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國沒有面臨“雷曼時刻”

美國《巴倫週刊》9月21日文章,原題:中國遇到麻煩,但不是災難。投資者不必驚慌失措 過去20年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力量已經停滯或改變。雖然這算不上好消息,但對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來說,這也不是什麼災難。
隨著金融和地緣政治壓力的增加,中國經濟正面臨挑戰。政策製定者也想方設法說服消費者和企業通過消費走出經濟放緩的困境。但與此同時,中國問題專家表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沒有面臨“雷曼時刻”,不會演變成全球金融崩潰,也不會像日本那樣陷入長達數十年的通貨緊縮。
那些看衰中國的人低估了中國決策者手握的資源,也低估了這個擁有14億人口、18萬億美元體量經濟體的力量。有關公司和其他國家與中國分離或“脫鉤”的言論忽視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緊密聯繫。要知道,中國是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第一大貿易夥伴。
壞消息會帶來好消息:近期經濟形勢越困難,基金經理和經濟學家就越相信中國政府會採取更多刺激措施穩定經濟,從而利好股市。TS倫巴德全球宏觀研究機構中國研究主管羅里·格林認為,有人擔憂中國經濟崩潰,這“忽略了中國政府總是會進行干預,確保它是一個緩慢的下降,而不是美國式的崩潰。如果中國政府願意,可以使用許多手段”。
有人把中國經濟放緩說成是一場生存危機,但資深投資者卻指明了中國經濟的廣度和規模。管理著數十億美元的GMO新興市場股權主管阿爾瓊·迪維查說,“如果是經濟蕭條,GDP下降10%,人們怨聲載道,那是一回事。但現在不是這樣,增長只是從8%降到4%。”
政策製定者仍有多種選擇,以防止房地產市場下滑演變成系統性問題。研究公司“中國褐皮書”的董事總經理謝紮德·卡齊說,他們可以取消近年來實施的許多限制措施,包括針對二手房買家的限制措施,甚至可以促使銀行提供更便宜的抵押貸款。
中國政府已經出台了一系列漸進措施,包括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和首付要求,以刺激借貸和購房。在今年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後,改革方向和政策可能會變得更加明朗。
相比房地產,其他經濟領域出現了改善。今年夏天的消費數據表現強勁,8月份的零售數據好於預期,上半年人均消費支出增長8.4%。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說,這表明中國家庭開始使用疫情期間所積累的儲蓄,這可能標誌著一個轉折點。他還表示,中國的情緒並不像華爾街那麼低落。他說,修復企業家的信心以重振投資,可以讓投資者走出低穀。私營企業的情緒至關重要,因為它們約占城市就業人口的90%。政策製定者誓言要進一步明確監管措施,但修復信心需要時間。在過去的危機中,經濟活動需要兩個季度才能企穩,支出才能恢復。
由於中國金融體系大部分都由政府掌控,發生全球金融危機的災難是不太可能的。日本的“資產負債表衰退”是在企業部門負債纍纍、房地產價格暴跌和股市暴跌的情況下形成的。這迫使企業用盈利來償還債務。這導致了日本經濟連年下滑,企業蒙受的損失總計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
中國的情況沒有那麼糟糕,部分原因是政策製定者限制了房地產價格下跌,債務問題也沒有那麼嚴重。此外,中國的城市化水平和人均GDP也低於日本,這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改善空間和催化劑。(作者列什馬·卡帕迪亞,喬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