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向實”系列研討:“從1到多”,數字化是關鍵

03:51

“ESG向實”系列研討首場活動“數字化做實ESG”嘉賓發言集錦。(03:51)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劇,我們步入“沸騰時代”,而嚴峻的氣候危機與人類活動、能源利用密切相關。為了實現“雙碳”目標,我們需要更為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經成為高懸在經濟發展上面的一把利劍。在企業層面,ESG表現是衡量企業可持續發展績效(CSP)的關鍵要素,如何把ESG作為企業自身的發展驅動力,不僅需要基於主業能力和發展戰略做出全盤考慮,更需要借助數字化手段做實每個環節。

“ESG向實”系列研討首場活動“數字化做實ESG”,由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蔣媛媛主持。

10月25日,“數字化做實ESG”主題研討在北外灘白玉蘭廣場澎湃新聞世界會客廳舉行。這是澎湃研究所“ESG向實”系列研討的首場活動。

與會專家認為,ESG已經走過了“從0到1”的階段,不只是概念。做實ESG,要從“碳”這一核心概念入手,通過數字化手段做好碳管理,並在供應鏈中實現全鏈路減碳,將ESG嵌入到企業的經營和管理流程中,通過和商業價值結合,先讓ESG自身變得可持續。

如何做好數字化碳管理

ESG的“E”(Environmental)中最核心的概念是碳,因此數字化做實ESG,首先要思考數字化與碳管理之間的關係。複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誌青主旨演講 “數字化碳管理與低碳未來”,釐清了碳核算、碳信息披露、碳賬戶、碳市場等概念,以及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

李誌青談到,碳管理首先要解決的是碳在哪裡、有多少碳的問題,所以碳核算非常重要。解決這一問題可以構建碳排放因子庫,運用物聯網等數字化技術。多少碳核算清楚以後,就進入碳信息披露環節,企業需要告知社會和投資者,經營過程中所面臨的氣候風險,以及如何處理、解決和治理這些風險。

複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誌青發表主旨演講 “數字化碳管理與低碳未來”。

他指出,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通過碳信息披露做好和社會的溝通。在碳核算、碳信息披露基礎之上,建立碳賬戶,精準跟蹤企事業單位、生產單位和消費單位的碳排放,然後通過碳交易,為所有前期的投入找到價值出口,是整個ESG價值閉環中最為重要的環節。

在李誌青看來,無論是碳賬戶還是碳市場,要想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可追溯性,數字化技術是重要抓手。如果將數據作為一種生產要素,那麼完整的數據供應鏈體系可以和碳市場、投融資、環保、能源市場有機結合。比如,數據供應鏈可以和產品的碳足跡計算結合,也可以賦能碳市場,將供給方、需求方及第三方數據採集到同一平台來運作,還可以基於數據供應鏈構建金融服務平台,並嵌入節能低碳相關標準,支撐綠色供應鏈和綠色金融的結合。他強調,碳管理最終一定要有價值閉環,借助數字化高效銜接資金供需,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

李誌青認為,數字化和碳管理之間的關係離不開三大要素——創新、政策和投資。為了實現低碳未來,我們不僅要推動綠色技術的創新,也要通過政策制度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讓市場主體感受到綠色發展給企業帶來的真正實惠,同時,還要通過綠色投融資解決資金缺口和風險問題。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高級學術顧問、講座教授施懿宸參加“數字化做實ESG”圓桌討論。

中央財經大學綠色金融國際研究院高級學術顧問、講座教授施懿宸在圓桌討論環節說,CSR報告充滿了故事,不能量化,而ESG報告充滿了數字,需要量化。量化的過程就需要有數據。數據與技術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兩大抓手,因為技術不僅可以驅動減排,也可以收集數據。這就是當前倒逼企業做ESG信息披露的重要意義。數據,評級,再到投融資決策,形成閉環,為投融資決策服務。

如何實現供應鏈全鏈路減碳

對很多企業來說,供應鏈減碳壓力較大。2019年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CDP)發佈的一份報告稱,企業供應鏈碳排放平均水平是直接排放量的5.5倍。因此,數字化做實ESG,也要抓住供應鏈這一碳排放的關鍵環節,讓數字化賦能全鏈路減碳。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研究員陸莎在“數字化做實ESG”研討活動現場。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研究員陸莎從三方面分析了目前供應鏈降碳面臨的問題。

首先是供應鏈的透明性。由於數字鏈缺乏公信平台監測,傳遞過程是否可信、可追溯,值得思考。

其次是供應鏈的穩定性。以廢棄物到再生料的過程為例,逆向供應鏈帶來的挑戰在於,很難預測有多少廢棄物可用於再生料生產,企業需要大量庫存應對供應鏈穩定性問題。這方面也需要數字化監測。

最後是供應鏈的歸屬權,企業需要借助數字化,明確在什麼環節做出多少碳減排貢獻。這牽扯到相應經濟效益轉化,比如,金融機構就可以由此預估企業價值,並做出投資決策。

菜鳥可持續發展項目負責人孫翔在“數字化做實ESG”研討活動現場。

菜鳥可持續發展項目負責人孫翔以綠色物流為例,介紹了他對綠色化、數字化協同的理解。菜鳥面向商家提供從倉儲、配送到回收的全鏈路綠色減碳方案,包括裝箱算法、原箱發貨、電子面單、綠色包裝、智能路徑規劃、綠色配送、智能分倉。以裝箱算法、原箱發貨為例,企業通過數字化手段,不僅對商品是否需要原包裝發貨做出科學評估,還在入庫前預估產品體積,智能匹配合適箱型。

此外,在倉庫屋頂安裝太陽能光伏發電板,在運輸環節推進使用新能源車,在消費者端實現自主回收快遞包裝,都是嵌入到企業主營業務中的供應鏈降碳實踐。據瞭解,2021年“雙11”期間,菜鳥使用綠色包裝發出的包裹超過9000萬個,減少使用膠帶長度超過8400萬米。陸莎以快遞行業的包裝廢棄物為例,分享了一組研究數據——使用循環箱不僅能幫快遞企業減少30%的成本,還能讓環境效益增加70%。這也說明,循環包裝領域的商業創新可以減少供應鏈的碳排放。

在供應鏈減碳過程中,將所有物流環節的數據統一到同一個碳系統和碳賬戶也至為關鍵。菜鳥開發了相應的碳核算系統,較為準確地判斷每一物流環節的碳排放,以及哪些環節可以進一步優化,或者採用更為先進、清潔的技術,最終實現有針對性地減碳。據悉,為了幫助商家做出更好的碳資產管理,菜鳥探索開發了碳資產管理體系,涵蓋碳排放統計預測、碳等級行業報告、碳盤查統計,碳排量第三方認證等多種企業碳資產服務。

同時,菜鳥也注重運輸、倉儲過程中的數字化計量,讓各個環節的整體碳排放計量更為準確,並且有方法學的支持。為了鼓勵更多人參與快遞包裝綠色回收。今年“雙11”期間,菜鳥啟動了快遞包裝回收領取回收金活動,消費者可在全國菜鳥驛站參與活動,同時舊衣回收還可以由快遞免費上門取件。

中國節能協會碳中和專委會副主任胡啟凡在“數字化做實ESG”研討活動現場。

中國節能協會碳中和專委會副主任胡啟凡在談到碳排放計量問題時建議,一是要採用統一標準量化綠色,二是通過數字化技術實時更新數據,真實反映碳排放情況,從而形成正向反饋的機制。同時,要認識到碳數據在供應鏈中的重要性。對企業而言,一方面要用相應標準計算自己的碳排放,另一方面要利用自己所投入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獲得更高收益。

ESG不僅要向實,更要可持續

從ESG整體發展看,目前已經到了一個轉折階段。李誌青認為,ESG經過多年發展,已經實現了“從0到1”的飛躍,但只是解決了認知問題。未來,要實現“從1到多”,要做得更好。

李誌青表示,做實ESG,一方面可以利用數字化的技術手段,提高數據的準確性、透明性和可追溯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和金融投資捆綁在一起,看ESG能對企業經營、品牌、成本等帶來什麼價值。

“長期以來,我們都是從技術和人文生態視角去看ESG,現在要站在資本市場或者說金融角度去審視,ESG到底能對企業經營、品牌、成本等帶來什麼價值。只有這樣,才能把ESG自己做得可持續。如果ESG自己都不可持續了,還怎麼能幫助這個社會實現可持續呢?” 李誌青說。

施懿宸指出,首先,要改變認知,企業管理者不能僅僅在乎ESG報告和評級,企業要將ESG嵌入到經營和管理流程中。ESG要嵌入到KPI裡面,高管的薪酬要與企業ESG績效結合,員工的考核也要與ESG掛鉤,只有這樣才會產生ESG的商業價值。另外,ESG要嵌入到管理流程,它需要一套單獨的管理系統。

他強調,企業做ESG要講究路徑和方法,至少做好一至五年的規劃,看ESG對企業管理績效有什麼改善,對企業財務績效有什麼改善,對企業品牌價值有什麼改善,而不是看報告從100頁增到150頁,也不是看評級從2B提升到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