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樓市交投減少,業內:樓市政策有望從收緊轉向寬鬆

近兩年香港樓市利空消息此起彼伏。近期,香港樓價急跌,9月份成交賬面虧損普遍高達10%-20%,個別次新盤虧損高達30%,樓市量價齊跌。

據香港土地註冊處數據,9月整體物業註冊量下滑至3893宗,按月跌16.5%,創下去年底以來9個月新低。住宅註冊量萎縮至2862宗,其中二手物業僅2088宗,較8月(2766宗)跌24.5%,創下自2018年以來5年新低。整個三季度樓市持續低迷,成交快速回落,物業註冊量為12979宗,較第二季(15816宗)急跌18%。同期樓價以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計算,按季累跌5.5%。

香港特首將於10月25日公佈最新的《施政報告》,在公眾諮詢階段,有相關團體10月5日召集香港11位地產代理商、地產商會代表及學者舉行記者會,聯合呼籲港府“撤辣”,包括買家印花稅(BSD)、從價印花稅(AVD)和額外印花稅(SSD)。這是近年罕見的業界集體行動。

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認為,香港樓價已轉勢回落,冀全面撤銷所有樓市“辣招”,避免樓價急劇下跌。港府當年因無法增加住宅供應,只能靠辣招平抑需求,屬權宜之計。目前樓市交投減少,港府土地低價賣出,甚至“流標”,香港樓價已轉入跌勢。“撤辣”可避免樓價急劇下跌,有穩定樓市作用。若到市場變差後才“撤辣”會降低成效,“早做好過遲做”。他指出,買家印花稅(BSD)與政府“搶人才”政策自相矛盾;從價印花稅(DSD)阻礙投資者入市,政府不應將投資物業行為“妖魔化”;放寬額外印花稅(SSD)雖令房屋供應增加,樓價可能會下跌,但業界不能輸打贏要,故應同步取消。

嶺南大學兼任教授何濼生指出,現時香港經濟下行,樓價持續下跌,對經濟構成重大影響。他提倡只保留非本地人在港買樓投資收稅一項,其他辣稅都應取消。額外印花稅(SSD)令住宅供應減少,使樓價持續高企,市民難以負擔,衍生出大量納米樓,市民雖更易上車,但居住質素下跌,甚至比公屋更差。

香港房地產代理業聯會榮譽主席郭德亮建議,港府可循序漸進放寬辣稅。如將額外印花稅(SSD)3年限期縮短,第二個住宅的15%從價印花稅(DSD)稅率減半或取消,買家印花稅(BSD)全面取消。

前財政司司長梁錦鬆、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等名人,均表示港府可以“減辣”;民建聯9月底亦就《施政報告》提交為樓市“減辣”的建議。

此前,針對“減辣”政策,港府原本態度強硬,但從9月中旬開始明顯轉向。特首李家超9月19日表示,在《施政報告》諮詢過程中,就相關問題收到很多意見,當局將細心研究,認真處理。財政司司長陳茂波9月27日表示,目前樓市情況跟當初引入“辣招”時已經不同,當局會採取務實態度,不停檢視相關措施。推出逾十年的樓市“辣招”或有望調整。

地價下跌對香港樓市帶來重大影響,包括港府賣地收入大減。因香港樓市複蘇不及預期,香港今年土地市場屢現流標,港府推地步伐明顯放慢。10月至12月即本財政年度第三季度只推出一幅地表住宅地招標,僅提供約110個單位。包括其他供應渠道,4月至12月合計的首三個季度總共提供約10150個單位,接近全年度供應目標的80%。

第三季度,港府預計私人住宅供應量有3200個單位,其中僅一幅位於大嶼山的住宅地招標,提供約110個單位,較7月至9月(本財年第二季度)的1740個單位大跌93.7%,或成為2011年政府主動按季推地以來新低。

香港本年度預計地價收入850億元,政府財政赤字544億元。截至目前,賣地和已知補地價收入約156億港幣,占預算的18.4%,缺口達694億港幣。對於第三季只有一幅土地推出,港府強調是因應市況調節不同類型土地的供應。因近月屢有土地流標或低價拍出,市場對本財年的地價收入能否達到今年2月《財政預算案》提出的850億港幣預算存疑。官員強調,港府推地是以土地供應為目標,地價收入是一個附帶結果,地價收入向來存在不確定性,港府會以平常心面對。

有分析認為,港府賣地結果及地價均反映發展商對未來市場的預期,是主導市場情緒的風向標,港府須小心處理流標風險,避免加劇市場的悲觀情緒。在樓市下調時,港府堅持過去的價格拍地非合理做法。

在樓價下跌的同時,香港持牌代理人數持續降低。香港地產代理監管局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全港共有40223名持牌代理,創2020年10月以來近3年新低;與2022年2月的曆史高位42408人比較, 19個月大減2185人,下降5.15%。代理人數量連跌6個月,創下2014年4月後近9年最長跌浪。

雖然代理人減少,但受交投低迷影響,代理行業競爭反而更為激烈,出現10人爭一單現象。據中原地產統計,9月整體物業買賣合約登記為3885宗(包括住宅和工商舖),推算出代理人數和整體物業成交量比例約10.4:1,較8月的8.7:1更激烈,自去年12月的11.5:1之後,近9個月後重上10:1的水平。

因樓市成交持續下滑,不少住宅樓價已回落至8年前水平,目前或是2003年SARS以來最差水平。通關複常後,內地客來港買樓的數量不及預期。因市場轉差,業內亦無新人入行。後續仍視《施政報告》是否有利好消息,否則代理人數量勢必續跌。

據香港差估署數據,香港樓價指數曾由2010年11月(辣招後)的163.7點,持續上升至2021年9月的曆史高位398.1點,期間升幅約1.43倍。因近2年樓市持續下行,截至今年8月份已回落至339.2點,樓價較高位累跌15%。

施永青10月9日撰文表示,結合多方面數據,香港樓市已進入拐點。一是近2年樓價已跌逾15%;二是二手市場沽盤增加,成交萎縮,業主減價求售;三是銀行按揭估價一再下調;四是新盤銷售不佳;五是發展商不敢貿然投地;六是美聯儲預期高息環境或將持續;七是香港人口仍流失;八是去全球化令香港超級經紀人角色受製約。

面對經濟和樓市下行,本月底即將公佈的《施政報告》或對各界的“撤辣”期待有所回應。針對各界意見,港府或折衷處理,如降低買家印花稅(BSD)和從價印花稅(AVD)以吸引人才,但額外印花稅(SSD)會否放寬則是未知。

站在港府立場上,若一次性撤掉所有“辣招”,或擔心樓市炒風重現,恐怕沒有人願為此承擔責任,故很難一步到位“減辣”。但現時經濟和樓市持續回落,確有提振必要,因此可能是即要又要還要。

首先是降低買家印花稅(BSD),非本港永久居民及公司法人,買樓時須繳付15%的稅款,BSD被視為最有機會鬆綁。近年香港面臨人才和外資流失,在此情況下若有人才或投資者來港投資買樓,則反映其看好香港前景,因此港府不該為其設置障礙。

其次是降低從價印花稅(AVD),前身為雙倍印花稅(DSD),港府於2016年在DSD基礎上“加辣”,現時任何買家購買第二個或以上住宅須繳付15%的稅款,較基本印花稅4.25%的上限高出2.5倍。其初衷是在樓價高企、供應短缺情況下,優先讓市民上車;但卻讓市場上出租的物業減少,助長租金逆市攀升,不利於引進人才。在樓市逆轉,有效需求不足情況下,AVD或有機會放寬。

額外印花稅(SSD),又稱“賣家印花稅”,業主若在購買後6個月內賣出,須繳付20%的稅款;若持有6—12個月或1—3年,須分別繳付15%和10%的稅款。這或有可能維持,以抑製短炒行為。若放寬或撤銷SSD,或擔心購入未滿3年的沽盤湧現。但高息環境下,買家更須慎重考慮成本,或難現炒風。

(原題為《香港樓市政策有望從收緊轉向寬鬆》,作者係香港金融從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