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中歐經貿亟需一場坦誠相待的對話

第十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於9月25日在北京舉行。作為中歐經貿領域最高級別對話機制、中歐關係“三大支柱”之一,中歐經貿高層對話一直以來都是雙方通過促進經貿合作解決一些誤解和分歧的主渠道。這一機制三年來首次恢復線下對話,本身就為中歐關係的改善傳遞出積極信號。

對中歐雙方來說,這次對話和前九次都不一樣。當前中歐在經貿領域面臨的問題、爭議、干擾和挑戰顯然要比過去多得多,而中歐貿易總額又創下了新高,8000多億歐元的巨額貿易量牽涉到巨大的利益面,使得中歐相向而行來解決這些問題顯得更加緊迫。再加上新冠疫情三年期間積累的一些新老問題,也都擺在了第十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的桌面上。

中歐在經貿問題上的爭議點和分歧點都是顯而易見的。來華共同主持對話的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歐盟貿易專員東布羅夫斯基斯這兩天在中國訪問時講了歐方的關注重點,“貿易不平衡”的問題。去年歐中貿易逆差近4000億歐元,歐盟駐華大使庹堯誨不無誇張地稱之為“人類曆史上最高的貿易逆差”。

眾所周知,貿易逆差的形成因素是十分複雜的,中方並不願意看到貿易逆差過大,一直希望雙方合力推動貿易趨向平衡,如此才能更有持續性。但歐方將此簡單歸咎於中方的“貿易保護壁壘”,完全不符合事實,更無助於解決問題。

站在中方的立場上,看到的東西和歐方截然不同。歐盟在各種場合講“去風險”已經好長時間了,並在今年6月份正式出台“歐洲經濟安全戰略”,實際上就是系統性的“去風險”戰略。無論是不久前歐盟宣佈要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還是在6月發聲明稱中國5G供應商華為和中興具有“更高風險”、威脅採取相應措施,以及相繼公佈的《芯片法案》、《外國補貼條例》、《關鍵原材料法》草案等,都存在貿易保護主義行為。換句話說,歐方給貿易保護主義行為和政策貼上了一個“去風險”標籤,二者落到實操層面是可以畫等號的。

歐方多次向中方保證,“去風險”不等於“脫鉤”,其實我們相信這說的是真心話,但對用貿易保護主義的手段來“去風險”,是中方不能接受且堅決反對的。歐盟曆來是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倡導者,在全球大變局下,它需要拿出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沒有改變,並對特朗普走過的老路引以為戒。

需要強調,存在分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這也體現了中歐經貿高層對話的必要性,關鍵是不能讓分歧升級惡化,演變成衝突和對抗。對話需要坦誠,需要雙方真實地表達各自的立場和利益訴求,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基礎上去共同尋求化解分歧、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果對話只是各說各話,那就失去了主要意義。正如歐洲一些人士所指出的,中歐“在目前的情況下,最糟糕的就是不再相互交談”,並進入一種集團對抗集團的邏輯。

在中歐經貿問題上,參與其中的中歐一線企業應是最有發言權的一個群體。西方媒體的一些深度調研發現,在歐洲對華進口下降同時,企業投資卻在上升。顯而易見,中國市場開不開放,歐洲企業最有體會。但我們看到,歐盟在做重大對華經貿決策的時候,越來越不考慮歐洲企業的意見和切身利益。在這次對話中,我們期待歐盟充分考慮歐洲企業的感受,擺脫泛安全化和政治化的窠臼,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彼此關切。這是中歐關係發展至今最寶貴的經驗之一,在當前不應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