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家央企大手筆增持回購,機構:有望推動“政策底”向“市場底”的演繹

10月16日晚間,10家央企陸續公告,掀起了新一輪迴購增持潮。此外,10月16日晚間還有16家科創板公司披露回購、增持、承諾不減持等以真金白銀傳遞發展信心的公告,積極維護市場生態。

宣佈回購增持的10家央企分別是寶鋼股份(600019)、中遠海控(601919)、中國石化(600028)、中煤能源(601898)、中國鐵建(601186)、三峽能源(600905)、華潤微(688396)、海康威視(002415)、中國電建(601669)、中國移動(600941)。

從這10家央企的基本情況來看,不僅是行業龍頭,而且還是千億元乃至上萬億元的大市值公司。其中,5家上市公司公佈新增增持計劃,約5億-16.3億元;2家上市公司公佈增持進展,合計約23.43億元;1家上市公司新增回購計劃,不超過30億元;2家上市公司公佈回購進展,合計4.75億元。

另據證券時報報導,這一波回購增持潮自9月就已啟動。據不完全統計,9月以來,A股市場已有超40家上市公司發佈擬增持相關公告,增持主體包括股東、董監高以及經銷商等。超60家上市公司發佈回購股份方案,絕大部分回購的股份被用來實施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

面對巨無霸的回購增持,中信建投策略陳果認為,回購熱潮有望推動“政策底”向“市場底”的演繹。回購不僅符合公司財務和戰略目標的實現,而且在A股市場疲軟時具備短期“護盤”作用,利於提振市場信心。1993年至今,我國股票回購制度經曆了三個階段,實現從“原則禁止”到“政策支持”的轉變。2018年回購新政對於股份回購進行了積極支持和鼓勵,並簡化了回購的決策程序,三輪迴購潮的出現向市場提供流動性,釋放積極信號。

陳果表示,A股市場表現低迷疲軟時,主動式回購往往具備短期“護盤”作用。回購利於企業的實體經濟,以市值管理為目的的主動式回購往往受到政策和經濟環境的影響,而以股權激勵為目標的股份回購在2015年政策放開後逐年增加。在分析近年來主動式回購對資本市場的影響後,其在短期內對市場有積極的正向作用,往往在公佈回購預案和公告的一個月內,股票上漲的公司數量顯著增加,而後逐漸回落。

中信證券則認為,上市央企頻現增持回購,場內流動性持續改善。8月以來,上市央企頻現增持和回購動作,這是落實《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質量工作方案》,引導上市央企價值合理回歸,穩定資本市場的重要舉措。從曆史經驗看,回購潮在底部區間對市場情緒和股價有積極作用。除了增持、回購以外,融資節奏放緩、減持放緩、政策逆週期調節等也都反映了市場流動性的改善,有利於場內觀望投資者的重新加倉。配置上,依據策略聚焦推薦,當前依然建議按照順週期、科技、白馬分三個階段佈局。

中信證券對過去幾次回購潮與市場底部的相關性做了分析:2018年10-11月出現了回購預案的密集披露,同時伴隨政策的超預期發力,市場底部在1個月後出現;2020年一季度受疫情衝擊,上市公司回購與市場底部基本同期出現;2022年年內第一輪市場底部出現在4月26日,主要受上海疫情封控的影響,第二輪底部出現在10月31日,主要受疫情和宏觀經濟下滑的擾動,與2022年內兩次回購預案的披露高峰完全同步。

此外,中信證券還認為,融資節奏放緩、減持放緩、政策逆週期調節等也都反映了市場流動性的改善。根據Wind的統計,8月A股市場共有109家公司IPO上市和再融資,共計募集資金1545億元;9月A股市場IPO上市和再融資家數減少至57家,募集資金縮減至551億元;10月,截至16日,僅有16家公司進行了融資,共計募集94億元。

減持方面,8月27日,證監會對股份減持提出新的明確要求;9月26日,滬深交易所正式發佈《關於進一步規範股份減持行為有關事項的通知》,明確破發、破淨或者分紅不達標的標準,明確二級市場減持的範圍,明確預披露時判斷是否符合條件。根據Wind數據,9月A股市場淨減持環比8月減少56%至101億元,10月截至16日,A股市場淨減持規模僅16億元。10月14日,證券會對融券及戰略投資者出借配售股份的制度進行針對性調整優化,階段性收緊融券和戰略投資者配售股份出借,加強了融券業務逆週期調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