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評論|53.7%年輕人存款不足10萬元,“最優儲蓄率”從來是個人化的

蔣璟璟

近日,《2023年輕人存錢調研報告》數據顯示,存款不多是大多數年輕人的現狀,其中,約占比例五分之一的人存款在1萬元以內,53.7%的年輕人存款不足10萬元。對此,相關專家表示,年輕人存款不多在情理之中,然而,過低的存款水平也給年輕人未來的發展帶來一定的壓力。結合其他數據來看,近幾年,年輕群體整體儲蓄率呈上升趨勢。(中新社)

置於社群內部縱向剖解的視角審視,“儲蓄”這件事,還是呈現出明顯的年齡區分。簡而言之,就是年輕世代的儲蓄率、儲蓄額更低。以最新的這份《報告》為例,其所得出的“53.7%年輕人存款不足10萬元”“五分之一的人存款在1萬元以內”等一連串結論,應該說並不讓人意外,也是符合既有的規律性認識的。

“53.7%年輕人存款不足10萬元”,迅速引發熱議、衝上熱搜。由之所衍生的輿論反饋,其實都指向了一條情緒主線,也即關於“存錢難”的共情式吐槽。也正是基於這一背景,“年存款2.4萬是什麼概念”的話題,一樣獲得了億級的傳播量,熱度驚人。從中其實不難看出,絕大多數網友,並不是天生的“月光族”“超前消費”的信徒,而是自認“想存錢而存不下來”——一邊是“強儲蓄意識”,另一邊則是“弱儲蓄能力”,置於這兩種現狀的拉扯中,最是掙紮。

事實上,從來沒有“人到多少歲,必須存多少錢”的標準範式。對個體來說,評估自身“儲蓄”,最關鍵的實則還是自洽,是價值信仰、生活方式和財務狀況的三者適配。“想存錢卻管不住手”“感覺被消費主義支配”……低儲蓄本身並不是大問題,但是由這種“低儲蓄”溯及那種不能“控製不住自己”“命運不能自主”的失控感,那麼便註定要痛苦萬分了。“53.7%年輕人存款不足10萬元”的話題標籤,之所以構成強烈的衝擊性和刺痛感,正是肇始於此。

以整體論,太高的儲蓄率,被廣泛視作“抑製消費”的消極因子;而太低的儲蓄率,又會被解讀成“抗風險能力”孱弱的隱患。在經典經濟學模型中,有所謂“安全儲蓄率”“最優儲蓄率”之說,可很顯然,類似的邏輯,對情況千差萬別的個體也可適用。“53.7%年輕人存款不足10萬元”,換而言之,那就是有46%的年輕人存款超10萬。這一比例,再結合更為權威的居民杠杆率數據來綜合研判,可以說還是相當穩健的。

全社會並不存在“儲蓄不足”的風險,只是對於個體來說,驀然回首,還是難免因為“沒存到錢”而心生惆悵。所謂“儲蓄”,拆解開來,其實無非還是賺錢能力、財務紀律、消費習慣共同作用的“後果”。能決定這一後果、要承擔這一後果的,終究只能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