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發展|打造產業鏈上的“小巨人” “專精特新”企業應如何精準培育?

封面新聞記者 楊芮雯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近日,2023年度四川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及通過複核企業名單公佈,成都新增675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占比超過一半。截至目前,成都共培育11家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8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2100餘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專精特新隊伍蔚然成勢,躋身全國第一梯隊。

在成都推進建圈強鏈過程中,專精特新企業有哪些優勢?發揮了什麼作用?未來成都如何培育更多專精特新企業?封面新聞記者採訪了西南財經大學教授、西財智庫首席經濟學家湯繼強。

發揮作用:

補產業短板 吸引高精尖人才

從“手工作坊”到智能製造工廠,從“零基礎”攻關到助力大國智造。

所謂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是指做到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創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是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

截至目前,成都共培育11家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286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2100餘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

“挑苗子、抓重點、通過政策杠杆給予扶持支持,成都通過務實舉措在專精特新發展之路上取得的成就無疑超出了預期。”湯繼強首先對以上亮眼的成績給予高度肯定。

在他看來,包括成都在內,放眼全國各大城市的建圈強鏈過程中普遍存在核心技術能力不足、產業鏈上“斷點”“堵點”較多、從科技到產業的創新內循環機制不暢等問題。

對此,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能夠發揮出重要作用。

“首先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主導產品通常都有‘補短板’‘鍛長板’‘填空白’的作用,在國內細分行業中擁有較高的市場份額。”湯繼強認為,專精特新企業的成長,可以強鏈、鑄鏈,為國內產業鏈逐步融入全球創新鏈,贏得更大主動權。

同時,還能吸引一大批專精特新的“新鮮血液”。

今年6月,2023年度“成都市產業建圈強鏈人才計劃”申報工作正式啟動,面向成都28個重點產業鏈評選產業領軍人才。

“這些優質的人力資源聚集成都,成為引進的662萬人才中一個閃亮的部分,優質項目、人才資源、創新要素向重點產業鏈加速彙聚,人才鏈和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深度融合,他們就是成都產業建圈強鏈的生力軍。”湯繼強說。

成都加速培育“專精特新”科創企業

精準培育:

高端裝備製造、大健康都是重點領域

今年4月,成都優化調整生態圈和產業鏈體系,佈局電子信息、數字經濟、航空航天、現代交通、綠色低碳、大健康、新消費、現代農業等8個產業生態圈,主攻28條重點產業鏈。

記者發現,企業類型和產業生態圈高度契合。成都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主要分佈在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數字經濟和綠色低碳4大產業生態圈。

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成都可從哪些領域重點發力?

湯繼強認為,隨著成都“製造強市”戰略目標推進,製造業的強弱越發成為城市產業競爭力的核心體現,而高端裝備製造是製造業的脊樑。數據顯示,在成都288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有63家企業屬於高端裝備領域,占比達22%。

而前不久成都出台《成都市支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真金白銀支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更加堅定了他對高端製造業必將誕生更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的信心。

同時,電子信息、航空航天和大健康領域的優勢也不容小覷。其中在成都288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里,電子信息類企業73家,占比高達26%。

“比如異軍突起的工業無人機制造產業、四川近年在電子信息領域‘閃亮登場’的遊戲動漫產業、以共享醫藥為亮點的生物醫藥,還有數字化賦能的物流、現代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它們都具有較強的核心競爭力,可以對有關企業進行重點培育。”湯繼強建議。

觀眾體驗企業創新成果

持續發力:

創新和政策引領缺一不可

記者瞭解到,成都計劃到2025年將累計培育10000家以上創新型中小企業、3000家以上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00家以上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業。

藍圖已繪,未來如何可持續化地湧現更多“小巨人”?

“專精特新算是產業發展裡面最銳的部分,要持續地用力,而不能淺嚐輒止,需要久久為功。”

湯繼強談到,首先“政策不間斷”,同時“扶持要升級”,比如提供更多的應用場景,政府部門要多為企業站台,與他們一起共同營造更好聲譽的區域品牌。他舉例:“比如很多人常識里‘廣東製造’就不錯,所以將來可以在幾個重要賽道上積極打造區域品牌,政府當好區域品牌的‘護欄’‘墊腳石’,讓企業在賽道裡面能夠少走彎路,得到區域品牌影響力的強力支持。”

成都區縣舉辦專精特新培訓活動

據悉,目前成都已建立單項冠軍、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一對一”服務機制,為每家企業派駐專職服務員。

同時,成都市經信局市新經濟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以“鏈長製”為基礎,成都出台集成電路、高端軟件、工業無人機、航空發動機等專項精準政策,提升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未來將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加速大中小企業產業生態與創新生態融合。

“專精特新企業持續性創新投入力度大,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產業鏈技術上的‘斷點’問題。”另一方面,湯繼強認為創新是專精特新企業的靈魂,財政方面應當持續推出助力創新發展的“組合拳”。

“比如支持企業聚焦建圈強鏈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開展‘卡脖子’核心技術攻關和重大創新產品研製。”此外,他還建議強化金融、財政保障,建立健全分級獎補機制,激勵引導更多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之路。