正財務報告中存在的錯誤,為每一份簽字報告負責,確保信息披露合法合規、真實有效,把好質量關,不斷提升資本市場信息披露水平。
信息披露是資本市場的生命線,容不得半點馬虎。市場各方唯有常懷敬畏之心,認真核查每一個數據,嚴肅對待每一個表述,方能守護好這條生命線,維護資本市場健康平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