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十人·潮起海上|從兩港大道開始,他見證臨港“離世界更近”

【編者按】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對行至十年的中國自貿區來說亦是如此。

2013年9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在浦東揭牌。作為中國第一個自貿試驗區,上海自貿試驗區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在一片熱土之上深耕“試驗田”。

從無到有、由少到多,十年來,中國已設立21個自貿試驗區及海南自由貿易港,形成覆蓋東西南北中的改革開放創新格局。

輕舟已過,未來可期。澎湃新聞 “十年十人·潮起海上”系列報導正在推出,本篇關注參與臨港新片區多階段建設、貢獻20年寶貴青春的葛紀元。 

人物簡介

葛紀元,1975年生,中共黨員,現任上海臨港新片區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上海臨港新片區建設發展有限公司支部書記、執行董事。2004年起參與臨港建設,曾任上海臨港新城投資建設有限公司建設部項目經理、前期部經理、建設部經理,榮獲2014年度上海市臨港地區優秀建設者、2020年度上海市重點工程賽事立功競賽建設功臣。

距市區很遠,離世界很近。

2003年11月30日,臨港新城管委會正式掛牌成立,面向未來的新城開發建設拉開序幕。2019年8月6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設立。

作為上海自貿區建設十年間孕育的一塊重要“試驗田”,臨港新片區這一高地在四年時間里飛速發展,正成為年輕人的城、創業者的家。

早在2004年,29歲的葛紀元踏上臨港這片熱土,投身新城建設。年華逝去,如今已是臨港投控集團副總工程師的葛紀元說,自己生命中、職業生涯中最寶貴的20年,其實是留在臨港了。

兩港大道的今與昔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條件的便利,幾乎是區域發展騰飛的先決條件。

二十年前,臨港尚可稱得上是人跡罕至,如今則已在道路板塊上建立起同上海市主要幹網的聯繫。S2、S3、臨港大道、兩港大道,成為臨港新片區輻射周邊的四大通道。

2004年3月,臨港新城建設伊始,葛紀元揣著一腔抱負進入2月份剛剛成立的臨港城投公司。公司第一個項目就是建設兩港大道,這也是彼時臨港新城的首個重大市政工程項目。作為公司建設部的一員,葛紀元分管了其中一段道路的建設。

葛紀元 受訪者供圖葛紀元 受訪者供圖

當時的臨港沒有高速,葛紀元每日駕車往返市區和臨港,單程需要超過一個半小時。他回憶說,當時大家平均每輛車一年的行駛公里數在5萬公里以上。此外,現場的管理條件同樣十分欠缺。即使開著四驅的吉普越野車到現場踏勘,也常常會發生輪胎陷入地面的窘況。辦公場所也都只能圍繞車輛展開,車內就是會議室,引擎蓋上看圖紙。

兩港大道在2004年的建設為地面道路建設,一期工程全長14.3公里,當年的第二季度正式開工,次年10月10日正式建成通車。開天闢地的項目通車,標誌著臨港第一條市政道路建設完成,也在企業內部留下了所謂的“雙十文化”。

把時間撥到2019年臨港新片區設立後,兩港大道再次成為這一階段臨港首個上海市重大工程的主角。

2019年12月20日,兩港大道快速化工程開工。2021年7月3日,兩港大道快速化工程主線正式通車,全長25.9千米,車速可提升至80km/h。由於設計複雜度高、智能化程度高、預製裝配率高、生態景觀效果好,這一工程也成為了臨港地區首個拿到魯班獎的市政項目。

葛紀元表示,兩港大道是整個臨港新片區主要的對外輻射通道。從道路建設本身來說,兩港大道極具戰略意義。它不僅僅串聯起新片區內部組團之間的交通,還向北連接浦東國際機場這一綜合交通樞紐,未來繼續向西延伸,還將連通奉賢區的四團樞紐。而交通便利的同時,2004年建設的兩港大道也是管線走廊,通過兩港大道實現管線配套,充分支撐了周邊地塊的開發。

不論是對臨港新城、臨港新片區,還是葛紀元個人在臨港的發展,兩港大道都具有非凡的起點意義。或許這項工程並非規模最大、里程最長、標準最高,但是葛紀元認為它是一件“開山之作”,具有引領意義。

在兩港大道之後,臨港有了第一棟5A甲級寫字樓、第一個配套房項目、第一個限價房項目,從聚人氣、招商引資,到產生造血機能,再到新片區設立,成為“高精尖”的代名詞。

上海臨港新片區,兩港大道大冶河橋附近“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龍門架。視覺中國 圖上海臨港新片區,兩港大道大冶河橋附近“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龍門架。視覺中國 圖

從“夜裡看不見燈”到宜居、宜業、宜遊

牽引著葛紀元來到臨港的,是參與整座城市建設所能獲得的超量級的喜悅和興奮。如今二十年轉瞬即逝,臨港已然地覆天翻。

“在過去的臨港,車可以隨便停,甚至把車橫停在三個車位上也可以,因為當時幾乎沒有車!但是現在車已經停不下了,特別是節假日,人員非常密集。”談及臨港的今昔對比,葛紀元感觸頗深。除了停車之外,原來茫茫一片的臨港如今已樓宇林立。而寫字樓也從過去的空空蕩蕩,到現在好位置一房難求。

那個“夜裡看不見燈、看不見人”的臨港繁華了,葛紀元形容這20年間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並沒有明顯的拐點。2019年新片區的設立,意味著一個新的階段。如同兩港大道在這個節點上進行“快速化”改造一般,臨港地區的發展也按下了加速鍵,發展的斜率更大,此前積累的勢能也進一步加速累積,引髮質變。

上汽、商飛、特斯拉……更多高精尖產業集聚,帶來更多產值、更多稅收、更多人氣,在葛紀元看來拉動了整個城市的活力。產業之外,多所醫院、學校入駐,還有滴水湖、海昌公園以及將新開的亞洲最大室內滑雪場紛紛聚集於此,葛紀元認為如今的臨港新片區亮點鮮明——宜居、宜業、宜遊。

在自己參與建設的城區之中,葛紀元說最大的感受是親切,“在很多項目上付出過心血,看到它們就像看到親人一樣。”在逛臨港一家百聯購物廣場時,葛紀元總會回想一面牆的施工情況、一間商舖的裝修協同,甚至和身旁的夫人津津樂道,眼前的試衣間是怎麼從消防控製室改造而來。

航拍上海臨港新城自貿區內的連接東海大橋洋山深水港的兩港大道立交橋。視覺中國 圖航拍上海臨港新城自貿區內的連接東海大橋洋山深水港的兩港大道立交橋。視覺中國 圖

過去的故事訴說不盡,而新的篇章還在繼續。在建設領域,技術和標準更新迭代極快,而人們對於新事物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也越來越大。望著如今施工現場高密度的塔吊,葛紀元也會有些許感慨,以往這種高密度、高速率的區域同步開發是不可想像的。

臨港新片區設立以來,葛紀元感受到同最早一輪開發最大的區別就是“高精尖”。臨港建設的整體高度、品質、前沿科技價值,都相當突出,在原有的成績上有了極大的提升。以低碳綠色為例,這將是後續規劃和建設標準中疊加的重要因素。如今,在臨港103片區,所有新建樓宇都必須達到超低能耗的建設標準,並通過“綠建三星”認證。

儘管已經在臨港奮鬥了20年,葛紀元還是有進一步融入後續規劃和聚焦導向的緊迫感。怎麼用更好的標準造出更加低碳節能的樓宇?怎麼用數字化手段對老樓進行低碳節能改造?

時代不同了,臨港也不同了。19年前,葛紀元的妻子剛剛懷孕,他帶著自己建築工程的知識,投身臨港的城市基礎建設。如今,葛紀元的兒子剛剛進入大學,學習大數據專業,他的未來或許會奔跑在臨港新片區以高科技板塊為主的新賽道上。

新的環境,新的目標,或許還有新一代的建設者。葛紀元覺得,臨港新片區正成為“年輕的城,年輕人的城”,為年輕人提供了很好的舞台,以及適合拚搏的時機。

“我希望在這座城里,有年輕人自己對於城市建設的一些元素加持,一物一景有他們理念的落地。希望他們不僅僅是被動地享受這座城市給他們帶來的便捷,還要把自己的理念聚集起來,反過來影響城市的建設。”葛紀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