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誌和科學園”命名揭幕儀式在上海交通大學張江校區舉行

“呂博士,這次您為何支持上海交通大學發展科學園?”

呂誌和94歲了,戴著標誌性的帽子坐在沙發上,面向媒體。一邊的工作人員幫忙將問題翻成粵語告訴他,話筒捏在老先生手裡,開口答覆卻轉成了語速緩緩但音量不低的普通話:“支持中國高科技的發展,要靠年輕人。”

10月17日,“呂誌和科學園”命名揭幕儀式在上海交通大學張江校區舉行。嘉華集團主席及“呂誌和獎─世界文明獎”(呂誌和獎)創辦人呂誌和伉儷攜長女、校董呂慧瑜及家人一行來到現場。香港特別行政區前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上海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陳通,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吳信寶,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丁奎嶺等參加活動。

揭幕儀式上,呂誌和盛讚本次活動是滬港科技發展交流的重要里程碑。他指出“科教興國”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主張,“我很榮幸能參與呂誌和科學園的建設,響應國家積極推動張江地區科創發展,以支撐上海成為具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透過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打造面向全球的前沿研究高地。”

10月17日,呂誌和現身上海張江呂誌和科學園。 澎湃新聞記者 鄒佳雯 圖10月17日,呂誌和現身上海張江呂誌和科學園。 澎湃新聞記者 鄒佳雯 圖

呂誌和談到,科技發展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過程,面臨各種挑戰和機遇,需要持續的努力和投入來取得更大的成果。這個創新研究基地為師生提供良好的條件和支持,幫助促進重大科學突破的產生,同時成為培育創新人才的搖籃,以及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合作交流平台,“期望呂誌和科學園與毗鄰被譽為世界五大人工光源工程之一的上海光源,可以產生協同效應,推動不同科學領域的研究取得突破。”

事實上,呂誌和科學園正是上海交大對接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並參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前沿陣地,其以物理、化學、生命、材料、信息等基礎學科為主,瞄準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材料領域創新科研佈局。

園區毗鄰上海同步輻射光源,占地約54畝,共有8個建築單體,總建築面積約10萬平方米,可容納約1200人。目前建設了包括“七中心一平台”,即變革性分子前沿科學中心、超快科學中心、人工智能網絡安全創新中心、未來材料創製中心、合成科學創新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中心、DNA存儲研究中心,以及公共儀器平台。

如今,呂誌和科學園彙聚了150餘位來自世界一流大學的頂尖科研人員、博士後研究人員,以及300多名博士研究生開展學術研究,人才集聚效應明顯。成立至今,其各科研團隊共在27類知名學術期刊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論文38篇。2023年3月揭曉的2022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TR35(全稱“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中國入選名單中,上海交大共入選3人,其中呂誌和科學園占2席。

在揭幕儀式前,呂氏家族一行與上海交大領導共同為園區中心區域豎立的呂誌和銅像揭幕。呂誌和銅像以青銅鑄造,呈古銅色,高約2.3米。

2022年12月,呂誌和慷慨捐資人民幣2.5億元襄助上海交通大學“張江科學園”發展,為弘揚呂誌和的大愛精神,上海交大決定將“張江科學園”命名為“呂誌和科學園”。

記者查詢發現,呂誌和與上海交大的教育事業發展淵源頗深。呂誌和曾推薦嘉華國際執行董事呂慧瑜擔任上海交大校董,並曾到訪上海交大徐彙校區。2017年,呂誌和、呂慧瑜也曾捐贈1500萬元人民幣助力上海交大城市治理研究。

呂誌和對中國基礎教育及高等教育領域曆來極為關注,多年來向多個香港、澳門及內地教育機構慷慨捐資,包括支持中國教育部興建修繕122間中小學、資助農村貧困學生上大學等,其捐資被用於建設如北京大學生命科學科研大樓、清華大學生物醫學館、北京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嘉華大數據中心及呂誌和科學園、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園、香港大學呂誌和法律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香港理工大學酒店及旅遊管理學院、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等,同時其於多家海外知名學府設立中國留學生獎學金,支持優秀學生到海外求學及交流。

現任嘉華集團主席的呂誌和原籍廣東新會,1929年出生於江門市,4歲時為逃避戰火與家人移居香港,1955年首創嘉華公司,2012年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大紫荊勳章。

呂誌和在上世紀60年代涉足地產,1980年代開始拓展酒店業務,1990年代初將業務拓展至中國內地,2002年投得澳門娛樂牌照成為六個博彩營運商之一。2014年福布斯香港富豪榜中,他排名僅次於李嘉誠,成為亞洲第二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