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補貼調查啟動,歐洲擔憂“迴旋鏢”

圖片說明: 羅馬街頭的電動車充電樁。(法新社)圖片說明: 羅馬街頭的電動車充電樁。(法新社)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 本報記者 陳子帥

自歐盟4日宣佈開啟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後,歐洲經濟界擔心此舉或引發歐中貿易戰。德國新聞電視台稱,寶馬方面已警告歐盟不要進一步對中國電動車徵收懲罰性關稅,認為此舉可能會產生“迴旋鏢效應”。德國《經濟週刊》批評稱,有歐盟官員推測中國電動車憑藉“巨額政府補貼”下的價格優勢扭曲市場,卻沒有任何證據。2022年,中歐貿易額達到8473億美元,如此緊密的經貿關係,最不應該的就是陷入一場貿易戰。

寶馬CFO的警告

德國《商報》稱,歐盟要求在中國生產電動車的汽車製造商提供價格和成本的詳細信息,以評估“政府對電動車行業的支持程度”。寶馬首席財務官(CFO)沃爾特·默特爾表示收到歐盟調查問卷。特斯拉也被波及,數據顯示,今年前七個月,特斯拉在西歐銷售約93700輛中國製造的電動車。

德媒稱,歐盟將根據調查結果,評估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徵收反補貼關稅來消除“不公平貿易行為的影響”。調查預計將在啟動後的13個月內完成。臨時反補貼稅可在生效後九個月內徵收,最終措施則將在調查啟動後13個月內出台。

默特爾認為,如果歐盟實施懲罰性關稅將“不會是正確的決定”。“如果歐盟的舉動最終導致中國採取反製措施,可能會對我們的業務產生更大的影響,”默特爾警告稱,曆史表明,此類關稅帶來的後果將不止於單邊關稅,而是產生“像迴旋鏢一樣的強烈後果”。

德國《焦點》週刊稱,大眾汽車也對這一調查提出批評。“我不相信懲罰性關稅和進口限制,”大眾汽車品牌負責人托馬斯·謝弗表示,該公司並不認為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市場的迅速發展是一種威脅。謝弗表示:“我們支持開放市場。”德國工商大會也對歐中“貿易戰”風險表示擔憂。

問題在歐洲

根據歐盟委員會的數據,中國電動汽車通常比歐盟製造的車型便宜20% 左右。然而,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表示,造成歐洲電動車售價高昂的原因很多是歐盟自身的政策所致。例如進入歐洲市場的電動車安裝的電子設備越多,所需認證的要求就越複雜。運費、進口稅和配送的費用也非常高昂。此外,用於廣告和人工的費用也比中國高許多。

一些購買中國電動車的消費者也並不認為中國汽車擁有“廉價競爭力”。一位柏林司機告訴《環球時報》特約記者,他擁有的一輛中國品牌SUV在德國售價約3.8萬歐元,而在中國的售價僅約合2.3萬歐元。

“有觀點認為,歐盟針對中國車的反補貼調查是政治作秀。”日本共同社6日的報導稱,歐盟一方面出台推動電動車普及的環境政策,另一方面則對高性價比的中國產品可能佔據市場感到焦慮和警惕,因而採取行動。此舉也有為歐洲車商研發降低成本的技術“拖延時間”的一面。

共同社稱,中國今年1至6月汽車出口同比增長75.7%至約214萬輛,超過日本成為全球冠軍。帶來這一飛躍的原因是中企能推出在設計、價格和性能等各方面綜合實力出色的高性價比產品。據美國評級機構穆迪分析,中國汽車出口將在2023年超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相互賦能才是發展之道”

行業數據顯示,過去兩三年,中國電動車在歐盟市場的份額從不足1%增至8%,預計到2025年將增至15%。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於武8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中國在汽車產業的智能和電動化賽道上佔據領先位置,這是很多歐洲老牌車企所不能接受的。歐盟之所以將本土企業也納入調查範圍內,是為了讓這場調查表面上顯得符合邏輯、說得通。

德國《焦點》週刊認為,中國很早就聚焦於電動車產業,並且致力於將其發展成為自身優勢。非政府組織“交通與環境”負責人威廉·托茨對《慕尼黑水星報》批評歐洲汽車行業缺少投資,並且充滿傲慢和短視。他警告,歐盟的反補貼調查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升級和報復措施”。更多的專家擔心歐洲汽車工業會成為政策的犧牲品,該行業約30%至40%的產品銷往中國市場。

付於武表示,全球汽車產業朝著智能電動化轉型是大勢所趨,歐盟針對中國車企的不友好政策阻擋不了中國車企進入全球市場的勢頭。歐洲汽車如果想維持曾經的影響力,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對產業變革要有更清晰認知;其次,在“軟件定義汽車”時代,要培養和吸納更多軟件人才;最後,要尋求跨國界、跨產業、跨學科的協同合作,歐中車企過去有諸多成功合作的案例,互相賦能才是更長久的發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